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庙的最高统治者是女娲元神

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十九:高庙的最高统治者是女娲元神

文|黄饮冰

文明是从蒙昧走向的文明。这一点在湖南道县玉蟾岩看得很清楚。玉蟾岩人居住在洞穴中,但因为他们在距今2万年左右就发明了陶器、在距今1.8万年左右培育出了原始栽培稻种子,所以玉蟾岩人尽管生活很原始,但他们已经进入到文明的初级阶段。

文明也是由初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文明时期都有标志性的技术成果(人类发明的标志性器物)。人类的组织化同样是人类文明成果之一。人类的组织化实际上是从人类的伦理化开始。大家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来自母亲,于是以母亲为核心组建生活、生产单位,这个生产生活单位开始可能是一个母系家庭,后来就会发展成母系姓族。有姓族就会有管理权存在,就会产生长老、君、帝等最高级的实权人物。在人们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还会产生神权,建立一套原始宗教体系为君权服务。在地域扩大后,还会产生军队,建立城池,以护卫君民。

不可否认的是,原始的权力必须经过女权阶段才能达到男性掌权的阶段。男权不是自古就有的。但是女权却是与生俱来,只要人初知人伦,就会接受其母亲的领导。

湖南的早期文化,均应该归属于元神女娲文化。在元神女娲身边,没有伏羲存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早期的八卦、天圆地方、十月历、八角星(华)崇拜不存在。人类经历的第一个文明时代就是母系时代,早期文化也难以逃离母系文化的特征。

至于说帝尧和帝舜埋葬在湖南,这其中有被历史隐瞒的细节。这个细节就是帝舜囚禁或流放帝尧、大禹又流放帝舜。在五帝时代的后期,距今4200年以后到距今3800年的这个阶段,南方演变成了蛮荒之地,被作为流放之地。我们在谈湘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竹上的泪斑。仔细琢磨,前后的历史其实是衔接的。《史记》上有一句话,就是“南方炎热,丈夫早夭”,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要历史地看,文明中心在什么地方与气候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文明起源于湖南,但是距今5000年后,文明中心从城头山转移到石家河,距今4000年后,文明的中心就转移到河南了。这就是我倡导中国中心论而不拘泥于湖南中心论的原因。

一、高庙的宗教艺术神器令人炫目

湖南范围内,比高庙遗址早的遗址很多,从2.1万年到1.4万年的玉蟾岩遗址开始,到高庙遗址,中间还有距今1.8万年到1万年临澧竹马村遗址,距今1.2万年的临澧华垱遗址,距今9000年的彭头山遗址。在玉蟾岩,可以看到人类从渔猎采集的取食经济状态过渡到人类初步自主的产食经济状态,这个意义就十分伟大了。玉蟾岩的原始陶器和原始栽培稻稻种存在的意义真无法用语言来表述。那么以后的遗址中发现原始陶器和原始栽培稻的稻种就没有那么令人炫目了,这些遗址的作用就只能是作为一种文明的承接逻辑而存在了。彭头山的高台建筑、环壕建筑、现代栽培稻的出现,就成就了彭头山的名声了。

高庙的宗教艺术神器,让高庙显得十分炫目。高庙出土的白陶罐,在其颈部和肩部各戳有东方神鸟。高庙神鸟太阳图案比河姆渡的神鸟图案要早400年。高庙太阳彩陶历7400年,是新石器早期陶艺品,有逼真的“红日”形象。还有猪、牛、羊、鸡、兽面纹、八角星,都说明高庙已经处在当时最高的文明的顶端的位置上。我从来就不是要说考古,而是借考古说事情,或者说给考古以人文的解释。

二、高庙文化是古华人文化

河姆渡双凤朝阳图

在末次冰期内和末次冰期后,中国南部从中部到东南再到东部沿海有一个统一的文化现象,就是崇拜“鸟和日”,他们的图腾统一特征是“鸟和日”的组合图案,我把这种“鸟日”图案统一归纳成“胡图腾”。这是我所认为的古胡人起源于中国南方的证据。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姆渡“双鸟朝阳”图案。

高庙双鸟双尾护日图,此图来自雪峰文化研究会公众号

比较河姆渡“鸟日”图案和高庙“鸟日”图案,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高庙的“鸟日”图案比河姆渡“鸟日”图案要早400年,但是河姆渡的“鸟日”图案却比高庙的“鸟日”图案要原始。其实在思考八角星的时候,我也提出了大汶口八角星比高庙组合八角星图案要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距今1.3万年是一个创造神奇的新时代的开始,因为距今1.3万年开始,中国的末次冰期结束了,骤然升高的气温带来了很多神奇的变化。古华尼(hani)人的一支向东进入湖南,进入到古胡人的生活地生活。这就要产生文明和人群之间的融合。高庙的“鸟日”图案就是古胡人文化和古华人文化融合的产物。高庙“日鸟”图案之鸟头中均有一个“华(红色八角星)”标志。华标志是在距今7000年前的湖南形成的。这既有文化的融合,也有语音的融合。华的原始音是ha,是火崇拜;华ha在湖南演变成了hua。华hua,是太阳之光,也就是太阳崇拜。

但是为什么河姆渡的“日鸟”图案时间晚(距今7000年)却还比较原始呢?原因就是河姆渡的“日鸟”图案是古胡人的原始图案。河姆渡原居民是古胡人的一支。在距今8000年到6000年之间,是一个高温期,西部冰川加速融化、雨水猛烈增加、海上冰川迅速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引起了又一次的洪水和海浸。在距今7000年的时候,海平面上升把河姆渡的原住地淹没了,所以在距今7000年河姆渡人从更远的东方迁移到了河姆渡地区生活。河姆渡人的原始驻地在东海古陆上,这个古大陆很可能是传说中的姆大陆。实际上,这个“胡”和“姆”是一回事,都是太阳的古音,是古胡人对太阳的称呼。所以,是河姆渡人出现在东南的时间晚,他们以前生活在东海古大陆上,而不是河姆渡“日鸟”图案出现晚,河姆渡的“日鸟”图案在高庙“日鸟”图案之前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就出现了。

所谓的太昊、少昊、帝俊、帝鸿、帝江,都是东方的古胡人分支,在黄帝族群南下后,逐步被黄帝兼并了。没有被兼并的古胡人到了北方草原,古胡人崇拜的鸟是“鹄”,就是鸿鹄或大雁,因为古胡人认为大雁的故乡在草原,所以他们最终是回到了大雁的故乡了。

三、高庙无“帝”也无“昊”,只有“袛”(氐),与太昊或伏羲扯不上关系

历史典籍中认定的第一王是伏羲。但是实际上伏羲只有一代一人而已。伏羲是姓族社会向氏族社会过渡时期形成的夫婿文化的代表人物和载体。所谓的夫婿文化就是“女婚男嫁”。实际伏羲并不是王,但是伏羲是第一个获得姓族领导权的男人。当时的现状是在姓族内部实行男女双王制,女性王具有最后的决定权。伏羲死后,女娲一人专权,就是这个体制的具体体现。以后的女娲都会有夫婿,女娲的夫婿都被称作“伏羲”,这就是“承伏羲之号”的含义。

在典籍中,伏羲是有专门定位的。伏羲发明了八卦,但典籍明确说伏羲是在接受“河图洛书”之后感悟出八卦,说明在伏羲出现前,文化的沉淀已经相当丰厚,并不是伏羲在一夜之间制造了神奇。伏羲与女娲走到一起,是因为“大洪(鸿)水”。伏羲女娲组成兄妹夫妻,是感到羞耻的,原因就是在伏羲女娲的时期,兄妹婚和族内婚都是被抛弃的婚姻。这就是时代标记。伏羲教人渔猎,因为大洪水前,人们已经在从事农业,大洪水逼迫人们退回到渔猎采集时代,所以渔猎技术生疏了,需要伏羲来教。无视这些时代背景,把伏羲的历史无限制地向前推,是错误的。

实际上,在女娲成为“神而氐(帝)”的大首领的时候,并没有并肩而存的伏羲存在。女娲造人没有需要伏羲帮忙吧?女娲补天没有伏羲帮忙吧?只在大洪水的时候,女娲才需要伏羲。在大洪水之前,女娲作为女权社会的最高祖神存在了成千上万年了。

作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的湖南,总在伏羲上打转转,真令我费解。实际这也是男权在作怪。

1、高庙无“帝”

对于“帝”,中国不少学者把“帝”解释成“花蒂”。其实在所有与“帝”有关的字中,均包含有“帝”,如“蒂”。“帝”才是所有包含“帝”的字的字根。所谓“帝”是“花蒂”的解释,明显来自用“蒂”来解释“帝”,没有搞明白“帝”才是根本和本源,而“蒂”是借用的“帝”造出来的。

什么是“帝”呢?“帝”是“天帝”,是管理“天神”的,所以“帝”的起源与“神”有关。中国原始神道设教是先有“地袛”后有“天神”。“神”的本字是“申”,“申”就是穿云而来的“闪电”,引申为“神”。威力巨大的“神”由谁来管束呢?这就产生了“帝”。“帝”就是把“申(神,闪电)”“束”在一起。为了表达“帝”不可逾越,“束”上的“一”移到最上面,表示任何“神”都不可逾越。

这就是本人用树枝捆绑出来的甲骨文“帝”字。不明白请看我的《权威的起源——神帝君王及原始宗教的兴衰》一文的论述。

“帝”之音来自“氐”,“氐”就是“地袛”。

简单说,“帝”代表男权;“氐”代表女权。女娲的“神女而帝”的原始来历是“尸女而氐”,意思就是作为女娲之尸的女人成为了族群的大首领和大神灵。

据说这个图案来自西亚的苏美尔(距今6000年),不少人把它解释成“帝”。但我认为这是“星”,含义是“星光”,不能够解释成“帝”。

这个西亚的这个

“米”字形图案,明显是如下的中国高庙的“米”字形图案的简化版:

这是中国高庙文化(距今7000年前)的“米”字形图案,这个图案应该解释成“星”,而不是“帝”。这个米字形图案来自下面的截图:

这个截图的来源:阎朝科《谁是最早的文明——中华有帝高庙太昊伏羲国考》。

说苏美尔文明来自高庙,我是相信的。但是要调整一下,就是苏美尔的王族来自高庙文化。我说过,苏美尔是由少量的华尼尸(夷)人(古华人)与多数的华尼夏人(古夏人)组成。先迁到西亚的是华尼夏人(古夏人)的一支,占苏美尔人口的多数;后迁徙到西亚的是华尼尸(夷)(古华人)人的一支,占苏美尔人口的少数,但处于精神文化和权力的上层。

在人类经历的第一个文明时代——姓族时代,天地的概念都建立起来了,但是人们以大地为母,并不以上天为父。就是人们在女性时代对地和人进行了神化,对日月星也进行了神化,但唯独对天没有神话。男权的建立是从神化天开始的。

这是凌家滩(距今5600年到5300年)玉版原始八卦描摹图。中间就是一个“米”字。这个“米”字是高庙文化的“米”字星和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的混合版。

这是凌家滩玉版

在比高庙早的彭头山和大塘文化,可以找到天、地、日、月的痕迹和鸟日组合图的。

看下图:

(这个图的来源我的确忘记了,谁知道请告知我)

由上到下看:上面就是“鸟日”组合图案。这是大塘文化早期的“鸟日”组合图,具有原始性,是高庙的“鸟日”组合图案的原始版。

第5、第6是带日晕的太阳,是原始的“华”图案。第7就是象形的“日”,第8是象形的“月”,第9、10、11、12是日影图,第13暂定是“八”,第14是“十”,第15可以确定是“八”,第16是“X”字符,第17是“罗”,代表“天”,也可以认定是天的原始文字,第18就是“地”,也就是“氐”。

中华文明的开创从距今2万年的玉蟾岩开始。我们讲到原始稻的种植,就一定要考虑到原始稻的种植为什么起源于玉蟾岩而不起源于华南的牛栏洞和甑皮岩。玉蟾岩人在距今1.8万年到1.4万年就发明了原始稻的种植,而牛栏洞和甑皮岩却推迟到1.2万年以后。其实根据中南、东南和华东地区普遍存在的“日鸟”图案,我把这些地区的古居民统一称作“古胡人”。但是湖南是西部的古华人和东部的古胡人文化交锋的地区。我说过,本身在末次冰期或末次冰期前,古华人和古胡人都在泛滇黔地区生活,最后古胡人向东迁移,其原因恐怕还是竞争的失败,因为在末次冰期内,环境最好的地方当然是泛滇黔地区。当然有竞争导致的分离也有合作导致的融合。从智力讲,古华人要高级一些。玉蟾岩之所以能够最早发明陶器和原始栽培稻,与古华人的加入有关。从距今1.8万年到1.4万年原始栽培稻发明到距今9000年在彭头山出现现代栽培稻,同样说明古华人在智力上的优势。古栽培稻从距今1.8万年一直维持到距今1万年,因为这个期间古华人没有再进入湖南。距今1.3万年后大批的古华人加入到湖南地区,所以现代栽培稻就出现了。我一直认为古栽培稻的最早种植地应该在云贵或武陵山地区,可惜没有考古材料证明,但是传说中昆仑山可以种谷(《山海经》说昆仑山有“木禾”,《吕氏春秋》说昆仑山上有谷),也把水稻种植的起源地指向云贵和武陵山。

在古胡人和古华人的关系上,古华人一直就处于上族或神族的地位上。在古华人的驱逐下,古胡人向东退缩、经东向北退缩,最后演变成了草原诸胡。

2、高庙无“昊”

有些学者认为高庙有“昊”字,就是根据下图的左边图案提出来的。下图的右边图案就是“昊”字,这个“昊”字图案出现在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年。

这个截图的来源:阎朝科《谁是最早的文明——中华有帝高庙太昊伏羲国考》。

大汶口的“昊”字图案,是由“日”“鸟”“山”组成,有些图案把“山”简略了,只剩下“日”和“鸟”,根据我的统一归类,大汶口的“昊”字图案,也是“胡”图案的一种,所以大汶口人应该归属于古胡人,但是大汶口文化处于的位置决定了大汶口同时还要受到北部的红山文化(古黄人)和西部的仰韶文化(古夏人)的影响。如果大汶口人是华夏正统的话,大汶口的凿齿习俗和枕骨变形的习俗就会流传下来,但是没有。对于“昊”字为什么会流传下来,原因就是黄帝在诛杀两昊之后,封自己的儿子喧嚣为少昊,继承了少昊的称号统治东方。

但是高庙的图案并不能从中截图出一个“昊”字来。我们看下图就明显一些:

高庙鸟日组合图案

这是两个两个神鸟的尾部相交在一起的图案,是两只神鸟尾部叠加图案,并不代表“山”。看下图就更明显了。

双鸟两尾相交

这个图案,是两神鸟尾部交在一起,中间还有一个没有颜色的太阳图案。所以把高庙的“鸟日”图案解释成“双凤朝阳”也是错误的,河姆渡的“日鸟”图案因为双鸟头部都朝向太阳,解释成“双鸟朝阳”是对的,但是高庙是“双鸟双尾相交”,应该是“双鸟交尾护日图”。这里的双鸟交尾与日的关系,可以解释成“护”,特别要注意的是交尾处的日是没有色彩的,说明这个日不是“华”,而是“日”本身;这里的双鸟交尾,也可以解释成“互”,就是体现古华人和古胡人两族融合,再演变一下就是高庙的专门祭祀人员也被称为“互人”,在《山海经》中互人是神族,可以上天与天神通灵。把这个图解释成“昊”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高庙的双鸟双尾相交,在文化上是继承彭头山的“X”字符的含义的。我解释过,彭头山的“X”字符,就是一个简洁版的“男女交合图”,“X”实际上是原始的“尼”字,这是“尼”崇拜的起源。我有专门文章论述。

有人问我“尼”为什么又隐含“黑”崇拜呢?我这里也解释一下。“尼”的“黑”含义属于引申。男女交合发生在夜幕降临之时,远古男女交合是野合,野合在泥土上,这就与“黑”发生了联系,古代“黑”发音是“fei”。在彝族历史上有一个“尼能”时期,尼能就是黑能。这个尼能时期是古华人共同的经历,所以现在的彝族是古华人的后裔。

能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最早的能崇拜是黑能崇拜和黄能崇拜。黄人是崇拜黄能的。黄人本来是古华人的一支,但是他们崇拜黄能,就从古华人中分离出来了。黄人从洞庭湖边出走,沿汉水北上翻越大别山,进入到淮水上游生活,这就是贾湖文化。说贾湖文化来自洞庭湖,依据就是贾湖的龟是洞庭湖龟,而且贾湖文化与同期的中原文化如裴李岗文化没有共性。贾湖文化居民的一支进入东北,就是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一路可以用龟联系起来,不同的是红山龟是鳌鳖之类,是所谓的天鼋。这一路演变成东北的古黄人和黄帝文化。

看到这个图,我又联想到“伏羲女娲交尾图”。实际上高庙的“双鸟交尾护日图”,与“伏羲女娲交尾图”可以比较。“伏羲女娲交尾图”是高庙“双鸟交尾护日图”的进化版。“双鸟交尾护日图”可以看做是伏羲出现之前的女娲文化,也就是女娲原氐(神)文化。“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中原伏羲女娲文化的代表图。

这样的交尾图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女性时代。女性社会已经明白男女交合在人类繁殖上的重要性,知道交合才是人生命的来源。但是女性要确保自己的领导权,就要隐秘掉男性在生殖上的重要性。女性承认“交”的重要性,但不承认是与男人“交”。吞燕子蛋怀孕、踏巨人迹怀孕的生殖神话,都是女性社会的特征。男性在生殖权上取得突破,是伏羲,发生在大洪水的盛期,距今6800年到6300年,从伏羲之后,才在中原率先建立起女主双亲家庭和女主双首领制度。

3、高庙可能有“氐”

女性社会没有“神”,但是有“尸”;在祭祀中,所有的“灵”都有一个“尸”做代表接受祭祀,且有做“尸”资格的还都是女人。这些“尸”也就是“尼”,这就是所谓的尼崇拜。

女性社会没有“帝”,但是有“氐”。“氐”的本字是“氏”。“氏”的本意是根本,所以“氐”的本意就是根本。什么是根本呢?女性社会的根本就是大地,即地母。男性崛起后,把“氏”占有了,就创造了一个“氐”字。“氐”依然读“di”,但是“氏”字就读“si”了,后来就读“氏”。“氐”是根本,意思就是“大地是人类之母”,氐实际就是地。

在高庙,“氐”就是组合八角星图案最中心的“不规则四边形”,即“大地”。

本图的核心部位就是“氐”。来源周行易文明断简。

四、女娲是女性社会遗留下来的唯一记忆,高庙的最高统治者当然是“尸女而氐”的女娲元神

1、高庙与伏羲、神农均没有关系

以上的论述,高庙没有“帝”,没有“昊”,目的就是说明高庙与伏羲或太昊没有关系。

农业与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南方先民种植水稻的时候,并没有把牛作为动力。牛被驯化,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后,对牛进行崇拜的历史也只能追索到距今7000年左右。高庙没有稻作农业存在的痕迹,这是把高庙与神农联系在一起的最大障碍。所以把高庙与神农联系起来也是错误的。

高庙不能与神农联系,并不意味着距今7000年前就没有农神崇拜。距今7000年前的农神是傩神,傩神也就是糯神,“农”是由“糯”经“傩”演变而来。

“糯”是“糯稻”的种植,“糯稻”产出的“糯米”是神米,专门用于酿造和祭祀。“傩”是为人类受难之“鸡”,这里的“鸡”是野鸡,是不会飞或者只能低飞的野鸟类,两湖古人统一称这些不会飞或只能低飞的野鸟类为“佳”(ga),所以“佳”(ga)是野鸡的统称。野鸡一般是五彩斑斓的,当然包含孔雀之类,什么鸾鸟、凤鸟,都是野鸡神化而来,这也是后来的楚文化的一个特征,美其名曰“凤”。而东部地区的神鸟,在河姆渡到大汶口,崇拜的是“鹄”,鸿鹄、大雁之类;在良渚文化时期,崇拜的鸟演变成了“鸠”,我们说的“九黎”实际是“鸠尼”,所以我说良渚人是古华人和古胡人在良渚地区融合而成。良渚人向南发展,就形成了以后的雒越。

2、女娲文化的标记——呙

“呙”是女娲在文字中的遗迹,是女娲最原始的崇拜之一。在大洪水期间,女娲族群统一有一个“以蜗为食”的时代,女娲族群就把这些螺蛳蜗牛之类统一命名为“蜗”。在高庙,有大量的螺丝壳堆积存在。

“呙”是女娲文化在文字上的遗迹。由“呙”组成的有关的文字,均与女娲族群的崇拜和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也就是说。“呙”就是女娲存在的证据。

在高庙上层,有距今5700年的一对夫妻墓,陪葬有玉钺、玉环等。玉钺的存在,说明距今5700年的高庙,已经演变成了王国。这个王国是什么性质呢?我认为是女王国。

3、高庙是女娲元神之尸的一个居住地,是祭祀女娲元神神州大袛的早期神州

祭祀是中国的传统。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高庙遗址即是原始的神州和最早的中国》,也写过《高庙是历史上的祭祀之国》。在中国,凡是叫“庙”的地方,都是祭祀“人祖”或“人雄”的地方,高庙这个名称来看,是祭祀“高祖”的地方。“祖”是男性时代的说法,在女性时代对于女性始祖怎么称呼,现在很难考证了,现在的祭祀文化中尸“考妣”同祭祀的,考是男祖,妣是女祖。但是“妣”是不是女性时代语言的遗迹我就不知道了。这里姑且借用“祖”来统一指代女祖和男祖。

在中国的祭祀文化中有一个“祭祀神州大典”。根据记载,祭祀神州开始是祭祀共同的祖先,即祭祖大典,后来在中国转变成了对神州大地神袛的祭祀,历代传承下来。神州大地神祇,又称九隅无遗。传统上祭祀神州地祇,规格极高,常与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祭祀并列。隋朝时神州祭祀为大祀,《隋书·礼仪》: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宋朝诏明堂用皇佑典礼,神州地祇和天皇大帝(即昊天上帝)并祭。《宋史·高宗赵构》记载:五帝、神州地祇等十三祭为大祀。

祭祀神州实际上起源于遥远的女权时代。祭祀神州的原始状态是祭祀共同的“女祖”的,在祭祀共同的“女祖”的时候同时祭祀“神州地袛”。在男权时代,就要祭祀男祖、女祖、神州地袛、昊天上帝,以后还要加上五方上帝。祭祀是不断发展的。

那么最早的女祖是谁呢?当然是女娲了。沅江之元与女娲元神有没有联系呢?也可以认为是有。

对女娲的理解是不能犯糊涂的,否则就理解不了。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神话,是女娲大神干出来的;与伏羲兄妹结婚再传人类、制定婚姻制度,是人女娲干出来的。女娲大神的起源地在中国大西南,并且女娲大神和她的直系继承人(历代女娲之尸,这个尸千万不要理解成尸体,是继承第一代女娲神位和君位的活人,想一想达赖和班禅就可以理解)一直就没有离开大西南和湘西。从神话的角度讲,最早的尼人(华尼人和胡尼人)都是女娲创造的,华尼人是高贵种,胡尼人是低贱种。胡尼人不配祭祀女娲,是女娲创造的生产奴仆。

随着华尼人的扩散,每一支华尼人都要带走一位女娲神,并在自己的族群中再去产生女娲之尸。这就是我说的女娲元神和女娲分神的意思。在中国的大的文化区,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都是有女娲的。但是处于最高地位的女娲还是大西南的女娲元神。以后是随着中原文明的强大,中原的女娲分神(与伏羲成婚的女娲)修成了正果代替了大西南的女娲元神。所以女娲大神实际是两系女娲的组合。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高台跟祭祀有关,建木跟通天有关。高庙就是利用天然高台建庙的结果。高庙的大型祭祀场所应该是一座庙宇。

根据有关资料,在高庙,2005年5月出土7具人体骨架和一个大型祭祀场所,这基本就奠定了高庙的神州地位。其中四具骨架在一个探方中,其中2人是儿童,另2具是一男一女,是成年人,是被合葬的。还发现了4个周长40厘米的大型栓洞,洞前方有2个祭祀坑,一个一畜生为贡品,另一个陪葬着一具人体骨架,其头部被敲出一个圆形空洞,系非正常死亡,是人祭的证据。无谷物类,有象、鹿、牛、羊、猪等动物的骨头。这个材料说明,高庙的祭祀已经相当成熟了。

在考古中,学者们很容易把早期的祭祀坑当成墓葬,但这样搞是错误的。我一直在讲,华人的“华”标志,开始是“火”,后来是“太阳”,在远古火崇拜的时候,人的尸体可能是实行“火葬”的,所以我们很难找到远古时期的正常墓葬,一般都是祭祀坑中遗留下的人骨。大家可以看一看《礼记》。对于“葬”这个事情有讲解。葬就是藏。用树枝、树叶把死人掩盖起来就是藏,没有下葬入土的习惯。我这里说的早期人类的火葬是我的推理,不是《礼记》说的,信不信在于读者。

黄饮冰2017年5月28日星期日夜于孝感第一稿完稿。错别字难免,敬谅!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现生活、工作于湖北省孝感市。黄饮冰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网络独立评论人。研究汇聚成《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族群的起源和形成假说》。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一点资信开设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