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吻别》,在无人的街……

今日静听:张学友《吻别》

28年前的今天,张学友发行了他的第五张国语专辑《吻别》,由宝丽金台湾公司发行,黄庆元薛忠铭担任制作人。这张专辑不仅是张学友销量最好的国语专辑,甚至在台湾地区的销量记录都榜上有名。当年创下的136万的销量,至今仍是台湾地区单张专辑销量最高的男歌手专辑。对于大部分后知后觉的路人听众来说,《吻别》很可能是对张学友的最初印象。实际上在《吻别》之前,张学友已经有四张国语专辑了,但是都不温不火;用爱地人老师的概念来说,《吻别》是张学友在“四大天王时期”的第一张国语专辑。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下午还在跟专辑制作人之一黄庆元老师聊这张专辑的幕后故事。黄老师说,《吻别》是他入行以来制作过程最为“煎熬”的一张专辑。(也许)是张学友从出道以来,制作周期最长的一张国语专辑。这一细节是否正确,我们呆会儿再说。可以肯定的是,《吻别》大碟,从立项到成品,中间有过修改、换曲、改词等等,共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是这张专辑为张学友、宝丽金台湾公司,乃至整个华语流行乐坛,缔造了一段“今生唯一的传奇”。

《吻别》的制作人除了黄庆元之外,还有薛忠铭。有趣的是,《吻别》并非两位大师的协力制作,而是薛忠铭做了一部分、黄庆元完成了剩下的内容,这个说法也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至于究竟他们当中,分别由谁负责的哪部分,一直是我好奇的内容。我这次也斗胆向黄老师刨根问底了一番,搞清楚了这段故事的原委。

首先,《吻别》是一张名副其实的“新曲+精选”专辑。因为全碟10首歌,有7首歌是改编自张学友的粤语名曲,而且还都是“made in Japan”的二手翻唱。鉴于张学友前几张的“惨淡”销量,台湾宝丽金决定用一些有群众基础的粤语名曲改编版来“凑数”打底,再用国语原创歌做主打。原本在粤语专辑里“不可一世”的《每天爱你多一些》、《分手总要在雨天》,到了《吻别》里,就成了“填充物”了。

这样一来,专辑里的原创歌,就只有《吻别》、《情网》以及《相信她,关心她》这三首。这三首歌的故事,至少前两首,在网上是随随便便都搜得到的。比如“《末代皇帝》配乐给了殷文琦灵感写下《吻别》”、“羊肉串摊贩给了伍思凯灵感写下《情网》”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那首不太红的《相信她,关心她》,却值得介绍一下。这是制作人黄庆元亲自作曲的歌,也是专辑收歌工作选中的最后一首。原意是一首公益歌曲,用来帮助辍学和流浪的儿童。在《吻别》这张情歌氛围十足的专辑里,能听到这样一首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品,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三首收进来的原创新曲,都是来自黄庆元老师的选择。所以,三首新歌是黄庆元老师制作;改编粤语歌的部分,是他们分别完成的成果。

然后《吻别》当年也分别发行了引进版磁带和CD。我曾经还图便宜买过CD,引进版依然是大家大家熟悉的“换封面”与“加歌”操作。反正后来我给自己的CD“洗版”的时候,毫不犹豫把引进版《吻别》连同《祝福》转让给有缘人了……

近几年在各大音乐综艺节目上,《秋意浓》被翻唱的次数越来越多。也就是《李香兰》的国语版。这两个版本都源自玉置浩二的日语原曲《行かないで》(不要走)。我也是“爱屋及乌”,喜欢上了玉置浩二,也买了许多玉置浩二的CD。在《行かないで》的单曲碟内页中,透露了这样一条消息:玉置浩二将于1989.12.18,发行他的新专辑《Koji Tamaki 1990》。《行かないで》或许就是这张“1990”的主打。不过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们都没见到这张专辑的出版。另外再科普一个冷知识,《秋意浓》的前奏是用单簧管吹奏的,我一度以为是萨克斯。

考虑到台湾地区听众的审美角度,《吻别》尽量选择的都是偏温馨、抒情的作品。如果你问我哪首歌和专辑比较温暖的封面最搭配,我的选择肯定是《你给我的爱最多》,以及《恋爱的人都一样》。《你给我的爱最多》基本是黄庆元老师“翻译”了一遍粤语版的歌词,还保留了那句点睛的“是情是爱是缘是痛”。这也让我想起了粤语版填词人刘卓辉老师的另一金句“是缘是情是童真”。

《拥抱阳光》改编自《壮志骄阳》,也是大碟中另外一首非情歌主题的作品,属于励志题材的。原曲还是来自日本的作品,是一首有故事的日语歌。原唱者叫KAN,日本Polydor旗下的歌手。论着和张学友算是“同门”。日语版“爱是必胜”是KAN在向他的偶像Billy Joel的名曲《Uptown Girl》致敬。虽然是立意完全不同的两首歌,但是和声层次、发展动机都是有很多相似之处。这首《Uptown Girl》也曾被香港歌手翻唱过粤语版,正是林子祥的《我爱你》。大家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听,对比一下。

刚才我提了一句,殷文琦受到《末代皇帝》的影响写下了《吻别》。《吻别》也的确是一首经久不衰的名曲,不仅成就了张学友,也是殷文琦这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作品。但是张学友似乎很少在演唱会去“原音重现”这首歌,更愿意唱“摇滚版”。如果换了其他歌手,估计早都靠这首歌四处商演去了……但张学友终归还是张学友。

《吻别》的编曲其实非常巧妙,东方色彩的框架之下并没有强行去填充中国风小调风格的曲。前奏富有层次的合成器,为这首歌铺垫了一个很好的开始。说实话,这段前奏真要现场“原因重现”还真是有难度的。且不说键盘的音色,光是点缀式出现的打击乐声就很难做到那么精致。江建民老师见缝插针的木吉他声,也弹出了不太“吉他”的味道……各种声部声部之间的均衡、整体的氛围,很难在现场保持它应该有的样子。所以说,原版的《吻别》,就是一首为录音室版而生的歌。并不是所有歌,都要听现场。录音室版本,听的是制作人的布局、编曲人的智慧。

感谢殷文琦老师曾带给我们的经典。

专辑里唯一一首“80后”的歌曲,正是《Linda》。我敏锐地察觉到,国语版比粤语版低了半音。也向黄庆元老师“刨根问底”了一番。黄老师说这个是张学友自己的要求,粤语版调起高了,本来国语就不太熟,所以为了避免失误才决定降调。另外,对于张学友在国语版《Linda》当中的咬字、发声方式,以及整体的录音风格,我也大胆猜测,这应该是薛忠铭老师在为黎明制作前两张国语时同一时期的产物。如果这样算,《吻别》的制作周期,很可能是在1991年就“开始”了……

1993年,宝丽金也确实推出了一位Linda,只是不知道和张学友的《Linda》有没有关系。不过那都是另外的故事了……

℗&©愚人音乐坊 20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