在紫禁城玩转高品质官窑
图1-1/ 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修复前(正面)。摄影/ 纪东歌
为配合北京故宫举办“孙瀛洲捐献文物精品展”,故宫文保科技部对院藏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进行了无损科技检测与保护修复。宣德霁蓝地白花果纹盘是明代官窑瓷器中高品质的典型器,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前期的研究和检测为保护修复提供支持,在修复过程中解决了虫胶和锔钉痕迹的清洁、粘接过程中矫正变形器物、还原外观时兼顾视觉上的统一和谐与可识别性原则等文物保护修复问题,可对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
图1-2/ 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修复前(背面)。摄影/ 纪东歌
北京故宫藏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图1),为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1893—1966,图2)在建国初期向北京故宫捐赠的近3000件珍贵文物中的一件明代官窑瓷器。该盘口径29.1厘米,高5.2厘米,侈口,弧壁,圈足,胎质洁白,内底和外壁均施霁蓝釉为底色,饰以白色花果纹,外底露胎不施釉。内底中心绘折枝石榴花纹,内壁四周分别装饰桃子、柿子、枇杷、荔枝折枝果叶纹,外壁均匀分布有四枝宝相花。外壁近口沿处,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与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官窑瓷器年款的口诀一致:“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无,晋唐小楷最出群。”
此盘器形规整,胎体厚重,釉面温润如脂,纹饰精致疏朗,呈现端庄典雅之美感。蓝地白花装饰创烧于元代的景德镇,至宣德质量最高。此件霁蓝地白花果纹盘的制作工艺为先在胎上刻画纹饰,后施透明釉,再以钴蓝填括,在1280~1300℃高窑温下一次烧成。该盘的釉色均匀一致,蓝色深沉似海,釉层肥腴莹润,不流不裂,正是宣德时期上品蓝釉的体现。
图2/ 孙瀛洲先生
陶瓷鉴定大家孙瀛洲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孙瀛洲已是著名的古董收藏家和鉴定家,因其对陶瓷类文物钻研颇深,特别是对如宣德官窑瓷器等上品器物鉴赏水平超群,素有“宣德大王”之称。孙瀛洲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倾其全部收藏向北京故宫捐献共计2987件文物,其中2000余件为陶瓷文物,25件被定为一级品,为新中国的文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霁蓝釉
霁蓝釉又称祭蓝釉、霁青釉、宝石蓝釉,是一种高温钴蓝釉,自元代创烧,到宣德时期达到顶峰。经科学检测,霁蓝釉通常的氧化钴含量在2%左右,而钴的含量越高,蓝色越深,呈色越暗,外观色调越有沉稳、凝重之感。元代和明代初期自西亚携回的优质宝石钴矿料为成功烧制霁蓝釉瓷器提供了原料保证,烧成的蓝釉如蓝宝石般深邃高贵,因此明代官窑霁蓝釉素有“宝石蓝”之称。
图3/ 折枝花果纹盘,与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时代、形制与纹饰相同,釉色不同。瓷盘上的折枝石榴花果纹为宣德时期官窑瓷器的典型纹饰
3-1/ 宣德霁酱彩石榴花果纹盘,北京故宫藏
3-2/ 宣德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纹盘,台北故宫藏
3-3/ 宣德黄地白花石榴花果纹盘,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折枝花果纹盘
折枝花果纹盘(图3)是明代官窑瓷器中的典型种类。此类造型与纹饰组合起源于元代,至宣德形成了由多样折枝瓜果围绕盘心主题花卉的纹饰布局,之后的折枝花果盘均沿用宣德的造型模式。根据已公布的传世品和考古出土资料,该类盘釉色品种有青花、蓝地白花、紫金釉、黄地青花、褐黄釉、矾红彩等,纹饰中心花卉除了石榴花,常见栀子花、牡丹花、萱草,配以各类瓜果装饰,代表“多子多福、长寿富贵、事事如意”的吉祥寓意。
伤况和病害
图4/ 盘内病害示意图。纪东歌绘制
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整体存在较严重的变形。内壁、内底和外底都分布有类似油脂的污染物。器物釉面存在细小的磨痕。瓷盘破碎为四片,口沿有两处缺失,最大缺失为0.9×0.7 厘米,外壁和圈足足底分别有两处较小缺失,外壁伤釉三处。通过观察可知,该器物曾最少经过两次修复,第一次为单面锔补方式,该盘外壁的破裂缝隙两侧分布有铁锔钉痕迹,部分锔孔内仍有锔钉残留及锈蚀;最后一次是锔钉去除后粘接瓷器,并在其上覆盖颜色,目前原修复材料已全部老化变色,一类发棕褐色,一类发浅黄色,部分材料已脱落。(图4)
图5-1/ 红外光谱检测结果:虫胶。北京故宫马越检测分析
图5-2/ 红外光谱检测结果:松香和滑石粉。北京故宫马越检测分析
在实施保护修复前,首先须确定具体的病害种类和其成因,以便采取适当而高效的措施,制定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案。为解决原修复材料导致的病害问题,文保科技部科学研究人员采用取样分析的方法,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外观上两种明显不同的原修复黏合剂和填充物进行成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原有修复用粘接主体残片的深色黏合剂主要成分为虫胶,小面积缺失部位的填充物为松香混合滑石粉和碳酸钙混合滑石粉,在接缝表面施加的蓝色物质为以金属氧化物为主的颜料与虫胶的混合物。(图5)
图6/ 原修复材料和锔钉痕迹。摄影/ 纪东歌
瓷盘胎体和彩釉部分由高温烧成,胎质致密洁白,吸水率低,相对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但因其流传时间久远,釉层表面形成了磨痕和磕碰等使用痕迹。外壁和外底上锔孔为不透的半孔,通过体式光学显微镜观察,部分孔内有铁质锔钉残留,以及由此产生的红褐色锈迹。(图6)变形是瓷质文物中较为罕见的病害,此盘因形制较大,烧造难度高,存在不规整等小瑕疵,尤其是在破损后被锔补,致使瓷盘长期处于锔补的外力作用下,各残片间受力不均,使整体向盘心鼓起,造成如今各部位有一定程度的变形和错位。
保护修复方法与过程
在评估保护修复时间较长、实施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参照保管研究人员提出的保证展览效果的要求,本着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针对此件瓷盘制定了去除和控制可发展病害、重新粘接器物、对瓷盘内部进行达到良好展览视觉效果的处理、对外部仅进行保护而不做效果还原的保护性修复方案。
此次修复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对原修复黏合剂的去除、矫正器物变形、仿霁蓝釉釉色的处理三个方面。在还原外观效果方面,利用瓷盘内外两面的空间分割,对盘内还原而不处理盘的外部,展览时以展示瓷盘正面为主,旨在兼顾展览时的和谐统一性与文物保护中的“可识别性”原则。
去除和控制可发展病害
图7/ 熏蒸拆解后。摄影/ 纪东歌
图8/ 蒸汽清洗虫胶残留。摄影/ 王五胜
对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的清洗,依操作顺序分为清除表面污染物、去除原修复表层材料、拆解和清除原修复黏合剂、清洗锔孔内残存的步骤。对以前所使用的黏合剂的去除是本次修复的难点之一。在运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清除污染物和原修复表层材料后,根据科研人员所给出的数据,证明断面之中的红棕色黏合剂的主要成分为虫胶。虫胶是由紫胶虫的分泌物加工形成的昆虫树脂,具有粘接力强、防水性佳等特征,作为黏合剂使用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50至80年代世界各大博物馆和机构都流行用虫胶粘接陶瓷。检测到虫胶包含有70%~80%的胶质、6%~7%的颜色物质、6%~7%的蜡,难溶于水和一般溶剂,微溶于乙醇、酯类和醚类。在拆解瓷盘的过程中,强度由低至高逐渐递增,首先选用局部加热的物理方法,将热风机逐渐调至80℃,在原粘接处均匀加热10分钟,但无法将器物分开。转为有机溶液熏蒸方法,干燥皿底层放置50%乙醇与50%丙酮混合溶液,再将瓷盘放入隔层上,密封两日后取出,器物可拆解开。(图7)使用棉签沾取乙醇和丙酮混合溶剂对器物断面的虫胶进行擦拭,并以热蒸汽清洗和局部剔除的物理法清除残余,达到了良好的清洗效果。(图8、图9)
图9-1/ 清洗前。摄影/ 纪东歌
图9-2/ 清洗后。摄影/ 纪东歌
重新粘接
对器物分解拆开并清洁完毕后,对四个瓷片进行重新粘接。首先进行预粘接,用纸胶带固定。测量出因变形造成的不吻合的两个断面上下相差2毫米,在正式粘接时使用四足矫正夹进行调整和固定,以文物安全为先,不能完全矫正整齐,仅以瓷盘内面为基准尽量找平。粘接所使用的黏合剂选用延展性良好的无色环氧树脂,以10:3的比例充分混合Araldite2020型号环氧树脂胶黏合剂与加固剂,用竹签刀将树脂均匀涂在断面和缝隙,待三天后完全固化。根据粘接时的固定受力位置,整个粘接过程分两次进行,粘接后拆除矫正夹及临时固定胶带,再以石英粉作为填充物,混合在环氧树脂溶液中,对正面局部残缺和细小的缺失部分进行填补,待固化后打磨平整光滑。
视觉效果
图10-1/ 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修复后(正面)。摄影/ 纪东歌
图10-2/ 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修复后(背面)。摄影/ 纪东歌
最后为器物外观的视觉装饰,即在“最小干预”原则下尽量掩盖或柔和文物表面的修复痕迹,达到类似完整器的无瑕疵的视觉效果。宣德霁蓝釉由于使用质纯的钴蓝料,呈现出的深蓝色泽艳丽深邃,而釉面温润如脂,利用现代具有可逆性的有机质修复材料来还原和模仿这种色泽和质感是非常困难的。釉层较厚使色彩叠加,将亮度降低,因此在修复过程中须在调整明度的同时,保证饱和度不被降低。经过调色实验,选择以喷枪和笔涂互相结合的上色方法,采用溶剂型仿釉清漆与无机颜料混合溶液,将颜色调整精确后以点撒的方式反复上色,对粘接和填补痕迹进行宽度不超过0.6厘米的覆盖处理。待完全风干后,在表面上使用25%水溶性透明丙烯酸溶液罩光,模仿釉面瓷质感。整体修饰处理完成后,达到了预期的适于展览的修复效果。此次对器物的内外两面做不同的效果处理,以保证可识别性,为今后的保管与研究提供保障。(图10)
结语
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的保护性修复,是对曾经被修复多次的传世瓷器文物的科学研究和现代保护的过程。在修护过程中修复人员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同时遇到并解决的问题仍有继续探索研究的价值,如虫胶的有效清洁,传世过程中外力作用下导致的器物变形的矫正方法与程度,如何协调和兼顾外观的统一和谐与文物修复遵循的可识别性原则等问题。此盘在成功修复后,于景仁宫“孙瀛洲捐献文物精品展”中展出近一年时间,如今与北京故宫36 万件(套)瓷器文物一同继续被世人赏鉴、研究与保护,这即是向孙瀛洲先生——为文物事业倾其所有的鉴定大家的致敬。
文图∣纪东歌,北京故宫馆员,文保科技部陶瓷、玻璃文物修复师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孙瀛洲,《试谈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6月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
吴军明等,《明清官窑霁蓝釉的组成和色度特征》,《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年8月
John S. Mills, Raymond White, The Organic Chemistry of Museum Objects, Routledge, 2011
本文刊载于《典藏·读天下·古美术》2018年3月号。原标题为“『内外不兼修』的瓷盘 宣德款霁蓝地白花果纹盘的可识别性修复”
我在故宫修文物
①国家宝藏修复——故宫藏清乾隆沉香木旃檀佛像
②【青铜器怎么修?】北京故宫商代青铜觚的修复
③让时间的齿轮再转动,深藏于故宫的钟表修复神技!
④补画心、刮脏口、全色接笔,书画修复过程大曝光!
⑤我在故宫修文物——明正德款白地绿彩云龙纹小缸修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