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中寻找出路(散文)

作者:杨晓容

2020年的世界已经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不太平。2021年新年伊始,更让我们看到诡异的一幕。在太平洋的对岸,一个号称代表人类文明最高发展水平的国家,其国家最高领导人,居然号召国内的民众信徒,冲击国会大厦,把正在开会的议员赶走,并大肆打砸抢,毫无底线的恐怖行为令人发指,这一幕场景就发生在号称人类文明终极的国家,匪夷所思。

正巧这几天正在阅读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的精神》,通过对中国文化观察,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观察与思考,对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对于文明的发展,似乎给了我们有益启发。

《中国文化的精神》以普通民众的视角,从他们安身立命、处世做人的原则出发,考察日常生活习惯和习俗中的中国文化。作者指出,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主体。中国人强调与宇宙、自然和他人的和谐相处,生生不息,包容传承。中国社会就是由血缘、信缘与地缘三种关系网络交错而成,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在这里,许倬云对费孝通提出的重要社会学概念差序格局,作了高度评价并非常认可。每个人都在特定的网络中生活和发展,个人既有权利,也有义务,要自我约束,尊重他人,这样才能永续发展。

《中国文化的精神》共分10章,从中国人的生活、生产和习俗着手,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安身立命、处事做人的态度出发,归纳总结这些平民生活背后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与现实间的各个角度,呈现这个长久传承的文化特色。中国文化的传承,既在高头讲章中,更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可见。

与这本《中国文化的精神》可配合阅读的是许倬云《这个世界病了吗》,这本书的重点是对欧美文化的考察,特别是对他长期居住的美国的观察与思考,作者从资本主义经济,主权,国家科学技术这三大支柱出发,考察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现代文明的历史和现实处境,并指出了其面临的种种危机。他指出,以美国为中心的现代文明正在衰萎,现代文明正在走入秋季,寒冬已经不远,资本主义正在把世界折腾得病入膏肓,靠自身的文化修复,似乎已经没有可利用的资源。

将两本书对照阅读,显示了作者的用心良苦。欧美现代文明本身正在剧变,他们面临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割,凡此种种危机,如从源头看,本身很难有解除这些困惑的资源。而中国文化以人为主体的特征,以及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依附关系,也许可作他山之石。中国文化的元素融入现代文明之中,或可拯救现代文明苦难,指引人类文明向前。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一个无锡士大夫家庭。他的人生横跨新旧两个时代,既有旧式文人的气质和情怀,也能把握时代脉动、紧跟社会潮流。他的学术历程纵横东西之间,既带有东方文明的视角和认同,也深谙西方文明的往来之道。他的历史写作游走于学术与大众之间,既有扎实的学术成就,也因历史通俗写作而蜚声于世,他称自己是“半个记者”,他试图在学界与大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桥梁”蕴含着许倬云对中华文明的深深眷恋和对社会的关切。这种别开生面的出发点和写通俗历史著作的方式,填补了中文世界通俗历史著作的空白,也让大众对其内容更具亲近感。

在该书的前言中,作者表明了心迹:我所陈述的中国文化还能继续增长增高,有益于全球化的未来,有益于人类共同构建一个没有偏见和冲突的世界文明。将中国常民文化的特色,融入现代文明之中,或可匡扶现代文明的困难。中华民族不亡,生命永续,其所固有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将继续薪火相传,成为全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

在这个多事之秋,寒灯苦夜,阅读许氏所著,或对人类社会发展,文明演替,得到一些启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更增添了生活的信心,增强了文化自信。

2021-01-2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