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伤寒论》经方症状学(一)

头痛、头晕(头眩、目眩)

能量上行过多或下行受阻,导致头部能量淤积刺激筋膜而痛。或其他部位存在病理性阻滞,导致头部能量供应不足而晕。

太阳病之头项强痛,系表部向上、向外的气机运行阻遏,根据阻遏熵增的原理,从而出现强痛,因表部以头项背为典型代表,故表现为头项强痛。治疗上,以增加向上向外的能量运行以打通阻遏,若伴无汗则加用麻黄打通皮表之阻遏。若阴症而见类似太阳头痛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若气从身前部上逆导致头痛者,当用桂枝类方剂,遏制气上冲而治疗头痛。

若气逆甚,裹挟胸中之水上冲于头而痛,多伴有干呕,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降逆气与水。

若胸胁筋膜挛结,组织间液亦凝结其中者,表现为胸胁苦满或胁下痞硬、硬满,头部能量不能升降循环而痛者,用小柴胡汤。

若胸胁凝结甚,伴有多量组织液凝结,筋膜挛引头项颈部而痛者,用十枣汤消除刺激,缓解挛引。

头部局部筋膜挛引而痛者,用附子剂,或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解除挛引而止痛。

若头部局部有瘀血刺激挛引或其他部位有瘀血阻滞致上冲而痛者,用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下瘀血汤,排除刺激而止痛。

上述各法,均可根据病情加用芎黄散(别名应钟散,由川芎、大黄组成),以增强疗效。

由腹胀、便秘,气不能降,浊气上逆而头痛者,可用厚朴三物汤通腑降浊而止痛,腹部有结实块而痛者,用大承气汤。

气血由背部上行不足,头部缺乏营养而晕痛者,用黄芪建中汤加当归。

汗出、口渴、脉浮、小便不利而头痛眩晕者,用五苓散。

痰饮阻滞于心下胃中,有痞、渴、眩、悸等表现者,用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去除痰饮,使气机升降复常而治疗头痛、头晕。此症右脉多沉紧。目赤、目眩诸症,可用苓桂术甘汤合芎黄散。

若腹诊,腹部大而松软,按之觉有冷气者,用真武汤。若有冷气在脐下,有水块,按之不仁者,用肾气丸。若脐下冷气不明显,但腰部冷者,也用肾气丸。

若脐下有寒水而动者,表现为梦交失精,目眩发落,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总体而言,头痛以上冲、局部能量瘀滞为主,头晕以胸腹有阻滞,能量不能上达为主。若病机相同,则二者可通治。

恶寒、畏寒、微寒、厥逆、厥冷、厥寒

恶寒、畏寒:恶是厌恶之意,恶寒泛指一种病理性的怕冷的感觉,严重时可为寒战。恶寒多为表证,正常情况下机体能量有序地通过皮肤、毛孔向外散发,维持体表的恒温,当这种散发趋势受到各种致病因素阻遏时,就会出现恶寒的感觉,根据阻遏熵增原理,可同时伴有发热。由于这种病理反应发生在表部,所以称为表证。

中医在习惯上,恶寒和畏寒有截然不同的区分,恶寒为增加衣被不能减轻,多伴有发热,为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所谓“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而畏寒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低下,产热偏少,增加衣服或调高外界温度就会减轻,不属于表证,而属于阳虚证。但在经方体系中,恶寒有时候也指畏寒,需要注意。

经方体系中,恶寒有时并不等于表证,如果里有病灶,筋膜系统受到刺激而运动亢进或挛缩,则会导致热量不能顺利散发于体表,从而出现病灶对应的背部恶寒的情况,所谓“背微恶寒”、“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等情况,均属于此。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是内有热刺激,能量不达于背的现象。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这是心下有水毒阻滞,能量不能达于背的现象。

微寒:微寒是经方体系中特有的症状,特指运行于表部的能量不足,产热偏少的一种现象,类似于传统上的畏寒。但“微寒”亦是腹证,凡诸方证,若腹诊腹皮微寒者,加附子为定例。有人将“微寒”解释为“脉微而恶寒”,从理论上讲没有问题,但此处另有所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汤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本条微寒是有了阳气的不足,所以加附子。

厥逆、厥冷、厥寒:三者大同小异,均指手足逆冷。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厥冷者,多为四逆汤类证,条文众多。

厥逆者,在手足冷的基础上,还有逆的表现。在外周血管痉挛的情况下,血液涌向心脏,根据阻遏熵增原理,内位就会有化热的表现,此为厥逆。

“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汗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此三条,除了厥冷外,均有内位急迫烦热的现象,故称为厥逆。这也佐证了经方生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厥闭必热”。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为何太阳表证见头项不适?为何恶寒?

    《伤寒论》:为何太阳表证见头项不适?为何恶寒?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64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64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 ...

  • 承气汤系列(1)调胃承气汤(2)

    继续学习调胃承气汤. 现代剂量参考<方剂学>(第十版)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12g),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6g),炙        芒硝半斤(12g) 上三味㕮咀,以水 ...

  • 中医思维-4白话伤寒杂病论

    在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中,青龙应该指的是麻黄,白虎就指石膏. 用麻黄这味要的时候,我一定要看对于的症状是否是无汗,只因无汗才发汗,而且常常伴有烦躁的的症状,这就要用生姜.桂枝,来守卫外环境或者说外层面的 ...

  • 伤寒论 芍药甘草附子汤解读

    伤寒论 芍药甘草附子汤解读 发汗病不解,当用药养阴敛藏 在<伤寒论>中,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在<伤寒论>那个大环境下,伤寒病估计要占 ...

  • 仲景伤寒论经方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风寒感冒咳喘此方主之,受用

    仲景伤寒论经方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风寒感冒咳喘此方主之,受用

  • 仲景《伤寒论》经方症状学(二)

    发热.身热.微热.无大热.烦热.潮热.往来寒热 发热.身热: 从文字意义上看含义接近,但在经方语境中二者微细差别.发热者,含有热气外发之意,一般内热不甚,热气发于体表欲透体而出.故病人多微有汗,或虽无 ...

  • 仲景《伤寒论》经方症状学(三)

    不仁 不仁,是指皮肤感觉减退.麻木的一种表现.<伤寒杂病论>中,涉及不仁的方证有四条: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 ...

  • 中医美容,离不开仲景方 – 经方派

    内服药于美容有着重大意义,我国在汉代已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临床体验,再仔细阅读<伤寒杂病论>原文,翻阅历史文献,深知其美容方面有重大贡献,今举其一二,冀与同道共同研讨. 皮肤美容 病例1 ...

  • 仲景小经方验案

    仲景小方,药少力专,法度严谨,若灵活运用,每获良效,现举数例,介绍如下. 一.芍药甘草汤治疗偏头痛 李某某,女,37岁,1985年4月3日诊. 患者偏头痛已有五.六年时间,经某市医院确诊血管性头痛,后 ...

  • 尚论仲景伤寒论先辨林亿成无已校注之失

    ​王叔和于仲景书,不察大意,妄行编次补缀,尚存阙疑一线,观其篇首之辞,谓痉湿暍虽同为太阳经病,以为宜应另论者,其一征也,观其篇中,谓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旨难得,故重集可与不可方治者,其一征也,观其篇 ...

  • 尚论仲景伤寒论先辨叔和编次之失

    ​ 尝观王叔和汇集扁鹊.仲景.华元化先哲脉法为一书,名曰脉经,其于仲景伤寒论,尤加探讨,宜乎显微毕贯,曲畅创法制方之本旨,以启后人之信从可也,乃于汇脉之中,间一汇证,不该不贯,犹曰汇书之常也,至于编述 ...

  • 咳嗽治疗的仲景之经方思维

    当医生的都知道,咳嗽一症最难治.有不少病人一咳嗽就是十天半月,咳嗽一个多月的也很常见.更糟糕的是似乎吃什么药都不太见效.找中医往往疗效也不太理想.这该怎么办呢? 问题出在对咳嗽的认识上. 临床最常见的 ...

  • 仲景第一经方桂枝汤的治疗原理是什么?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其作用多途并非"解表"一端,临床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应用本方治疗多形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蛇皮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