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4赛终BQ,谈谈小体会
『跑你』普及跑步技术,科学训练,运动营养,急救知识——跑步不受伤,小白快入门。愿跑友亲们更健康不受伤,一起跑一辈子。
原创技术文章,真实案例分析
文 | 老Q
说点自己的感受。
这次无锡跑出BQ-6,算是了结了一桩心愿——在路跑领域追求的目标就是达成BQ。以后当然还会跑,还是会继续试验/测试各种各样的训练思路,尽量为不同阶段的跑者找出更适合他们的有效率的训练办法来。
来看看BQ之路流水账:
2017年5月,大连马拉松,首次冲击BQ(当时槛是325),可惜最终成绩326+。最后7公里海边大逆风,天时不利,非常遗憾。
2017年11月,北马/上马没中签。最后花钱买了上马名额,结果排在最后F区。跑过上马的亲们都清楚,赛道很平,不过窄且折返多,前面10K根本跑不开。在F区集结点一站,看着前面XXX米乌泱乌泱的人群,那心一下就拔凉拔凉。最后几公里腿还有点不舒服,不敢勉强,最终332郁闷而归。
2018年6月,兰州黄河马。准高原大太阳,跑崩放弃,最后10K啃着黄瓜溜达完赛,都不记得跑了多少,34X?
老Q自认是严肃跑者,上面提到这几个赛事都是经过认真准备的赛事,结果是一次比一次跑得差。反而18年有一次打酱油的比赛倒是创出新的PB325。详见:知觉全马,跑马人群自虐的新姿势?
2019年3月,无锡马拉松,此时BQ门槛提高了5分钟变成320。焦虑肯定会有点,还好没有太大影响,天气不错,赛道也挺好,最终结果314,超预期的BQ-6(目标315~318),一切显得那么完美。
正是: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世事无常,算是再次领教了。想在某场具体赛事跑出好成绩,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天时地利人和,那可是缺一不可。幸而年龄经历摆在这儿,心理也还算强大,耐心还算够,没有过气馁。
17年5月~19年3月,用了两年的时间、四场精心备战的赛事达成目标,说得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吧?
再说点干货。
从训练的角度来说,这两年当中,尤其最近半年,训练重点有较大变化:
专项肌耐力训练转为全身的功能性训练;
加入很多技术及知觉训练;
日常周末的长距离跑(LSD)基本不会超过2小时;
月跑量略降,从17年的280~300K降到目前的230~250K;
交叉训练多;
大量的主动恢复;
注重个人分析数据(RQ平台)。
看起来是不是感觉到越发偷懒不用功了?
别说,还真有那么一点感觉。
总的投入其实没以前那么多,结果反而更加理想。这算不算是更有效率?
关于训练的转变,其实前阵子写过一篇,看这儿:关于全马训练,这里有些让人抓狂的说法。这里面提到的一些路子,老Q已经自己体验半年了。以后会陆续给亲们详细说一说这些听起来很颠覆的训练路子。
核心还是知觉训练,这个是重中之重,也是近一年来最深刻的体会。
备战训练还是挺辛苦的,参加过完整训练周期的人都有这体会。但一昧累积跑量,一昧上强度,一昧练肌肉……这些让自己苦上加苦的路子是非常错误的,希望亲们不要走弯路。自虐没问题,不正确的自虐就有大问题。
换种正面的说法是:
方向正确,每天前进一点点,终能达成目标。
如果可能,还是建议亲们找靠谱教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