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很朴素很简单的,设计也是 —Undesign董晓雨
我不知道一个失去生活观察能力的设计师该如何做好设计,但是确实如今的生活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都麻木了。
本文作者小董在跟我交流的时候,发了一些图片给我,满满的都是她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让我不禁惊艳到了,感受到了生活细节的美好。也让我进一步在思考设计究竟是什么。(主编 立风)
作者介绍
董晓雨,201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大学期间于2017年开始摄影创作。
设计能力不行,不如做个斜杠青年
我曾经是一个产品设计专业的差生,不会建模,也没有优于他人的设计能力,还一边忙着做摄影艺术项目。“Undesign”开始于2019年我的毕业设计期间,在四川的一个小镇上。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项目,所以在结束大学生活后,我依旧坚持拍摄,项目所涉及的地点有四川、山东、北京、杭州。
拍摄作品
“Undesign”这个词,指的是非设计师的设计。
由于毕设与传统手工艺相关,长时间在北京使我无法直接接触这个工艺,于是动身去到四川的小镇,开始“度假”式的毕设生活。
起初我非常难融入这里,新的环境,没有朋友,就连人类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手段——交流,都十分困难。
设计应该是‘无聊’的状态下,找乐子
在这样一个极其纯粹的,简单的,没有语言干扰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无聊的环境里,为了找点乐子,我拿起相机,尝试着主动去感受和观察这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我每天更换从民宿到工厂的路线,试图发现和寻找些什么。
最好的设计师是一个个生活者
渐渐地我发现身为一个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敏感度和思维却不如从未接受过产品设计教育的小镇居民。
“我们只是新鲜水果的搬运工。”
设计师:平乐古镇某果汁店老板
果汁店的老板一定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菠萝做成新鲜果汁,不可食用的部分在这里发挥着余热。
看似只是一个盆栽,仔细琢磨,正是因为菠萝新鲜,瓶里的鱼儿才可以畅游,我称它是最生动的果汁广告。
“肥皂不泡水,细菌不滋生。”
设计师:邛崃小镇某医院医生
去工厂参观时,同行的伙伴扭伤了脚,在小镇的医院,我再次发现了人民的智慧。“肥皂不泡水,细菌不滋生”。
悬挂的肥皂可以完美的“不泡水”,既节省空间,又能防止细菌滋生,或许只有医生才会这样做设计,换做我,可能只会买个肥皂架钉在墙面。
“保暖 遮光 挡风 防蚊虫 睡眠质量好保障”
设计师:竹编工人
来到工厂已经中午了,碰到阿姨正在午休,前面抱的是平时泡沫包装纸,后面靠的是包装纸盒。前者因柔软、易塑形,所以将其用透明胶带缠绕成符合人机工学的半包围形,可遮光、防蚊虫、防风保暖,后者因具有一定硬度,用来支撑长时间低头做活的脖颈,两片式,能收易装,节省空间。
“纯天然”
设计师:旅游景区工人
回民宿的路上要穿过用作旅游开发的古镇,这里没有铺面而来的商业气息,我在这里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是小镇居民怀着一颗饱满的心建造自己的家。
比如这户人家用漆刷成竹木纹样,隐藏管道,恰巧,地上的落叶就像刚从这棵“植物”上飘落下来一样。
“我们永远是你行走的衣帽间。”
设计师:平乐古镇服装店老板
小镇上美容店、裁缝店、服饰鞋帽店,一家挨着一家,我身为一个服装重度沉迷者,当然少不了在这服装一条街溜达一圈,客人不多,倒是服装店老板前后忙忙碌碌。
应该是刚从镇上的集市赶回来,车上挂的格子帘,拉上就可以变成试衣间。车内服装熨烫平整,高高挂起,赶集回来一件一件拿下来,挂回店里。隔壁店铺“睫后重生”也在玩着当今熟知的谐音梗的文字游戏,十分幽默。
“火上浇油,肉更香”
设计师:邛崃老奶奶
路上还见识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看到这样的画面,又怎会想到,设计师是一位瘦小的动作麻利的老奶奶。废弃的油桶,垫高点火,支上架子,熏肉。这大概是中国人专属的美食哲学吧。
“风干肉快人一步”
设计师:北京某小区居民
在北方,肉是这么熏的。广告语借鉴某宝衣架文案,或许在某宝,能用到这张图作为宣传,在设计说明中加上一个“多功能”。
“清晨的热茶,透着时光与柚子的香气。”
设计师:淄博某窗帘店老板娘
家里重新装修,我回去帮忙购置家具,逛到一家窗帘店,老板娘桌子上摆着两三个柚子壳,我好奇问了一句,老板娘回答:“每天早上把茶叶放进去,下午喝的时候,茶里会散发出柚子的香气。”又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老板。
“拼布工艺的另一种功能”
设计师:省吃俭用的老一辈
在服装设计中,我们常见到拼布工艺,是一种国际非常流行的古典唯美主义手工艺,常常被拼接成床单、服饰等,可参考的品牌有Kapital、Bode,常常会使用拼布工艺,亦或是收集来的布艺标签重构成一件新的服装。除了有手工的意义,每块布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拼起来,就像一个故事集。
在老一辈手里,拼布变成了实用主义的产物。簸箕是使用藤条,柳条编织的铲状器物,常用部分会因长期磨损断裂,用牢固耐磨的牛仔布加固,既提升产品寿命,又能提高使用舒适度。
“人造景观”
设计师:文昌湖保洁人员
家乡的湖已经变成了正在开发的对外旅游景点,大面积的规划整改,修路、绿化、空间环境美化等等,但看起来,大家好像适应的还不错,让假山发挥了除美观外的新价值。
“新中式沙发(单人)”
设计师:北京大爷
像上班打卡一样,每天跑家具城,我对“意大利极简”、“北欧轻奢”、“中式”、“新中式”逐渐没有了兴趣,也许是审美疲劳,看起来都大同小异,甚至不如北京大爷用来唠嗑乘凉的新中式单人沙发吸引我。
“现代几何实木椅”
设计师:北京大妈
亦或是这实木单人椅,试想一下,夏日午后,孩子在前面的沙坑玩耍,拿一把扇子,靠在树旁,坐在树荫下享受片刻的安静。
“老年活动中心环境与空间设计”
设计师:北京大爷大妈们
当然也可以参与到旁边的棋局,参与也好,围观也罢,是夏日消暑打发时间的好去处,或许可以带来一把家中即将淘汰的椅子,以表初次见面的诚意。
“早期地锁”
设计师:胡同大爷
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胡同路窄,车位必然紧张,供不应求,白天开私家车上班,晚上停好车,骑自行车穿过条条巷子买菜买饭。用自行车占车位,应该是地锁的前身吧。
“防风防雨防盗车衣”
设计师:胡同大爷
老一辈儿的人勤俭节约,废物利用或再造,是他们设计的基本理念。商家淘汰的广告当做车衣防尘防雨水,印刷的人物,还能起到“监管”作用,跟稻草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扫码解锁即送行车大礼包”
设计师:单车改装爱好者
常骑共享单车的朋友应该能看得出,这车原来的面貌和所属品牌,只不过这辆被人盯上且私有化了,整车喷涂银色漆面,套上座套,手把装上保暖套,上锁,挂牌“租赁”,可谓“生财之道”,或许当今做共享单车的设计师可以多考虑北京冬日的骑行体验。
“胡同橱窗设计”
设计师:胡同小卖部老板
我们最常见的橱窗设计是在各大商场的奢侈品品牌,除了展陈,有人还会特地跑来橱窗前打卡拍照。
胡同小卖店在拐角处,十分不显眼,但窗户在主路上,爆款零食陈列窗边,路过的人不仅能看到,或许还能勾起童年放学后偷跑去买零食的快乐回忆,伴着回忆转角走近小卖店,这共情体验便促成了一单生意。
“锁起来的,不叫新闻”
设计师:报纸忠粉
塑料瓶一直是二次创作的首选,丢掉不环保,存下来可以卖,卖不掉的可以做成点什么。
当今,纸媒占比大大削弱,报纸报刊也不用锁起来,还有少数的老一辈坚持着订阅报纸的习惯,也不必担心被拿走,一切还是以方便为主。
“棉被的日光浴”
设计师:北京某家庭主妇
学校附近在施工,附近居民借梯子晾晒棉被,这样的方式似乎是比挂在绳子上晒得充分、均匀,让棉被充分吸收阳光,晚上盖被子的时候,还能闻到阳光的味道。作为设计师,是不是可以考虑设计一款晾晒大物又节省空间的产品?
“快递专座”
设计师:北京某快递员
大学的门口常常有许多快递车,短信里会提示具体方位,东门南侧、西门北侧、南门西侧等等,每次取快递都要找一会,甚至还会走错门,白跑一趟。
快递小哥常奔波各个快递点,风吹雨淋,等客人的间隙才得以休息。被淘汰的椅子再次出现了,这次有些不同,用快递袋包装椅子,不会减弱椅子的舒适性,其次防水耐磨是快递袋的首要标准,用来包装椅子,风吹日晒对它伤害不大,再者,XX快递一目了然,椅子在,XX快递就在。
“空间的合理利用”
设计师:北京筒子楼某居民
皇城根脚下,几十年筒子楼里,是这番景象,刚走进去的时候,还是非常震惊的。过道只能单人通过,每一寸空间都要好好规划,地面空间能省一点省一点,四个扫帚就能省掉四个墙角的空间。
“艺术区的公共卫生间不可以冷冰冰”
设计师:798公共卫生间保洁阿姨
去798看展,公共卫生间十分整洁,甚至还有些仪式感,下水管道零件,架上饮料瓶,可以组成一件花器,再加之讲究的摆放,给冷冰冰的铁皮卫生间里增添一点温度。
“仰起头,就可以看到美好”
设计师:杭州绿化负责人
最后,用这张图收尾吧。去杭州出差的时候,路过立交桥,上方路面的两侧摆满了花,除了在上方路段的往来车辆透过窗户能看到。我认为,这些花,对下方车辆的乘客更加友好。
疲惫的上下班路上,忙忙碌碌没时间生活的人们,抬头仰望天空,还能看到空中的花朵,应该是十分欣慰,并充满希望的吧。
(文中所有图片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设计探讨
Q
立风: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导师问我:你想做什么样的设计。他把设计的主动权完全地交到了我的手上。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改变在国内按部就班的思维方式。我觉得你的导师挺好的,他让你主动去理解设计。
做设计不要急着‘结婚’
小董:是的,我很幸运遇到这位导师,他曾经开玩笑的描述我做设计的状态‘就好比你现在还没有男朋友,就着急结婚’,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让我跟竹丝培养感情(毕设以竹丝扣瓷手工艺为主)。我认为设计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Q
立风:我的手绘也不行,建模现在也还是在工作中慢慢学习。我觉得手绘也好建模也好,这都是表现设计思维的两种方式,并不是设计本身。我们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以为手绘得逼真,建模很酷炫,就是设计。设计是一种对生活的领悟,是看事物的视角,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有了这些,即使是用一句话把它表达出来,我觉得都是设计。
小董:我很认同你的观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手绘和建模这两种技法为设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拿我大学期间的学习举例子,通常老师会给予我们非常长的周期进行设计调研,虽然这么长的周期在实际商业项目中可能不太现实,但是,我认为在这个调研过程里不断探索,拿起相机大量的纪实与观察,挖掘当地或者项目的地区背景,人文文化习惯,去体验和实践等等,这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熟悉调研的方法,还能培养和提高对于设计的敏感程度。如果脱离了生活,或者说项目与设计师毫无关系,是没有办法进行设计的。
Q
立风:你是如何理解‘技术的进步与感觉的退化’这句话?
小董:我曾经做过一个艺术实验,叫《接触不良》(实验内容不多作阐述,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腾讯视频搜索‘接触不良艺术实验’)。一次偶然的礼貌性的告别时,我与朋友相互拥抱,一瞬间,我觉得这种感觉很熟悉,又很陌生,我发现自己很久都没有跟自己亲密的人有过肢体接触,比如逛商场时挽着父母,和亲近的朋友手拉手或者勾肩搭背。
虚拟社交正在使我们变得更孤独
我开始研究,我初步认为接触的缺失是由于过度依赖互联网社交,虚拟社交正在使我们变得更孤独。专家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Rober Kraut的纵向研究发现,在人们最开始使用互联网的1-2年时间里,快乐感和社会连接感表现出持续的下降。其中,使用网络对人们家庭关系的影响最大,他们和家人的联系和交流会明显减少,此外,还会伴随着社交圈的缩小,抑郁和孤独感随之增加。
同样我们可以把‘技术的进步与感觉的退化’这句话放在“设计”的语境下看,试想一下如果用技术来推动设计,我们的感觉很难再被唤醒。我曾经看过一句话‘某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活跃的不是我们的感觉,而是软件,这样的情景不是某种科幻小说,现在已经是这样了,而且变成一种流行’,这种结果还是蛮可怕的。
Q
立风:你对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呢?
小董:其实原计划是出国读当代艺术,全身心的投入摄影以及其他媒介的艺术表达中,纯粹以一位艺术家的身份,去研究和讨论地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疫情原因,我暂缓了出国计划,但是在国内依旧会基于之前的想法和作品,继续探讨、研究和创作。
笔者语
不知道你是否会被这些“Undesign”所打动,作为一个曾经设计专业的差生。现在半个摄影人的我,最初,就是单纯的被这些淳朴的“设计师”所做的简单、纯粹的产品所打动,也因此反思,我不认为它们没有价值,这些反而处处体现着他们的美食哲学、生活哲学。随着拍摄“Undesign”,我渐渐理解了导师告诉我的一句话:生活是很朴素很简单的,设计也是。
我一直用这种方式默默地观察着人们的生活,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会再次仔细的读这些照片,在脑海中构建画面,那种感觉就像在设计调研阶段模拟人的动线,但这种方式毫不刻意。或许有些照片看起来像是过度解读,但其实,如果我们怀着一颗爱生活的心,在做设计或者是在做其他任何事情时,也许我们会更加敏感,思维更加活跃灵动。
最后,想借用《设计中的设计》书中的一句话,“设计不是用新奇的形式和材料去迷惑观众,它是从日常生活的普通罅隙中不断提取惊人想法的创造力”。
若谷与你一起探讨设计究竟是什么。
微信/新浪微博/MONO|若谷设计
公众号ID|RuoguDesign
合作/转载/投稿/探讨可加主编微信|lilul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