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康疗23:解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

自我康疗23:解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

自然世界,气象万千。有形之象总是可观可察,无形之气却是神秘莫测。气化为象,就有了可见的物质形态。物化为气,就又归于看不见的精神状态。这个有无相生循环运动的变化规律,就被人们称为大道常理或天道法则。

因此,只是相信“眼见为实”的人们,就必然走向拜物主义的“科技迷信”邪路。譬如,他们只知道研究来自外界的病毒物质结构,并且不断研制“以毒攻毒”的疫苗和特效药,却根本不会去寻找来自人体内部的病毒邪气。他们更不会懂得,“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怎么回事。

君不见,如果石器时代的工具杀人,这当然会被认为是残害生命的野蛮行为。违逆天道,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占有,导致自己产生身心失衡的病变,却并不会被认为是野蛮行为。通过掌握金钱货币手段贪婪追求物质享受和占有,导致社会生态系统循环失衡的病变,使得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因病死亡,这也同样不会被认为是残害生命的野蛮行为。

凡此等等,这些非典型性的社会生态系统异常景象,都是源于人们不知大道常理的利令智昏,也是拜物主义“科技迷信”的人性悲哀。

幸运的是,中国有世界上唯一连续承传的古老文明,也有大道文化的精神基因承传。早在“上五千年”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先民们就已经懂得了“天人相应”阴阳平衡的大道常理。直至今天,西方人最琢磨不透的文化概念,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气”究竟是什么?

现在,不管洋人懂不懂,我们中国人还是应该继续讲天道常理,也必须继续研习和传承大道文化的“黄老之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静心解读和感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白话文翻译

酸辛苦咸甘五味,分别进入肝肺心肾脾五脏。这就是所说的五入。

  五脏精气失调,就会产生病变。心气失调表现为嗳气,肺气失调表现为咳嗽,肝气失调表现为话多,脾气失调表现为吐酸,肾气失调表现为打呵欠,胃气失调表现为气逆打嗝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失调表现为泄泻,下焦失调表现为肌肤水肿。膀胱气化不利则会癃闭,丧失约制则会遗尿。胆气失调,会表现为易发怒。这些都是五脏之气失调产生的病变。

五脏精气相并,就会产生疾病。在心则生喜,在肺则生悲,在肝则生忧,在脾则生畏,在肾则生恐。所谓五并,都是五脏气虚而相并。

  五脏精气虚弱,就会产生恶邪病气。在心则为恶热,在肺则为恶寒,在肝则为恶风,在脾则为恶湿,在肾则为恶燥。这就是所说的五恶。

  五脏精气化生出的液体,在心为汗,在肺为涕,在肝为泪,在脾为涎,在肾为唾。这是所说的五液。

  五味的饮食禁忌,辛辣味走气,气病在气就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走血,病在血就不可多食咸味。苦味走骨,病在骨病就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肉,病在肉就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病在筋就不可多食酸味。这些五味禁忌,就是不能让病人多食。

  五种病的发生规律是,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这就是所说的五发。

  五邪导致的精气紊乱病症表现为,邪气入阳则发狂,邪气入阴则发痹病。邪气搏阳则发癫疾,邪气搏阴则导致失声。邪气由阳入阴则为静,邪气由阴入阳则为怒。这就是所说的五乱。

  五脏所克虚邪贼气的脉象表现为,春季见到秋季的毛脉,就是肺金克肝木。夏季见到冬季的石脉,就是肾水克心火。长夏见到春季的弦脉,就是肝木克脾土。秋季见到夏季的洪脉,就是心火克肺金。冬季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脾土克肾水,称为邪气由阴入阳,症状为易怒,是不治之症。此所谓五邪脉象,都是死症。

  五脏精气所藏分别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就是五脏所藏的五情。

  五脏精气所主分别为,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这就是五脏所主的部位。

  过度疲劳伤耗五脏精气的五种情形为,久视伤血,久卧则伤阳气,久坐则伤肉,久立则劳肾伤骨,久行则伤筋。这就是五劳导致的内伤。

  五脏顺应天道四时的脉象表现为,肝脏应春,脉象端直而长如弦。心脏应夏,脉象来盛去衰如钩。脾脏应长夏,脉象柔弱有更代。肺脏应秋,脉象轻浮如毛。肾脏应冬,脉象沉坚如石。这就是平常人五脏应四时的脉象。

解读启示

刚刚产生的婴儿,是最天真无邪的人生阶段。因为心灵澄澈,他才能感知宇宙天籁的美妙。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世俗物欲就开始污染了他的精神世界,自身的心灵之窗便随之关闭。青少年身体成长和人格形成的过程,就是日益离失天格和地格的过程。中年和壮年的人生阶段,是知识经验最丰富和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最世故圆滑和最远离天道的时期。到了年老衰亡之时,才会逐渐回归婴儿般的纯真无邪和自然天道。

所谓先知先觉者,便是能够超越世俗陋习的最美逆行者,也是自觉追求“天人合一”的先行者。

人类产生以前的宇宙世界究竟是什么样,人们现在根本无法进行考证。我们只是知道,自从“盘古氏开辟鸿蒙”以来,人类社会已经有大约三百万年的文明发展史。其中,从“有巢氏教民建房筑屋”和“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直到“华胥古国”的“华胥氏教民结绳织衣”和“女娲氏教民炼石补天”,这都已是万年以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洪荒记忆了。再从“伏羲氏教民推演易八卦通天道”和“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距现在也已有大约六千年了。

直至“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以前,都是属于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也是道法自然以正治国的“天人合一”时期。遥想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天有四时节气循环阴阳之变,地有五行相生相克循环运动,人有五脏六腑脉气相应。五千年后的今日,天还是有四时节气循环阴阳之变,地依然有五行相生相克循环运动,难道现代人就已经不是“形神合一”的生命体吗?

那么,在全球化网络互联的信息时代,拜物主义“科技迷信”的现代人,为何敢违逆天道法则呢?又有什么资格鄙视和嘲笑五千年前的祖先呢?

事实上,自从“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进入了奴隶制小康社会的中国人,就已经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了。再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洋务运动”的“西学东渐”,中国人距离天道已经越来越远了。特别是“独尊儒术”与“科学崇拜”的文化转基因异变,又让人们不断传染着拜物主义“科技迷信”的“金融病毒”。

所谓“不知常妄作凶”,迷途知返,回归光明大道,就必须从扶正祛邪的自我拯救自我康疗开始。

为此,我们接下来的同步静心养神疗程,就是继续研修和解读《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论》。

(0)

相关推荐

  • 病机 五脏所主 与五病所发

    病机 五脏所主 与五病所发特色 病机:邪正变化之枢纽,病素要点总结,内在的宏观微观整体上病理机要关系之制.总括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内在机理,更是揭示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虚实阴阳特征特色特点. ...

  • 中医经典语录(摘录2)

    150.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151.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千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

  •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23)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 ...

  • 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二十三)

    [原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翻译]五味酸.辛.苦.咸.甘所入的分别是肝.肺.心.肾.脾. [原文]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 ...

  • 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 ...

  • 退行性骨病的中医认识《素问·宣明五气篇》...

    退行性骨病的中医认识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可见,筋骨与肝肾的盛衰有着更直接的关系.肾 ...

  • 素问 宣明五气篇(一)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 ...

  • 自我康疗4:解读《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修订版))

    自我康疗4:解读<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难免就会让人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如果又忘记了过去的来路,就更会使人感到精神空虚和迷惘.幸运的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内心定 ...

  • 自我康疗1:解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国人经常说"黄老之学",就是指黄帝和老子传承的大道文化.从伏羲氏到神农氏,再到黄帝和老子,中国大道文化穿越"上下五千年"一直传承至今. 那么,中国大道文化的& ...

  • 自我康疗3: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自我康疗3: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在前文解读<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时,我们谈到,产生于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的易八卦,肯定是道法自然"以正治国& ...

  • 自我康疗5:解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自我康疗5:解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没有正确的思想,就不会有正确的言行. 心无邪念,就不会走上邪道,更不会自食恶果. 扶正祛邪,治病救人,防患于未然,首先就必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