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西方学者不愿直面的事实,文明的本源在中华(2)

说出西方学者不愿直面的事实,文明的本源在中华(2)

文|黄饮冰

第三部分:西方诸族的种族属性区分和族群划分

文|黄饮冰(旧文新发。本文原标题: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文明的本源在中华!)

西方当今主要族群,其源头主要就是泛日耳曼人和印欧人,当然还有欧洲本土的后裔。根据前面的分析,我对西方诸族中的主要族群进行种族属性的区分和族群划分。

一、古希腊、古罗马与腓尼基和犹太

1、古希腊人——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外西域类型

早在希腊文明兴起之前,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600年左右,克里特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文字、青铜器、陶器、金银制作技术。约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消失。此时中国正处于殷商的统治时期。

在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1000年,希腊人的一支——多利亚人入侵古希腊地区,致使迈锡尼文明毁灭,这是前希腊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西方人对迈锡尼文明的了解,来自《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如同中国的《山海经》一样,是一部奇书。此时中国正处于武王克殷时期。

可以推论,克里克文明的消失,与全世界的敌人——华尼安人有关。而克里特文明的建立者,应该是来自中国的尼夏人的一支。青铜、文字和陶器就是证明。迈锡尼文明,可能是华尼安人建立的,被多利亚人消灭,是与世界尼夏人的复兴同步的。多利亚,是华尼夏的变音,华尼夏的古音是ha-ni-sa。

所以,在公元前1600年以前,中国西部的尼夏(华尼夏)人就进入到了古希腊,创立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人是后来迁入的。那么古希腊的发源地在哪里呢?在外西域的安息国一个叫“尼萨”的地方,尼萨音nisa,就是尼夏(华尼-夏)。即居住在尼萨的古希腊人向西迁徙,到了爱琴海与地中海之间的一个地方,建立了新的尼萨城,就是后来的希腊,即“雅典娜”。雅典娜是古希腊文明的中心。关于希腊的音变,源头在nisa(尼夏)。

古希腊人与北部的欧洲人,明显是不同的种族。欧洲北部是身材魁伟、长颅白肌、金发碧眼的壮汉,为欧罗巴人种诺迪克(北方)类型的典型形象。南欧是地中海类型,为身材相对矮小、肤色略暗、发色眼色较深的希腊罗马人。

古希腊文明从公元前800年出现,到公元前120年消失。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消失状态后,欧洲发现了古希腊的喜剧抄本,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

2、古罗马——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外西域类型

中国古籍对古希腊没有记载。对古罗马有记载,为大秦。现在对此有分歧,关键是对西海的认识。有人认为西海是黑海,那么大秦就不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了。但我认为是错误的。不同的时期生活于不同地区的族群,西海的概念是不同的,所以西海并不是死概念。

我认为,大秦实际就是指的环地中海,包括小亚细亚、爱琴海及北非一带。所谓西海,也可以西到大西洋。我相信远古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是对整个欧亚大陆或整个地球的了解,这种了解是随着中国众多古族群外迁逐步形成的,所以西海逐步向西方移动是很自然的。欧亚大陆一直就是华尼人的活动场地,他们可能在某一个时期去把黑海当做西海,但最终也会把大西洋当做西海。

当然,在信使时代,也确没有中国人去过大秦的记载。在信史中记载的是中国人听说的大秦。

《后汉书·西域传》有关“大秦”的记载: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有松柏诸木百草。”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西域》

条支国,在安息西,去代二万九千四百里。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谋国事及四方有不决者,则四城之臣,集议王所,王自听之,然后施行。王三年一出观风化。人有冤枉诣王诉讼者,当方之臣,小则让责,大则黜退,令其举贤人以代之。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朱鬛、明珠、夜光璧。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

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为堂室云。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以上历史记载中,“犁鞬”“黎轩”与大秦的发音应是一致的,关键是“秦”。秦的古音应是qian,后来转音成qin。鞬(jian)和轩(轩)只是发生音转的问题,实际是由qian而来,qian就是黔,黔又是由滇(dian)转音过来的,滇(dian)是由古音an转音而来,an是华尼人的故乡——安,安开始的范围是滇,后来扩大到黔,既是现在的云贵高原和湖南南部和湘西。在古华尼语种,没有N、L的区分,犁(li)黎(li)就是古音ni,就是尼。秦也是由古音an转音而来。所以,“犁鞬”“黎轩”完全可以是尼黔,尼是族称,黔是故地。“犁鞬”“黎轩”也可以合音为“黔”(秦)。“大”是加入的前缀形容词——组成历史上的“大秦”。

所以,尼夏人的第一故乡是安(滇黔),第二故乡是大地湾(秦),这些从中国迁出到意大利半岛的尼夏人,称尼黔(尼秦)有什么怀疑的呢?

明朝《三才图会》中的四海华夷总图,有大秦。

以“大秦”一词代表罗马的习惯直至16世纪末仍然存在,例如在《三才图会》中的一幅地图上亦可看见“大秦”这一地方。

《后汉书·西域传》亦记载了当时罗马的政治、风貌及特产:“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罗马是共和国,“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是很正确的,而且还带有华夏古风。其中“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就说的非常清楚明白不过了。

古罗马人是尼夏人的一支,保持有与中国类似的人文风俗习惯,实际上古罗马依然代表的是环地海中地区。

3、腓尼基人和犹太——华胡混合人种-尼夷亚种-外西域类型

古代的腓尼基不是指的一个国家,而是指整个地区。腓尼基从未形成过同一国家,城邦彼此林立,有推罗、西顿、乌加里特等。根据考古资料,公元前5000年,腓尼基就有人居住。现在腓尼基人已经消失于无形了。

腓尼基人是古罗马人的对头。腓尼基人的后代是迦太基人。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腓尼基字母是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的源头。

古代腓尼基大约相当于今黎巴嫩地域,“腓尼基”一词原意为紫红色。腓尼基的地域北起苏克苏、南至阿克、东起黎巴嫩山、西至地中海,最初的腓尼基人为胡里特人,约公元前3000年代起,迦南人迁入,同化了当地的原有居民。

腓尼基和犹太人是近亲,同属于西闪米特民族。

寻找腓尼基人,这里有两条信息:一是最初的腓尼基人为胡里特人。二是古罗马人称祖先来自腓尼基的迦太基人为布匿人。胡里(hu-li)和布匿(bu-ni)是同一个音组,都是hu-ni,写成中国字,就是胡尼,这是腓尼基人的种族属性。腓尼基人,与中国的古胡人和古尼(华尼)人都有联系。

再看腓尼基的名称。腓尼基之腓,实际就是古华尼语的黑,古华尼语无f音,f音发h音,所以fei就是hei,写成汉语就是黑,黑在颜色上和紫红是相近的。如古汉语称也称黑色为玄色,玄色就是黑里带红的颜色——青紫色。这就是腓尼基与紫红色的关系。基可能即是夷。所以腓尼基是古华尼语。腓尼基实际就是黑尼夷的意思。

从以上分析,腓尼基人的基本种族属性的关键几个点——胡、尼、夷都在其中。腓尼基人的种族属性是胡尼夷。是胡人和华尼人融合组成的族群,这个族群,就是距今9000年前后由华尼人和胡人在两湖地区组成的新族群——华尼-夷。站在胡人的立场上,叫他们为胡尼人(胡尼-夷)也未尝不可。或许这一批人本身就是以胡人为主,融合了部分华尼人也不是不可能,所以他们是胡尼-夷。

从这里看,我以前在分析中以华夏为主的观点,是把土生于中国两湖及沿海的胡人忽视了。

尼夷人习惯于在湖区生活,有很好的水中航行的技术。他们在距今7800年的时候,因为中国第二次大洪水爆发而离开两湖地区,迁移到西亚,也是可能的。这个推测与公元前5000年腓尼基就有人居住的考古事实是吻合的。

腓尼基人在文化上的贡献,是发明了腓尼基字母表,成为古希腊文字的源头。腓尼基字母,是在中国远古时代存在的原始文字符号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在湖南的彭头山,就发现了不少的文字刻符。腓尼基字母与马家窑墓葬出土的器物上的符号对比可以发现,腓尼基字母的确来源于古代中国。

腓尼基字母表

马家窑文化墓葬出土的器物上的符号。

两湖地区的尼夷人和西部的尼夏人西迁的起始时间,都在距今7800年,共同的原因就是第二次大洪水。这就可以解释西亚到处存在“罗”音的原因,因为尼夷人的语言除带有华尼语的特征外,还带有胡音,u和nuo音是其增加的语言特色。

尼夷人和尼夏人,母语都是华尼语,他们在语言上是没有多大障碍的,区别在于尼夷人语言带胡音。

二、塞种、大夏、大月氏、匈奴、吐火罗

中国对于大夏的了解,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要实现汉武帝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标。为什么要联合大月氏呢?因为大月氏的王被匈奴所杀,大月氏之王的头颅被匈奴王制成了酒器用来装酒喝。而且塞种人也与大月氏人有过交集。这里要慢慢分析和消化。

1、匈奴—华胡混合人种-胡人亚种-漠南草原类型

匈奴是谁?匈奴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在末次冰川结束之时,生活于中国两湖地区到沿海的族群,在种族属性上都属于胡人,他们崇拜日和鸟,如太昊、少昊、河姆渡原居民等。两湖地域的胡人,被从大西南迁移而来的华尼人融合,在两湖地区形成了尼夷人(华尼-夷,或简称夷)。新形成的尼夷人是一个强大的族群。在距今7800年的时候,为大洪水所迫,一部向北迁移,一部向东迁移,一部留守湖南。向北迁移的演化成了中原神农氏,向北迁移的一部还一直迁徙到了西亚,演变成了腓尼基人。向东迁移的一部,在良渚地区与沿海的胡人相遇,再度进行族群大融合,形成了鸠尼,鸠尼一路北上,在山东演变成了九黎。九黎被华夏族的颛顼大帝打败,九黎集团大分裂,一部逃到草原,恢复了胡人的称谓,演变成东胡;一部南逃,形成东南的东夷;一部变成了华夏族的奴隶——黎民。

东胡在草原兴起,时至夏桀被商汤打败,夏桀的儿子带领夏朝的残余势力退往北边,夏桀的苗裔融合东胡等草原势力,形成了匈奴。所以匈奴是一部分夏人(尼夏)与草原的东胡人组成的新族群,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成为了中原各国的劲敌。

匈奴起自中国漠南草原的东部,其势力一直在向南向西扩展。向南的扩展是不成功的,因为有中原华夏族的存在。向西则是成功的,其势力一直扩展到了欧洲。

2、塞种人——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内西域类型

塞种人,简称塞人。从目前的史料看,塞种人与欧洲人没有发生过联系。塞种人进入中国史册的时候,住在中国的内西域(新疆),最多扩散到了葱岭进入了中亚,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没有半点基因关系,但奇怪的是,塞种人是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与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是同类。

距今3000多年前,塞种人就生活在葱岭、天山及内西域北部,同众多的游牧民族一样,塞种人也是随畜逐水草而驻,兼事冶炼和加工铁器,在公元前3世纪进入国家时期,其首领被称为“塞王”。

中国的《汉书》多次提到塞种人。塞种人也一直就住居在中国内西域。古波斯语中也有一个词——saka,被译作“萨迦”,汉语文献中还有“烁迦”、“铄迦”,实际都是“萨迦”。

古波斯语来源于华尼语,萨迦就是华尼语的夏家(古音是sa-ga)。从华尼语本身来看,塞音sai,是夏(sa)的音转。塞(sai)就是夏(sa)。塞种和夏家不是一个意思吗?都表明了人的血缘出身。

塞种人,是华尼-夏,即尼夏,但这一支尼夏人习惯自称是——夏,从大地湾迁徙到内西域之后,在伊犁河和楚河流域,从半农半牧的尼夏人演变成了游牧民族夏家人(塞种人)。

塞种人是土生土长的尼夏人。

公元前160年左右,塞种人受大月氏人驱赶,大部向南迁移,并进入青藏西外大陆,打败大夏人,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小部塞种人成了大月氏的臣属。后来大月氏被乌孙打败,留在天山南北的塞种人又成了乌孙的臣属。

塞种人后来被融合于维吾尔族。现在的中亚和新疆游牧民族中有塞种人的基因。如塞种人是现在哈萨克族操突厥语民族的祖族之一。

今天新疆的塔吉克族是塞种人的后裔。

塞种人具有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特征,这个现象只能说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特征是塞种人本身的特征。所谓的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实际就是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塞种类型。这才是泛西域地区人种的真实面目。

所谓的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实际就是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内西域类型。他们起初广布于内西域(今新疆),后越葱岭西进中亚、小亚细亚和地中海沿岸,发展出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外西域类型(所谓的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所谓的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根地在内西域,发源地在中亚。他们经历了由东向西和由西向东的迁徙历程。中国古史中记载的大夏就是古希腊人重回中亚后建立的国家。

尼萨是外西域类型的发源中心,尼萨就是尼夏,也是大夏。

3、大夏、大月氏和塞种最后融合成吐火罗——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内外西域混合类型

结合中西方的史料,中国称大夏的地方,西方人称巴里特利亚,在汉代的时候,中西方在语言上已经有很大的分化,中国人习惯于一字一音,西方习惯于连读,所以中国人语言简单,西方人啰嗦。巴里特应该应该是一个修订词,利亚才是根本,利亚就是尼雅,尼雅也就是尼夏,亦即大夏。巴里特利亚,实际就是大夏。

巴里特利亚是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移民在中亚地区建立的国家,史称“大夏-希腊王国”。首都巴克特拉(今阿富汗斯坦巴尔赫)。“巴克特里亚”是古希腊人对今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阿富汗斯坦东北部地区的称呼。其位置与中国的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葱岭(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塔吉克斯坦交界的帕米尔高原)相接壤,这表明,在历史上古希腊—马其顿人的国家曾经到达过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西藏一带相接壤的地区。

在中国的史料中,大月氏“被服饮食与羌同”(西汉书.西羌传)。而“大腕、大夏、安息、皆大国,土著,颇与中国同俗”(史记.大腕列传)。大月氏是尼夏人的一个分支,从半农半牧演变成了游牧,自古游牧在敦煌、祁连山一带。而大腕、大夏、安息等外西域大国,与中国是同一个种族——尼夏人。但不同类。中国之大汉是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华夏类型。大腕、大夏、安息是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外西域类型。

大月氏本身与塞种人和大夏人没有关系,但由于匈奴的威胁,公元前160年前后,大月氏人西迁到伊犁河和楚河流域,驱赶了在这里祖居的塞种人,塞种人南迁,与大夏人发生矛盾,塞种人消灭了几个大夏人政权,在大夏一角建立了塞种人的统治。在伊犁河、楚河的大月氏又被匈奴支持的乌孙人打败,大月氏又迁到了大夏,大月氏和塞种人一起,把大夏置于自己的统治下。西汉张骞于公元前128年到达此地时,这里已经被大月氏统治——大月氏“臣蓄大夏”。

大夏的显著地理特征就是有一条河——妫水(阿姆河)。这个地名是尼夏人西迁从中国带来的地理和人种的标识。西妫水是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外西域人最早的生活地。

吐火罗是希腊人的称谓,吐火罗人自称akni,即夏尼,是尼夏的倒称。《新塘书》说的很清楚:吐火罗即大夏。

大月氏统治时期,设立了五大翕候,五大翕候最后统一于贵霜王朝。这个时候中国史书依然称其为大月氏,其实是不确切的。贵霜王朝是大夏人复国的结果。经过贵霜王朝的融合,大夏境内的大夏人、大月氏人、塞种人演变成了吐火罗人。

吐火罗在语言上有西方特征,就不为奇怪的了。因为吐火罗人的语言是东方语言,他们又融合了西方来客,所以在语言上东西兼备是肯定的。

三、斯拉夫、阿拉伯人、伊朗人——华尼人种-尼夏华尼安混合亚种-外西域类型

从基因看,斯拉夫人才是与尼夏人混血后的雅利安人后裔。

伊朗人自认为是雅利安人,通过基因检测结果,他们雅利安成分不到百分之20,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而是具有雅利安基因的尼夏人。阿拉伯人和伊朗人,是一个族群,他们的祖先都是与雅利安有过基因交换的尼夏人的一支——塞姆族。

中国的回族人的主体是宋末元初被成吉思汗征服的中亚回回各国迁来的遗民,也就是来自中亚的东波斯平原塔吉克粟特回回,与山地塔吉克是亲源关系,平原塔吉克就是回回民族的前身,山地塔吉克就是后来的塔吉克民族的前身。【1】

四、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华尼人种-华尼安-尼夏-尼夷混合亚种-南次大陆类型

所谓的印度古文明,是不存在的。但南次大陆上的文明,是存在的,他们全部要归属于尼夏文明。印度的出现,是在西方人占领青藏西外大陆之后出现的,西方人把他们占领的极限内,都叫印度。

所谓的印度文明,命名为印度河-恒河文明才是恰当的。

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有“身毒”“羌独”之称,东汉有“天竺”之称。唐代玄奘则仔细探讨了天竺的名称,放弃了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而根据当地发音,称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译名皆源于印度河的梵语名(Sindhu),其波斯语变音为(Hindu)、希腊语变为ινδία(India),龟兹语Indaka。但都不是对整个印度全域的称呼,而是印度河流域。

站在更远的历史看,“天竺”、“身毒”、“印度”,是华尼语种-尼语支语的遗迹。“天竺”、“身毒”、“印度”在语言上是源自“神农”,是神农族群一支西迁至恒河-印度河流域形成的新种族。

水稻是文明的载体。在中国,距今10000年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了水稻。生活于两湖地区及沿海地区的原居民是胡人,把水稻命名为“谷”;生活于滇黔及康定的华尼人,把旱稻叫做“秜”。中国是水稻文明的起源和传播中心,印度的稻作文明传承于中国。欧洲的稻作文明又是来自印度。

距今7000年的时候,印度已经有原始稻出现。大概距今4000年以前,粳稻种植传到恒河流域,为恒河文明的开启打下了物质基础。粳稻在恒河流域转变成了籼稻。籼稻是在距今3900年的时候从粳稻中分离出来的,粳稻起源于中国,这些都是学界的定论。

神农一支进入印度,应该不晚于距今4000年,不早于距今7000年。所以印度河-恒河流域的文明,是由中国长江流域的尼夷人开启的。在尼夷人进入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前,尼夏人已经进入了印度。在距今1500年的时候,华尼安(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这三股人融合形成了现在的印度人。

五、西欧北欧诸族——欧罗巴人种-欧洲土著(尼安德特人后裔)-华尼安混合亚种-欧罗巴类型

西方人之元祖是尼安德特人,西人的近祖是华尼安人和尼安德特人在北欧西欧融合后形成的松散型的日耳曼人。西欧北欧诸族以及受西欧北欧诸族影响的大洋洲、美洲等,主要是泛日耳曼人后裔。

尼安德特人在距今12万年前就统治者欧洲,欧洲的末次冰川期在距今70000年到10000年之间。欧洲的祖先只能是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在距今12万年前,利用末次冰川期前的间冰期,由中国西南的滇黔高原向北迁徙到了欧洲。此时他们只会利用火和保存火种,不会种植,只会渔猎和采集。

我说尼安德特人不可能全部冻死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冰川期中国的华尼人北方支系——华尼安人(燧人氏)会进入到欧洲。进入欧洲的华尼人,秉承中华文明的原始善心,是不会看着尼安德特人冻死和饿死的。因为华尼人的到来,具有包容性的华尼人,一定不会让尼安德特人在近亲繁殖中走向消亡,也不会用石刀木箭去砍射他们。讲究和而不同的华尼人也会尊重尼安德特人的风俗,让尼安德特人保持独立性。

尼安德特人与进入欧洲的华尼人有基因交换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才是合理的。

现在的欧洲,拉丁民族在欧洲的南部,日耳曼在北欧西欧,斯拉夫在东欧。美国等是欧洲人的移民国家。

经西方的人类分子学鉴定,拉丁人不属于印欧人。欧罗巴-地中海类型东支与闪米特人血缘更近,印欧人与东亚人血缘更近。

那么从起源上看,印欧实际生活着两种人,一种是与东亚人血缘更近的族群,他们是华尼人(华尼-安和尼夏)的后裔,分布于环地中海、西亚、中亚、南亚次大陆。一种是华尼安与尼安德特人的后裔,是松散型的日耳曼人。如拉丁人,日耳曼人,分布于西欧、北欧。

欧洲还有少量的未经融合的尼安德特人的直系后裔,如凯尔特人、巴斯克人。还有东亚迁入欧洲的蒙古、塞姆。我在这篇文章中没有单列。

第四部分:华夏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一、人类人种的起源地——中国大西南

我把华尼人定位于大西南的最初的原因很简短——因为天八卦是以西南为生门的。后八卦以西北为生门,是周文王改动的原因,因为周朝兴起于西北。《山海经》以南方为贵,南方又以西南为先。中国的古风俗也是贵南方、重西南。都说明中国文明起源自西南,兴盛于南方,再向北传播,进军世界的。现在的考古证据,如最早的猿人是巫山人,都是支持我的观点的。

远古的华尼人,生活于北到四川西南、南至滇池、东到黔、西到青藏高原西缘的广袤的滇黔高原上,金沙江是其母亲河。远古的胡人也与华尼人一起生活,后向东发展,进入东部湖区和沿海地带。

古金沙江,是经过云南流向中南半岛的,也许滇池就是古金沙江在在云南的遗迹。古金沙江也许就叫雅砻江。

看金沙江的走向,金沙江应该是经云南流向中南半岛入南洋的,但是在地图上忽然折转向东。我的推测是,金沙江本来的流向是向南穿过云南和中南半岛入南洋的,因为史前某一时刻发生了大地震,金沙江改变了流向,折转向东而流。这一改变,在长江的三峡水道没有贯通前,四川古湖水位高涨,影响到四川西南生活的华尼人。金沙江的消失,影响到滇黔高原上生活的华尼人,加上气温升高,人口增加,华尼人向东、向北迁徙,是必然的。

史前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距今13000年左右。

四川西南古称康定,云贵高原古称滇黔,都与西方传说中的伊甸园在发音上惊人的一致,所以真正的伊甸园,是这里——中国大西南。

我们所说的铲形门齿、蒙古斑、蒙古褶,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同样有,但中国南方的百越系汉人中却很少有,这对我的华夏人种在起源阶段就分化成华人种和胡人种两个人种的理论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因为百越正是远古生活于沿海的胡人的后裔,所以胡人系统的汉人就没有以上特征。这同时可以说明一下两点:一是胡人一部融合入华夏族群中了。二是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与我们是同种,都是华夏人种,源头是华尼人。

华尼安人与华尼人之间的分化,是在第四纪末次冰川期前期完成的。北进的华尼安人为适应白雪环境和冷风环境,其眼部、鼻部发生了变化——深眼窝、高鼻梁、长鼻子。头发和皮肤颜色变浅是适应弱光照射的需要。所谓欧罗巴人种的特征,是华尼人适应北方寒冷环境进化出来的。尼格罗人的黑色,也是华尼人在进入非洲和赤道及近赤道地区产生的适应性进化。金发碧眼的特征也是在北欧、西欧相对独特的环境下进化出来的。

《山海经》中有中国南方有黑人存在的记载,在考古中柳江人、河姆渡人和昙石山人有矮黑人的特征。所以我确定,胡人是真正的矮黑人种。华尼人,则是黄色人种。胡人和黑人的关系,可能是向南进入中南半岛和海岛上的古胡人才是现在的这些黑人的祖先,也有部分古胡人进入到非洲的,成为非洲黑人的祖先。

黑人的构成太复杂,一是在第四纪第一次间冰期、第二次间冰期和第三次间冰期进入非洲的不同进化层次的古人类。二是末次冰期后(距今1.3万年)进入非洲的古华人和古胡人。

中国大西南在末次冰期时期,也是多人种共存的一个地区,但主要的族群是华原始群和胡原始群。在距今7万年到6万年,古华人(华尼人)就分化成了华尼人和华尼安人。加上古胡人,就是中国最古老的三个主要的族群。

二、人类文明起源于火,成熟于农耕

没有火,人类熬不过第四纪冰川期内的冰天雪地。没有火就没有熟食,人类也不会有平整的牙齿、健硕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离开了刀耕火种,原始农业也起源不了。

中国古史中的燧人氏、神农、黄帝、炎帝无不与火有密切的关联。我国许多本土民族至今还流传着关于火的禁忌和风俗,都是远古时代火崇拜的遗迹。

所以我坚信“华”起源于“火”,升华为“太阳”。这也是我整个理论创造的起始。

把火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的形式加以固定,和祈求丰收相结合在一起视为“小年”,在汉族也是这样,我依然记得小时候腊月二十四母亲祭祀灶王爷的情形。

现在对火崇拜保留最好的,是我国西南藏缅语系的几个少数民族,其中尤以凉山彝族为最。

彝语称火为“莫都”,就反映了对火的认识过程。“莫”意为“雷”,“都”为燃烧、引燃之意,“莫都”即火是雷引生、燃起的东西。彝族又称雷为“莫子”,意即“响的火”。

在人类的蒙昧时代,雷电是最原始的、也是唯一的火源。在凉山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是这样叙述火的来历的:“天上坠下一个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这样烧,地是这样烧,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彝族的另一部史诗《阿细人的先基》中说:“折了些小树枝,那出撬老树,撬着撬着,撬出火来了。”人们有了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
     凉山彝族一直保持着一种古老的取火法——摩擦生火。以火镰、燧石互相击撞,溅出火星,引燃草绒。凉山彝族保存火种也有一套古老的办法——剥下树皮捶绒,搓成长绳,挽成圈,点燃后随身携带,外出打猎放牧随时可用。凉山彝族居家留火的方法是用火灰把火盖起来,或在火堆里埋入疙瘩柴,让其不出明火而阴燃。
    在凉山彝族的原生态中,火是炊具。烧烤食物不需要锅、碗、瓢、盆,肉类、薯类、玉米、荞粑,都可直接烧熟烤熟;火是衣被。凉山天冷,白天抗御严寒,晚上和衣而眠,全靠火堆和火塘;火是肥料,“火不烧山地不肥”,过去刀耕火种,播种靠放火烧的草木灰作肥料,牧场要烧后来年才草肥牛羊壮;火是武器。在冷兵器时代,人与兽斗、家支之间打冤家,火极具杀伤力,是战斗的武器;火是光明。夜里,屋内做事,屋外行路,少不得的是松明,离不开的是火把;火是圣物。彝族认为火能净化一切肮脏、污秽之物。祭品要在火上转三圈,或火里烧一块小石头淬水冒蒸汽时在上绕三圈即被净化;火是中心。哪里有火,那里就会围上一圈人,就是凝聚人们的轴心;火是“生死之交”。彝族谚语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一个人生也离不开火,死也离不开火。

基于对火的这些认识和感情,产生了敬火、护火的各种民俗。彝族认为,“汉人敬官,彝人敬火”,“所吃所喝的食物先那给火看,所说所讲的话语对着火说”。对火,绝不容许玷污、亵渎。做饭、烤火的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任何人不得跨越,跨了不吉利。孩子跨了,会“一生饿肚子”。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绳,用后熄灭时,只能用手压熄,不能用唾沫灭掉,在家要挂在屋上方。野外用完火后,不得打散火堆,必须挖土阴盖。老人们说,把火打灭,用脏水灭火,特别是把小便洒在火上,那是对火的不敬和冒犯。有些地方遭火灾时只能说“遭水灾”,而不能说“被火烧”。人死后,死者从家里抬到火葬场时,要在家里点燃火把,在遗体前引路,这表示,把火送给了死者。死者跟火一起走了,灵魂就得到了安抚。死者在光明、温暖、纯净的火焰中消逝,避免了埋在土里腐烂,暴露地面被鸟兽啄食,对活着的人来讲,是心灵的纯净和宽慰。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与火相关的俗语,如“像一堆滚滚冒烟的死火”,“死时连一堆火都得不到”。彝族的人们不仅用火"烧死害虫",而且"烧死邪恶"。
     彝族的火崇拜演变成了火把节。火把节实际上是彝族古老的祭火节。火把节的故乡在中国大西南。

在我的历史认识中,我们都是华尼(尼)人的后代。

彝族的本来称呼是“夷”,夷又是由尼夷简化而来的。所以,彝族,是远古尼夷人的后裔。而尼夷人,即夷人,起源地在两湖地区,中心地带是湖南的彭头山。尼夷人是华尼-夷,是华尼人与胡人融合后形成的新族群,也就是古华人。

从彝族的历史看,彝族的先祖是尼夷人的一支,属神农集团。他们随神农氏族进入中原,并发展到西北,又折转回流到祖驻地——金沙江流域。

这样的折回的族群,还有水族。

同样的,哈尼族,是华尼人的一支,他们比彝族更原始,连文字也没有。哈尼人,是华尼人的遗迹。

无火无农耕,就不要虚谈文明,谈也是笑话。

三、欧亚大陆的母语是华尼语

华尼语,是世界语言的母语。这就是我进行语言分析的根本依据。语言的分离起因,是由于记录语言时产生的拼音文字和象形字带来的。远古的华尼语有单音节,也有多音节,在象形文字的限制下,华夏古语从华尼语种分离出来,演变成了一字一音的单音节。拼音文字依旧沿原来的拼读习惯发展下去,只是产生了大量的音变,形成了西方的多种语言。但基本音节是有共同性的。

所以对于古语的遗迹,是可以进行语音分析的。

四、西方文艺复兴所推崇的文明是从中国西迁的尼夏人创造的

1、西迁的尼夏人创造了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文明是由黄种人创造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古埃及与华夏人在人种上的联系,是不需要证明的,因为古埃及是黄种人——尼夏人。

古埃及人是外迁而来,不是埃及本土人。他们有从华夏迁移过去的可能。时间是在距今7800年前后。古埃及文明发端于距今7000年的塔萨文化。而华夏文明发端于距今60000到13000年的大地湾文化。在文化的起源上华夏文明早于古埃及文明。

夏图腾与巴图腾的对比图

特别关键的证据是,古埃及在“灵”崇拜上与华夏有明确的承袭关系。古埃及人称人的灵魂为“巴”(ba),古华夏人称人的灵魂为“夏”(sa),在语言上,“巴”是“夏”的变音。古埃及的“巴”是长着人头、两手的鸟。古华夏的“夏”的原始模样是“人面鱼纹图”,由人头、人耳两边各置一条鱼、女性生殖器组成。两图腾的一致性是“人头”,人头是人灵的指代物。在构图上,两者惊人的一致。“人面鱼纹图”比“巴”更原始。所以古埃及的“巴”图腾起源自华夏的“夏”图腾。在中国,夏图腾还有一个从萌生到描绘成图的漫长的时间过程,而古埃及人的“巴”,出现时就已经成型。

在文字上,古埃及是象形文字,基本符号与华夏原始符号有惊人的一致。华夏原始符号更具原始性。古埃及文字是在华夏刻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文字。

在农业上,两者都是旱作农业。尼夏人擅长的就是旱作农业,是旱作农业的发明者。古埃及的旱作农业是对尼夏人旱作农业的承袭。

所以古埃及人是尼夏人(华夏人)的一支,大概在距今7800年前后,从渭水流域迁移到古埃及地区。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以前,古埃及文明毁于华尼安人。

2、西迁的尼夏人创造了两河文明

两河文明是开始于距今6000年的文明,由苏美尔人创造。苏美尔人也是黄种人。

从文明的起源看,苏美尔文明晚于华夏文明。而且苏美尔人的文明在出现时就已经有很高的成就,明显是对华夏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苏美尔人是外迁而来,不是本土人,有从华夏迁移去的可能。

根据西方的考古结果可以推论,两河流域的陶器工艺源自中国的仰韶文化,农业种植的黍也来自大地湾文化。只能说明两河流域的原居民以前住居在中国。

关键性的是语言上的证据,苏美尔人自称“sag-gi-ga”,黑头人的意思。“sag”与“sa”(夏)有惊人的一致性。“sag”是“sa”(夏)的变音。“sag”的来源是“sa”(夏)。从现在的孝感土话看,家(jia)发音是ga,这是古汉语的遗迹。可以推测,在古代汉语中,最早没有j的发音,都是发作g音的。所以“gi”可能是“ji”,代表一种动物鸡,鸡是家庭必养的动物之一。“ga”可能是“ja”,代表家。所以“sag-gi-ga”可能是“sag-ji-ja”,是“黑头养鸡人家”的意思。这种解释理解不难,如“佳”就是鸡,“佳”的古音可能就是“gi”,现在的佳的jia音是从古音gi到ga到jia演变过来的。

在文字上,苏美尔人先使用象形文字,后使用楔形文字。使用象形文字是源自华夏,后来使用楔形文字,与两河流域的泥土有关。

在人的起源、大洪水等传说上,与华夏的传说惊人相似,很像是对华夏传说的传述。

所以苏美尔人也是尼夏人。

尼夏人向两河流域迁徙的时间,也应该在距今7800前后。

两河文明毁于华尼安人。

3、西迁的尼夏人创立了佛教

从印顺大师的《印度之佛教》一书中也可以看到佛教和尼夏人的关系。

《印度之佛教》上说:毗舍离跋耆比丘,以“佛出波夷那”为言,疑释种同此。这段话显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对这段话怎么理解?我认为这句话指明了佛出自“波夷那”,释种也出自“波夷那”。这句话指出了佛教的创始人和释迦摩尼家族的祖族——都是“波夷那”。“波夷那”是什么?“波夷那”是尼夏的转音,所以“波夷那”就是华尼-夏。

所以,佛教是由尼夏人创立的。释迦摩尼家族是尼夏人的一支。释迦摩尼也是信佛传佛的大师而已。在释迦摩尼之前,佛教就已经诞生了。

佛教是尼夏人复国之后的思想成就,所以佛教的诞生年代,不会早于公元前800年。

对于佛教与中华的关系,其实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政府就已经有定论,如南朝梁武帝萧衍创立了“三教同源说”。萧衍在《舍道事佛文》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又说佛祖如来和老子、孔子是师徒关系,儒道两教来源于佛教,佛教为黑夜之明月,儒、道即拱月之星。

“三教同源说”是儒、道、释三家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总结。

由于萧衍是崇拜佛祖的,所以是有意抬高佛教地位的,其创造的“三教同源说”,在传承关系上贬低了儒、道,且以佛教包容儒、道两教,是错误的。但“三教同源”本身是正确的,因为三教的起源地均在中华,思想的源头是最原始的“道”——如阴阳、天八卦、五行、易(归藏易)等原始的中国远古思维成果。

五、天庭的西移与现代宗教的起源

从根本上说,原始宗教起源于中国,现代宗教的教义来源于中国。

宗教教义的起源,是火崇拜。火崇拜的起源地,是中国的大西南。在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兴起于外西域之前,外西域流行的是袄(xian)教。袄教是华尼安人的火崇拜和太阳崇拜衍生出来的原始宗教。而在更早以前,傩戏在中国的湖南兴起,傩戏是祭祀农神的舞蹈,承载着对火神与农神的崇拜。

原始宗教在中国,经历了较为艰难的发展过程。

黄帝上天成为天帝,要归功于其孙子颛顼大帝。中国上帝体系的天庭神学系统是颛顼建立的。颛顼进行了宗教改革,就是著名的“绝天地通”,避免“人神杂扰”,颛顼大帝取消了其他一切族群的与天地沟通的权利,把这一权利收归华夏族一族所有,把其他族群的神一律打入地下不许祭祀和崇拜,黄帝就成了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天神——上帝了。这与《圣经.十戒》的要求是一致的,《圣经.十戒》要求基督徒们只能信唯一的神——耶和华。

中国三代时期对上帝天神的崇拜的动摇从贵族开始。经过商朝取代了夏朝的动荡,贵族们发现“天命不常”,上帝不可靠。商贵族的代表纣王崇拜的是自己天生的武力而不是天神,传说中纣王对神最大的亵渎就是在女娲神庙调戏女娲。经过周朝取代商朝的再一次的动荡,周贵族是完全不信天命的。周公旦创立了新的国家治理学说:以亲亲为核心进行封建,就是把周的亲属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宗亲国家,用宗法制度来维系天下的安全。夏和商是以老封国为基础的,周建立时全部是新建的宗亲封国。尽管周也宣传“丕显文王、受天有(佑)大命”(大孟鼎),又说“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尚书.周书.昭告),意思是上帝改派他的大儿子来接受大殷国的统治,但在实际操作中信的却是血亲,因为夏和商曾经都是上帝的大儿子接受天命。所以天命观在贵族中实际已经动摇了。

西周末年,经过国人暴动,把周厉王驱逐了,建立了周公召公共同行政,号曰“共和”,其时是公元前841年。从此周天子名存实亡。民间咒骂天帝的声音此起彼伏,如“昊天上帝,则不我虞”“则不我通”,就是埋怨老天爷不管下民的困难,不顾下民的死活。还有骂天不公平、不慈悲、给予下民大灾难的。当时人们已经把各种不满发泄到上帝的头上了。

那么,这种对上帝的怨恨,导致从贵族到民间都对上帝天神体系发生了信仰动摇,上帝天神体系在中国就存在不下去了。新的思想——天人相分的思想产生。从春秋到战国,天神被丢在一边去了,中国大地上是实力和生命的搏杀和竞争,即所谓的春秋无义战、战国无仁争。像宋襄王一类的人,等待敌人渡河列好队之后再开展战争的人,成为了笑柄。

在这种背景下,上帝天神体系被华夏抛弃。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学说兴起,中国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经秦皇汉武的塑造,皇帝成为了核心。

东方三教的共性在于“道”。道教、儒学和佛教,其根本教义是“道”——天道、地道、人道,而以人道为核心。

佛教起源于尼泊尔。在佛教进入中国前,中国没有现代宗教的概念。道和儒被称作道家和儒家,其思想被修订成书,供人们学习和领悟。教授这些书本知识的人,是教师。

佛教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的传入,把中国的道家催生成了道教。

现代宗教在中亚地区兴起,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这与西周末年中国天神信仰的动摇有直接的关系,这一重大变局致使华夏众多的神学人士到外西域去找饭碗——他们把华夏的天神体系拿到域外去传教了。最著名的,是老子经函谷关西去。老子西去干什么?是去培养释迦摩尼、默罕默德、耶稣了。所以,西方宗教的总教师爷是老子——老聃。

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贵的神,被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认为他是创立道家思想和哲学的人。“老子化胡”是指中国的老子西出函谷关,到西域(包括天竺)对西域人、天竺人实行教化的传说。这个传说,在东汉末年就流行中国。

“老子化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公案,最后以否定“老子化胡”的佛家获胜。但现在我再来研究这段历史,对“老子化胡”的真实性是肯定的,因为老子化胡的历史传说,与西周末年中国抛弃上帝的历史是相对应的,老子离开中国,是对中国抛弃上帝神学的不满,也是为了去发扬光大上帝神学而寻找新地。老子西去传教是不容怀疑的。

在中国的《尚书》中,中国人把天帝称为上帝,人间的统治者是天子,所以天父天子的观点是中国人的原创。这种观点突然出现在中亚,而且正好与老子西去时间一致,用巧合来解释恐怕是不适当的。

自春秋始,中国就看不到上帝或天帝出现于历史记载了,这期间提的是“皇天后土”,是自然的天和自然的土,人格化的上帝不存在了。经过春秋战国的人肉绞杀,新上台的秦始皇,没有再称天子,而是去与三皇五帝比肩了,所以自号曰“皇帝”。自汉代起,皇帝找了另外一个父亲——龙,从此中国的皇族不再称天子,而是称“龙子龙孙”了。

从周天子到汉龙子,上帝再也没有得到复辟的机会,上帝终于从中国的天庭中消失了。同时期,上帝在西天找到了位置。

中国对天庭的重建,是在明代,道教的一部书——《封神演义》就是重建中国的天庭的。上帝变成了玉皇大帝,玉帝实际就是黄帝——“黄”作为人的称呼,意思是“佩玉之人”,黄人之帝是黄帝。对此我在《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有专门论述。

黄帝重新成为了上帝,但黄帝的下属们再也追溯不到黄帝时代,只能一律换成了西周与商纣争夺帝位时代的英雄们。《封神演义》真实地表明了天庭在中国的缺位历史。

泛西域地带承接了华夏的上帝神学系统,并把上帝神学系统继续发扬光大起来,产生了西方三教。

西方三教的起源地在耶路撒冷。其共同的教义是《旧约全书》,所以西方三教也是同源的。以日耳曼人为源头的西方人,是在后来接受了基督教义后变成基督徒的。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是尼夏文明的产物。

作为西方宗教的源头,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的创世历史有惊人的一致性。如主神宙斯,推翻了父亲的统治,建立了十二神秩序。与中国的神农取代伏羲、轩辕取代神农是一致的。伏羲是龙族,其子氏族是十二龙族: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神农有12生肖的传说。黄帝25子,得姓者14人,为12姓。新的天下共主的势力都跟12有关。

主神宙斯,是众神之王,本是雷霆,天空雷电、乌云之神。伏羲神龙族,与行云布雨有关。神农是农神。黄帝原始职务是雷神。都跟风雨有关。

天后赫拉,是婚姻生育之神,掌管婚姻和生育。伏羲的妻子女娲,就是主婚配的。

所以,古希腊的天庭是从中国搬去的。古希腊把伏羲、神农、黄帝三位合一,建立了西方的天庭。

老子去外西域传教布道,从西方的传说中可以看到端倪。释迦摩尼、默罕默德、耶稣都是通过学习领悟之后才创立新教的,并不是无师自通,他们可能师从于老子或老子的弟子。

佛教在传入中国时,老子化胡的传说同时兴起。所以这个传说不应该是汉人自己捏造的,而应该是佛陀们自己告诉中国人的。佛陀们没有想到的是佛教进入后,导致中国的本土道教兴起,道教抱着老子为理论的原创不放,对佛教产生了威胁,所以就极力否定自己的造说。随着佛教香火旺盛,老子化胡说化作了虚无。

《圣经》中的上帝到底是谁呢?《圣经》承接的是颛顼宗教改革之后的天神系统,所以《圣经》中的god应该是颛顼的祖先——黄帝,而颛顼本人则可能是推行一神教的耶和华。

黄帝与上帝的关系,可以从god一词分析出来。在《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二部.崇拜和图腾.第七章 hu(护)图腾——河姆渡“双凤朝阳”图解析》一文中,我专门谈到了太阳与古的关系。在god一词中,go就是“古”,d就是“帝”。什么是“古”呢?“古”是“十”与“口”的关系,“十”是太阳,“口”是石头做的坩埚。“古”的意思就是利用太阳光热晒热石头制的坩埚,然后在坩埚上烤熟食物。在坩埚上烤熟食物,正常的食物的颜色就是焦黄色,所以“古”的含义中也带有“黄”的意思,如说人的皮肤是“古铜色”,就是棕黄色。所以“古”就是“黄”。God就是古帝的意思,古帝就是指黄帝。

黄帝是上帝,老子是天师,这恐怕是历史的真实,这也可能是佛教和西方三教的本质所在。

华夏起源史独立研究者黄饮冰2015年7月4日星期六于孝感。本文原稿发于大同思想网,原标题: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文明的本源在中华!本文发出后进行过一次修改。2017年2月16日星期四重新编辑列入《中国中心论》系列。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现生活、工作于湖北省孝感市。黄饮冰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网络独立评论人。研究汇聚成《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本土起源说》《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朝》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