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唐宋词:“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辛弃疾自22岁带领上万人的义军归附南宋朝廷开始,他的愿望都是希望朝廷能振奋精神,早日收复山河,他愿意成为收复失地军队中的一员,他愿意上战场奋力拚杀,但是,直至他六十八岁去世时,他仍然一次也没有获得上前线杀金兵的机会。
所以,他跟陆游最像,陆游死之前揪着儿子让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辛弃疾则在死前仍高声大喊“杀贼,杀贼!”也就是说,他跟陆游几乎有同样的人生轨迹,他们有共同的志愿,也都在仕途上经过不少挫折,他的许多人生愤懑,也与陆游相同。
(夕阳中的辛弃疾像)
但相比之下,辛弃疾在词作上的成就更突出一些。辛弃疾的词,几乎任何一首,哪怕是随手拈来的送别之词,都值得细细研读,比如这首《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的题目是“送人”,因此,它显然是一首送别之作,但在辛弃疾的笔下,送别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送别,字里行间,流动的是无可奈何人生况味,它扩大了词的内涵,丰富了临行送别殷勤叮嘱的意蕴,他把自己对人生的体会放在了一首小小的送别词中。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人到中年,他已经经历了不少挫折和打击,已经体会到了世路之艰难,因此,他把这些体会全部揉入这首小小的送别词之中。
(阳关)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阳关三叠》,当然是送别之词,因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送别”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的“唱彻”、“泪不干”是对依依不舍之情的强调,也同时将全词的情绪,笼罩在离别特有的伤感悲凉之中。可这又不简单之送别叮咛,还有其他要说的话——因为转句,词人就把送别之情荡开,说到“功名”,朋友远去,人生离别,自然是为了奔向前途,自然多是为了“功名”的缘故。
但这首词翻出新意,词人说“功名余事且加餐”,朋友啊,“功名”这件事,你只能把它当成是身外“馀事”,这显然是失望、无奈的情绪流露,南宋小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让他失望,他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使他无奈,他劝朋友只能把功名看成“馀事”,显然,这是愤激之下的反话,但却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江岸离别)
“且加餐”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典故,“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最后一句,这是真正的送别之话,是临别叮嘱,但因为与“功名”相提并论,这种叮嘱的份量无疑又加重了一层:“什么成功与失败,其他都不重要,要多多吃饭啊!”
(清代篆刻家谈其徵篆刻:努力加餐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当词人放下情怀,将目光投向远方的景色时,他的感情并没有减淡,反倒更加重了临别的沉重心情:那天边的流水像是在运送着无穷的树色,天边的雨云,阴沉沉遮住了远处的青山。显然,他在担心送别之人的前途,因为当下在南宋朝廷,正人君子往往被奸邪小人压制和迫害,正如这天边的青山被乌云遮挡。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担忧,但却含蓄不露。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普通的离别词,为什么说在辛弃疾手里是翻出了新意呢,你看,他的下半阙,开头就问:古今恨事有几千种,岂只离别一事是可堪悲痛的?这是反问句,显然,他的言下之意,是另外有事,要比离别之悲更让人痛恨。是什么呢,词人没有接着往下说,接着用隐晦的语句说——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上的风波不见得是最险恶的,这当然承接上一句的说法,人间离别不是最大的恨事,江上行船的风波也不是最危险的事情。这让人想起刘禹锡的诗:“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词》)也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显然,人世间最难应付的,最让人生起恨意,或者说最让人畏惧的,是人心、世情的险恶,这种险恶,是远远超过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的。
像辛弃疾这样的忠直之人,是不可能在人心复杂的仕途一切顺遂的,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国情,他越是忠勇耿直,就越会遭到排挤或倾轧。词的最后两句,显然包含了他自己太多的伤心经历,他练兵备战,会让投降派如芒在背,于是有人弹劾他“奸贪凶暴”;他执法严厉,会得罪豪强富绅,会让既得利益者遭受损失,于是有人弹劾他“虐害田里”……总之,他往往刚被起复任用,就会再次罢官归田,他每做一件事,都会遭受空前的阻力,这些阻力,几乎都来源于人心的险恶,而不是来自于客观条件的困难,所以,他说“别有人间行路难”!
(剑胆琴心的辛弃疾)
俞陛云先生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此词:
“此阕写景而兼感怀,江树尽随天远,好山则半被云埋,人生欲望,安有满足之时。况世途艰险,过于太行、孟门,江间波浪,未极其险也。”
世间最险,当在人心,辛弃疾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与险恶的人心做斗争。实际上,在那个时代,要想在“功名”路上走得远些,人心险恶怕是最需要考量的因素,但辛弃疾最不擅长的,恰恰就是经营人事,揣摩人心。或者说,他的仕途上的失败,是命中注定的,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得到了一位“词中之龙”,这是辛弃疾的悲哀,却是我们的幸运!
(0)

相关推荐

  • 王国维和他的《人间词话》(五)  图片欣赏

    --重读<人间词话>札记 五.王国维论周.柳.苏.辛的词 真正创建和形成宋词风格的是柳永和苏轼,柳永发展和创作了大量慢词(长调),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以长调为主要形式是宋词的特点之一. ...

  •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辛弃疾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 送别的曲子已经唱完而泪水却 ...

  • 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分享辛弃疾所作的大家不熟悉的诗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 ...

  • 雷池诗社||姚红满【辛弃疾《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赏析】

    摸鱼儿 [ 宋 ] 辛弃疾 [原文]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 ...

  • 爱唐宋词:“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李清照是喜欢梅花的(谁又能不喜欢呢). 有人统计,李清照现存的诗词中,提到梅花的就有三分之一,但全词句句写梅,又在每句都包含词人自己的,是这首<清平乐·年年雪里>: (梅花) 年年雪里,常 ...

  • 爱唐宋词:“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李清照18岁结婚,婚前她是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婚后过了28年虽不富贵但平顺安定的生活,丈夫死后,是27年颠沛流离.漂泊无依的生活.她的一生,像三段折线. 她最大的人生转折点在她的46岁.46岁那一年, ...

  • 爱唐宋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样的少女最迷人

    李清照少年成名,在她的少女时期,她已经是闻名全国的才女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她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父亲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是状元的孙女,这使得少年李清照有机会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使她有机 ...

  • 爱唐宋词:“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诗词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凝结,因此,读诗词,一定要了解作者的人生.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顺遂的,18岁之前,她在家人的庇佑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8岁到46岁,她和丈夫赵明诚度过了28年夫唱妇随的平顺时光,4 ...

  • 爱唐宋词:“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一般认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朱敦儒,另外一个是辛弃疾. 苏东坡是新词风的开拓者,这当然是肯定的,他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甚至是他开拓了抒情 ...

  • 爱唐宋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前半生与丈夫赵明诚过了半辈子穷尽家资的金石收藏生活,也因此,她的后半生几乎是在睹物思人的苦痛中度过的.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 "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 ...

  • 别有人间行路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双袖龙钟泪不干. 春寒料峭应有意, 别有人间行路难. 行路难呀,行路难. 亭亭画舸系春潭, 雪拥蓝关马不前. 林中久久寻归处, 别有人间行路难. 行路难呀,行路难. 朝辞白帝彩云间, ...

  • 《水调歌头》:填首小词寄感慨,别有人间行路难

    世事本难料,平地生风波.人世原本行路难,更有屋漏偏逢连夜雨之事. 烟雨君近来触事颇多,常常感叹上苍为何令区区之身,经历些许尘世磨折.另外,再次深深怀疑孟子之千古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 ...

  • 爱唐宋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本文要读的这首宋词,从<红楼梦>说起. <红楼梦>二十八回,贾宝玉赴冯紫英宴,席间宝玉提议行酒令: "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还要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