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黄宝平:《俄罗斯城市记忆:冰封圣彼得堡》

总第045903期】


俄罗斯城市记忆
冰封圣彼得堡
作者:黄宝平


“圣彼得堡的斯莫尔尼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司令部”,这是《列宁与士兵》的开篇语,小学时背诵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拿下这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把它“从地球上抹掉”,这是希特勒手敲着“巴巴罗萨”计划对他的将军们说的。这个社会主义的“摇篮”,涉及了众多领袖级人物并影响了我天朝举旗走路的地方能不去看看吗!
圣彼得堡市内冰冻的小河及建筑:
涅瓦河岸的圣彼得堡欧式建筑: 
涅瓦河边的街心公园:
北纬60度的圣彼得堡是世界上人口超百万中位置最北的城市,夏秋去最棒,想想白夜在无人的街道上晃荡,绝对是恐怖片主角啊!而我们遭遇了来自北极的“世纪之雪”,2018年2月的俄罗斯被埋进了半米深的积雪中,高纬度的圣彼得堡被冻得严严实实,只能随遇而安,只好在斯莫尔尼宫前玩雪啦!现在的斯莫尔尼宫仍是政府所在地,估计仍有士兵站岗,不对外开放。“斯莫尔尼”是俄语“沥青”的音译,初时这里是沥青厂。而永久停靠在涅瓦河畔,打响俄国革命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此时正举行降旗仪式,我在岸上行注目礼!“阿芙乐尔”是罗马神话里的“司晨女神”,代表“黎明”或“曙光”。
斯莫尔尼宫: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打的冬宫是俄国沙皇的皇宫,门票价600卢布,等于少于人民币100元,而导游在国内收了500元人民币的门票费。冬宫又称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艾尔米塔什是法语,意为“隐宫”。最早是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18世纪中叶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是与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进门后脱外套存放,穿鞋套,跟着导游花了约两小时,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印象较深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素描、雕塑,世界留传至今的达芬奇的油画不过十幅,《戴花的圣母》和《圣母丽达》就陈列在此。拉斐尔艺术长廊、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品《蜷缩成一团的小男孩》,3D裸眼油画《迎接俄国大使》等都是该馆的珍品。东方艺术馆有展品16万件,有古埃及的石棺、木乃伊等,埃及还有一对没了胡须的狮身人面像趴在列宾美术学院门前的涅瓦河边上。远东博物馆收藏了众多我天朝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殷商甲骨文,敦煌雕塑和壁画等。博物馆宝贝太多了,据说如果在每个藏品前停留一分钟,看完整个冬宫藏品需要18年。出门站在冬宫广场上,面对直径4米,高47.5米,总重量600吨,不用任何支撑的亚历山大花岗岩柱,感慨无限:帝国主义真不是好玩意儿,它们不仅瓜分世界领土,抢到的珍宝全都据为己有,祖上富,家底厚,加上地大物博,俄罗斯人一直享受免费的教育、医疗和住房,油气比水便宜,我们在外面冻得缩手缩脚,回到宾馆穿衬衫,晚上开窗才能入睡,暖气太给力了。宾馆免费的早餐,仅牛奶就有纯的、脱脂的、酸的等四、五种,奶酪黄油大列巴,牛肉红肠罗宋汤,习惯了稀饭油条的胃还真不太适应。老美想搞老毛子,没那么容易,谁怕谁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凭资源,吃喝不愁,普京财大气粗着呢!
《列宁在十月》电影取景地,起义者从这条通道冲进冬宫:
冬宫广场上的亚历山大花岗岩柱:
彼得大帝的宝座:
冬宫的大厅:
达芬奇油画《圣母丽达》和《戴花的圣母》
3D裸眼油画《迎接俄国大使》,正看图中墙角线为中分线:
侧看图中墙角线在图三分之一处:
断臂维纳斯(复制品):
宙斯神像,左手握权杖,右手托胜利女神:
涅瓦河边没了胡须的狮身人面像:
你抢,我也抢。传说叶卡捷琳娜的儿子患有哮喘,有人说琥珀具有镇哮功效,于是叶卡捷琳娜从各地收集了6吨的琥珀建了琥珀厅给她儿子住,果然再没发作。在18至20世纪,叶卡捷琳娜宫的琥珀厅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二战中被德军拆装运回,战后离奇失踪,成了二十世纪的悬案。我现在所看到的琥珀厅尽管是复制品,还是亮瞎了眼,金碧辉煌,是叶宫唯一不让照相的厅。金色华丽的叶卡捷琳娜宫一圈转下来,感觉就是女皇奢靡得无以复加。    
叶卡捷琳娜宫:
由象牙和珊瑚制作的国际象棋:
墙角青花瓷是取暖的壁炉:
叶卡捷琳娜喜欢的餐厅:
到处都是这样的雕饰:
叶卡捷琳娜女皇像:
叶卡捷琳娜的三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彼得罗芙娜像:
夏宫是彼得大帝的离宫,类似承德避暑山庄,兴建于1704年,面向芬兰湾,由喷泉、公园、宫殿组成,蓝本是凡尔赛宫,喷泉群中分布着37座金色铜像,我们去得不是时候,风雪交加,站在可以行驶坦克的波罗的海冰面上,迎着呼啸的北风,照了几张照片,为此行专配了低温电池和单反相机保护罩,可镜头上仍是雾气蒙蒙的。
俄罗斯之行离不开宫殿、教堂和广场。圣彼得堡有200多座博物馆,其中夏宫、冬宫、叶卡捷琳娜宫建筑分别为黄色、绿色和蓝色,色彩清新靓丽。圣彼得堡有三座著名的教堂必须去,还有冬宫广场、伊萨克广场和十二月党人广场。
喀山大教堂神奇,94根罗马柱组成的半圆型柱廊,回廊两端分别是库图佐夫元帅和巴克莱·德·托利塑像,柱廊中间后面露出高达70米的教堂圆顶。没广角镜拍不全,要么站在远处的涅瓦大街上可拿下全景。教堂以古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原本,历经10年于1811年竣工。教堂目前仍进行礼拜祈祷,又不许拍照,还是没忍住,盲拍了两张,还行。喀山大教堂存放着东正教圣物“喀山圣母像”,传圣母像能显灵,而且都在关键点上,共三次,首次显灵是俄罗斯战胜了蒙古人,再次显灵是赶跑了常胜将军拿破仑,二十世纪显灵是希特勒完了蛋,均关系到俄罗斯的生死存亡。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有文字记载,故事有些匪夷所思,我在《风雪莫斯科》中讲述过了,不重复。
侧面的喀山大教堂:
喀山大教堂内景:
回廊前的库图佐夫元帅塑像:
滴血大教堂诡异,这是为了纪念亚历山大二世在此遇刺身亡而建。我们到时已傍晚,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乌鸦飞过。多个彩色的洋葱头屋顶,马赛克壁画装饰的外墙,在城市散漫的灯光映照下有些说不出的味道,不祥之地,不宜久留。
滴血大教堂:
金顶大教堂庄重,又名伊萨基夫斯基教堂,世界上最大圆顶建筑之一,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世界四大教堂。1858年完工,历时40年,教堂四面各有16根巨大的石柱,每根石柱重120吨。教堂装饰黄金410公斤,仅穹顶就贴了100公斤金箔,体现了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导游说时间有限,又下雪,不安排我们登大教堂顶眺望圣彼得堡市景了,只好在教堂前树林里拍了全景。后来领我们去购琥珀、蜜蜡和套娃,时间毫无限制,还可以用微信、支付宝付人民的币。
金顶大教堂:
金顶大教堂前是十二月党人广场,是为纪念1825年的十二月革命而得名。象征圣彼得堡的“青铜骑士”彼得大帝铜像座落于此,骑士像面对涅瓦河。铜像建于1782年,由法国著名雕塑家法尔科耐用了12年时间完成,是其一生中最完美的杰作,而“青铜骑士”之名来自于普希金的叙事诗。彼得大帝还有一尊抽象风格的铜座像,有点滑稽,头小身长脚板大,照片中左右手指锃光瓦亮,据说摸他的手指可以带来好运,世界人民的心理都一样,来者必摸。彼得大帝是俄罗斯最杰出的沙皇,他不仅建立了圣彼得堡,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并组建波罗的海舰队,他还喜欢乔装到国外留学,成为许多领域的专家,给俄罗斯带回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他推行改革,比如通过收取高胡须税,提倡男人不留胡子。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青铜骑士”彼得大帝像,后为金顶大教堂:
沉思的普希金雕像:
彼得大帝抽象风格的铜座像:
远观波罗的海出海口及舰队基地:
波罗的海舰队基地的鱼雷及导弹等,用变焦镜头拉近:
金顶大教堂后是伊萨克广场,建于1859年的尼古拉一世雕像矗立在此,尼古拉骑在马背上紧拉缰绳,马前蹄腾空,后蹄着地支撑着雕像的全部重量。雕像四周有沙皇妻子和女儿的雕像,象征智慧、诚实、力量和公正。底座上浮雕记录了尼古拉一世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铁路竣工等重大事件。
伊萨克广场尼古拉一世雕像:
建在沼泽地上的圣彼得堡仅仅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1703年,彼得大帝下令建造圣彼得堡的第一座建筑物是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彼得堡罗要塞,要塞大门拱门上至今还完好保存着铅制的俄罗斯帝国国徽上的双头鹰标志,立照为证。要塞中有教堂、钟楼、造币厂、兵工厂和炮楼等建筑物,一度成为监狱,曾囚禁过高尔基等。彼得堡罗教堂是要塞中最著名的建筑,为早期巴洛克式风格,钟楼高122米,镀金的尖塔顶部上是金色船形风向标,是圣彼得堡市最显眼的地标之一。1712年,圣彼得堡成为俄国首都,其后陆续建起了沙皇和贵族们的宫殿,最终成为帝国的心脏,直至1922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为首都列宁格勒。二战时德军围城872天,约有110万军民死于空袭、炮击、饥饿与严寒,城市变成了瓦砾堆,残酷惨烈,绝无仅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战后重建,修旧如旧,至今金顶大教堂的石柱上还留着被炮火毁坏的痕迹,为的是不忘历史,其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992年,全体市民投票,多数人赞同改回圣彼得堡。行驶在路中央的有轨电车也是市民投票要求保留下来的,我的城市我做主。
彼得堡罗要塞:
彼得堡罗教堂:
要塞大门拱门上保存完好的铅制俄罗斯帝国国徽双头鹰:
行驶在街中央的有轨电车,上下车极不方便:
不去圣彼得堡,不算到过俄罗斯,300年的城市,200年的首都,70多年前几乎成废都,涅瓦河穿城而过,红色的罗斯特拉灯塔柱见证了城市的沧桑。“罗斯特拉”是船头的意思,将敌方的船头砍下来,装饰在柱子上,用以庆祝胜利,源于古罗马的一种风俗。该柱高30米,可引导航船入港,底部大理石雕刻了4个神话人物,分布代表俄罗斯的涅瓦河、第聂伯河、伏尔加河和沃尔霍夫河。隔壁灯火通明的建筑是古老的股票交容易大厅。河对岸就是世界四大美术学院之一的列宾美院,圣彼得堡集聚了俄罗斯和欧洲的文化精华,美术、音乐、芭蕾舞和文学都代表了世界水准,芭蕾舞《天鹅湖》首秀在此,普希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在这里度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在这里完成,普京也是从这儿起家发迹的,他貌似得到了彼得大帝的真传,言行颇有彼得的范儿。
爱国主义从来都是民族的基因,“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说这话的人差不多被冰封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就如同这冰封的圣彼得堡一样,但它的美丽光华是封不住的,思想的光芒也定会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远观两座红色的罗斯特拉灯塔柱:
近观罗斯特拉灯塔柱:
列宾美术学院:
 原股票交易所:  
列宁在1920:
普京在2018:
2018年3月6日   于竹西佳处
作者简介
黄宝平,笔名(网名):上善若水、竹西庄人、瀚海。中文系毕业,就职央企,历任总编、宣传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职。粗茶淡饭之余,热衷搬弄汉字,喜欢山,偏爱水,梦想到地球各处转转,用相机随便拍拍。
文字散见于各类期刊及网络媒体!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
(0)

相关推荐

  • 圣彼得堡:玩3天以为什么都知道,住3年发现什么都不知道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莫斯科:我在这里足足玩了3天. 我去看了著名的冬宫.夏宫和叶宫. 我去看了著名的彼得保罗教堂.喀山大教堂.滴血大教堂.以及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 我去涅瓦大街走了个 ...

  • 皇村后花园

    [叶卡捷琳娜宫](网图) 叶卡捷琳娜宫位于圣彼得堡市区东南约30公里的一座山丘陵之上,又称皇村 它是彼得大帝为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建造的宫殿 也是彼得大帝之女伊丽莎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兴土木扩建且最 ...

  • 【万家灯火】黄宝平:《旅美散记之吃喝篇》

    [总第018703期] 旅美散记之吃喝篇 作者:黄宝平 "hello!"这是美国人最常见的问候语. "吃过了?"这是中国人最经典的问候语. 与中国博大精深的&q ...

  • 【万家灯火】黄宝平:《旅美散记之行走篇》

    [总第019503期] 旅美散记之行走篇 作者:黄宝平 因为转机,飞机在洛杉矶上空盘旋,它一下子就颠覆了我原先对城市的概念,满眼是星罗棋布的独幢别墅,沿着山坳.山梁.海岸线和平川辅开,一望无际,没有摩 ...

  • 【万家灯火】黄宝平:《旅美散记之居住篇》

    [总第019102期] 旅美散记之居住篇 作者:黄宝平 到达休斯敦时是当地午夜,因为13个小时的时差,生物钟还在北京时间上,所以我精神抖擞,毫无睡意.儿子开车接我们到住处,是处于城西北的公寓,小区有电 ...

  • 【万家灯火】黄宝平:《旅美散记之穿衣篇》

    [总第018503期] 旅美散记之穿衣篇 作者:黄宝平 衣食住行.丰衣足食,"衣"总是在前面. 当初儿子选择到美国南方的德克萨斯州留学,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那儿只有春夏两季,一件毛衣 ...

  • 【万家灯火】黄宝平:《美国城市记忆:土豪纽约》

    [总第053202期] 美国城市记忆:土豪纽约 作者:黄宝平 纽约绝对是世界都市中资深土豪,对的,地道的老财主! 原来帝国主义外表是这样的:腾飞的自由女神.霸气的帝国大厦.繁华的第五大道.喧嚣的时代广 ...

  • 【万家灯火】黄宝平:《俄罗斯城市记忆:风雪莫斯科》

    [总第045103期] 俄罗斯城市记忆:风雪莫斯科 作者:黄宝平 冬季到莫斯科去看雪,如果你还能看出诗情画意,那你百分百是文青,抑或说不定是50后,因为和新中国同步诞生的那代人对前苏联的感情很深很复杂 ...

  • 【万家灯火】黄宝平:《美国城市记忆:崎岖旧金山》

    [总第042305期] 美国城市记忆:崎岖旧金山 作者:黄宝平 说起旧金山的名儿,宝宝心里苦啊!人家的学名是"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大伙儿现在叫它旧金山,则 ...

  • 黄宝平:假如我在甘南遇见你…...

    [总第062703期] 假如我在甘南遇见你 文字/摄影:黄宝平 假如我在甘南遇见你, 2018的8月5日至12日中的任何一日, 我会告诉你九彩甘南和七彩云南的区别. 拉卜楞寺和郎木寺是格鲁派的哈佛清华 ...

  • 汝城泉水与小垣交界|黄宝垄世外桃源之美!

    泉水黄宝垄,座落在小垣与泉水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美丽的大山村落,宛如锅底一样端坐在山底.若说它是世外桃源一点也不为过.与黄宝垄的相识缘分,得益于参加的户外徒步活动.第一次往那里经过是与1783的十多位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