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浓浓的情怀在心头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年前年后就有冬至、元旦、腊八、小年、春节、元宵节。

这其中冬至、元旦、腊八都比较简单,一般吃个饺子,喝个腊八粥就算是庆祝了,赶到小年,情况就不太一样了,绝不是仅仅的吃吃喝喝。

记得小的时候,小年一到家家户户忙年的节奏明显加快。集中忙碌的是清洁卫生。被子、褥子、床单、厚棉衣、大衣等等一些平时不太清洗的衣物,都要拿出来洗的洗、浆的浆,拆的拆,缝的缝。那年月,没有洗衣机、烘干机之类的现代化设备,全靠双手搓、拧、抖。也没有热水,炖一壶要花一段时间不说,即便倒在洗衣盆里,一会儿也就凉了。关键还舍不得,那要废煤啊!公休日,大院里但凡能见到太阳的地方都拉上了绳子,到处晾晒着衣服被单什么的,不知道的以为是进了洗染作坊呢。

有的人家还要刷房子。今天回想起来也挺有趣,大冬天的凑什么热闹啊?当时刷墙都用白粉,先用水泡开,搅匀,然后用刷子一点点刷在墙面上。刷上后要开窗开门四下通风,否则干不了。那北风虽然呼呼吹的很来劲,但是凉风,人冻得要命,墙面还不上干。但人们照旧赶在那个时候不亦乐乎的忙。为啥?“时辰”好。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有的地方称之为“迎春日”,是人们表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美好愿望的“良辰吉日”。在这个时候忙活,心理上似乎有种特殊的意味。所以,不少人家平日里不太大规模的清理卫生,此时却兴师动众,全家忙活,爬房上屋,翻箱倒柜,直折腾得“腰酸背痛”,“满身疲惫”,心里似乎才得以宽慰。即便有人不想动,也不得不动。因为周边的人都热火朝天,激情无限,自己静悄悄,显得“落落难合”,心中自然不安。于是,“从众”也好,“随大流”也罢,总之,哪家也闲不着。那阵势现在回想起来还“激情四溢”,因为忙活中寄托着人们对新生活满满的期盼和向往。

家里干净,人更要干净。小年过后洗澡堂人满为患,理发店从一开门便开始排队,一直到晚上十点都关不上门。以前条件差,北方好多城市家里没有供暖,也没有热水器之类的,理发店、浴室也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到了小年,这些行业自然成了“香饽饽”。我的一位朋友曾是当地一家有名的理发店的理发师,专剪女发,价格不菲。平时大都是电视台的播音员,或一些有脸面的女“老板”、“阔太太”光临。赶到小年前后一大批陌生面孔涌来,也不在乎价格高低了,只要能剪上就笑逐颜开。那些日子朋友累得一靠枕头就会睡过去,但睁开眼又精神抖擞的站在理发椅旁忙碌起来。看着那些热爱“美丽”的姑娘少妇,大妈奶奶,朋友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好。“爱美”,实际也是传统习俗发酵的缘故。逢年过节注重形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这是迎新春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的期待和憧憬。

小年北方人还是流行吃饺子,这也是保留“食谱”,起码有上千年历史了。南方人依旧以汤圆为主。“北咸南甜”,这饮食习惯也很难改。不过小年北方人也有吃“甜”的习俗。北京、天津这些大城市不用说了,大栅栏、前门大街小吃街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在山东鲁西地区小年兴吃“粘糕”,用黄米面发酵后,加上糖、红枣之类,放在锅里蒸熟。黄橙橙,松软软,劲道道,很受欢迎。在我们青岛,过年也兴买些“甜品”。不过以前物质匮乏年代,这些属于“稀罕”物,大都是年前才出现,平常很少能看到。记忆很深的是跟着大人去逛“下村庙”。那是一个古老的集市,有上百年历史了。商家大都是周围农村赶上来的小商小贩。在那里能买到平时看不到的糖瓜之类的小食品,和各种传统“年货”,像泥老虎,布娃娃什么的。现在回想,年前出现这些“传统”食品,实际也是习俗的传承。因为传说吃糖瓜、年糕、麻糖这些民间食品,是为了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保佑天下人。这是人们朴素的祈盼,美好的愿望,也是一种和谐友好的情感表达。遗憾的是当时小,只知道吃了甜嘴,根本想不到这“吃”里面,也有深邃的寓意。

现在一切条件都改变了,尽管进了小年许多人家还忙活,但形式和内容都有极大的改变。然而,以前的那些刻骨铭心的光景依旧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回想起来是那么的亲切、温馨。(王溱 深圳特区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