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蕴秋:西方科学顶刊操弄影响因子的手法

2020年11月22—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出版与印刷》编辑部、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20年全国“学术强刊与评价体系”高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行。本届研讨会对标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学术强刊之路——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为主题,在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规范各类评价活动,改进学校和学科评估,树立正确政策导向。

穆蕴秋发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西方科技期刊研究者穆蕴秋发表题为《西方科学顶刊操弄影响因子的手法》的报告。

SCI论文(引用)及期刊“影响因子”,被当今学界视为最权威的学术评估手段,但二者的纯粹商业性质长期未引起重视。穆蕴秋从科学史研究视角出发,结合SCI和期刊“影响因子”的历史形成过程,从源头上对其规则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深入考察,并揭示这两种学术评估手段背后的商业化运作过程。

按照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确立的影响因子算法标准定义,期刊X在前面两年发表的源刊文本(source items)在当年度的总被引用数(分子),除以期刊X在前面两年发表的学术文章(article)总数量(分母),即为期刊X当年度影响因子的得数。其中“源刊文本”指的是该期刊发表的所有文本,而影响因子算式中作为分母的“学术文章”,即“引用项(citable items)”,根据1995年度重新确立后沿用至今的准则,只包括“原创研究(original study)论文”和“综述评论”(review)。

影响因子计算公式的正确形式

既刊登“引用项”又大量刊登“非引用项”的刊物,即“两栖刊物”。对以《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柳叶刀》(Lancet)等西方知名期刊为典型的“两栖刊物”而言,影响因子算式中,分子项“源刊文本”和分母项“引用项”的区别,为它们提升影响因子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由于中国几乎不存在“两栖刊物”,故国人总以为“源刊文本”就是“引用项”,这其中存在的严重漏洞自然也不为国人所知。

穆蕴秋指出,此类杂志大幅提升影响因子的捷径之一,就是利用影响因子的算式分母规则,逐渐削减引用项(学术文本)的数量。Nature这样的周刊在此具备先天的优势,庞大的发表数量使得它可以在不引人关注的情形下逐年削减引用项数量,进而提升影响因子。

穆蕴秋指出,非学术文本对影响因子具有显性和隐形两方面贡献。在显性方面,“非引用项”不会计入分母,但它们产生的引用却会计入分子,也即,“非引用项”对影响因子结果“只做贡献,不算消耗”。在隐性方面,对科普通俗文本的经营有助于孕育庞大的读者群,刊登在这类知名“两栖刊物”上的学术文本因而更受关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随之提升。

另一方面,按照学界早已明确的共识,综述评论相较研究论文通常会获得更多的引用,当整本期刊发表的全是评论(或以发表综述评论为主),引用优势当然会得到更加集中的体现。穆蕴秋指出,综述评论的高引用也为期刊提升影响因子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综述为王”的经典案例

最后,穆蕴秋总结这类“两栖刊物”的终极秘密:全力提升影响因子打造学术高端形象,同时利用大众科普追求最大商业利益。她希望中国学界不再拜倒在西方学术评价指标面前,并展望中国建立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


2020年全国“学术强刊与评价体系”高端研讨会视频回看

1. 视频网址:

https://wx.vzan.com/live/tvchat-954427101?v=637410293815686768#/

2. 二维码:

编辑:许彤彤

审核:靳琼 马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