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维是一次愉悦的“梳毛”,李诞在奇葩说提到的《梳毛》,我推荐你也读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新一期的《奇葩说》。在提及恭维之于人际关系的作用时,李诞说,语言的功能不止是交流信息,还在于确认身份。他还提到一本书《梳毛》。
凡是对互联网有研究的人,尤其是对社交网络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邓巴数”。比如微信的张小龙在演讲上就极力推崇过这个概念,他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了“150魔咒”,说是从《人类简史》这本书中看到的,并受到了启发,该书说:
人类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村落只有 150 人左右,因为当时没有语言这样一个工具,一旦超过 150 人,就没有办法维系起来一个人群;我们的记忆里面只适合处理 150 人以内的人际关系,一旦超过 150 人的时候,它就变成一个社会化的组织。这个时候对个体来说是不太舒适的,已经超过了他的舒适区。
但其实让张小龙如此迷恋的150魔咒并非《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首创,而是他从《罗宾·邓巴:闲聊八卦,推动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力》、进化心理学家,牛津大学教授,莫德林学院研究员罗宾·邓巴(Robin Dunbar)那里得到的这个理论,“150魔咒”又被称为“邓巴数”。
罗宾·邓巴教授生于1947年,进化心理学家,牛津大学教授,莫德林学院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遗传学”。他的作品被媒体誉为“带着最新研究和新成果的热气”,“强劲有力,且发人深省”。
邓巴教授的代表作《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最早出版于1996年,曾被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奉为“大众科学的神作”。
时隔25年,高速发达的互联网似乎颠覆了人类的社交行为,但却没有颠覆这本小书中的诸多精彩论述。结合现代背景来阅读《梳毛》,你会比20年前有更多的收获。这本书中的“150定律”(后来被人成为“邓巴数字”)非常有名,但人们津津乐道的这个定律,只是邓巴思想的一小部分,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在等你发掘。
01
没有猴子是一座孤岛
早在17世纪,英国著名玄学派诗人、神学家约翰·多恩(John Donne)就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是动物的本能。在自然界,很多动物都会通过扩大种群规模,来减少被捕食的危险。但是,群体规模太大,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内部竞争。大家都想争夺最佳食物库或最安全卧榻,难免会引起相互“踩踏上位 ”。长期受骚扰,会危害动物的身心健康,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抑郁等患病风险。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我走,要么你走”的态度是不行的,科学的做法是“联盟”。
联盟可以助你化敌为友,在一个群体里和平共处。毕竟,集群生活的初衷,是更好地生存,降低捕食风险。维系联盟关系,对灵长类动物来讲至关重要。
那么联盟又是靠什么来巩固呢?答案就是:梳毛。梳毛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它能增进盟友间的信任。
02
没有一只猴子可以给自己梳毛
先来看看什么是梳毛。
简单来说就是“挠痒痒”,也就是猴子们彼此抓后背“捉虱子”的行为。梳毛社交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行为,“你帮我挠,我也帮你挠”。
像狒狒、猕猴和黑猩猩等动物的梳毛,远远不是为了保持干净卫生这么简单。研究发现,梳毛能带来愉快的体验。它可以让猴子更放松,不光心率会降低,种种压力相关的外部表征都会降低,有时候还会放松到睡着。
背后的原理是:身体在梳毛的刺激下,能产生一种天然的内源性鸦片物质——“内啡肽”,从而带来轻微的麻醉效果。
一方面,梳毛是一种承诺:我愿意坐在这里给你梳毛,而不是给别的猴梳毛。用至少10%的时间给同伴梳毛,是一笔巨大的时间投资。不管你的梳毛给同伴带来多大的愉悦感,愿意做出这样的承诺,就表明了你对同伴的忠诚。
另一方面,被梳毛的人,也需要对同伴有足够的信任。只有这样,你才能放心让它待在你身边给你梳毛。被梳毛的你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如果你打个盹儿,要是有捕食者或其他不怀好意的同类靠近,你只能倚仗梳毛搭档来提醒你。
一旦建立了“承诺”和“信任”,梳毛搭档会在其他事情上互相帮助,比如共同对付敌人,比如分享食物和栖息地,比如在跟陌生同类发生冲突时,会先判断这个同类跟自己的梳毛搭档是什么关系。
03
不是所有的猴子都一起梳毛
梳毛固然有用,但如果全部时间都用来梳毛,反而会适得其反。
首先,势必会影响到生存问题:如何获取食物?梳毛的规模越大,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就越大。所以,其规模必然要受限制。
此外,还有一点:群体规模越大,社会复杂度确实也越高。灵长类动物社交生活的典型特征,是动物能够识别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比如吉姆与约翰的关系,以及约翰与我的关系。
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的社会复杂性也会呈指数倍上升。在一个有5名成员的群体中,我需要搞定与其余 4 个的关系,同时我还得留意它们四个当中两两之间的6对关系。如果一个群体有 20 个成员,我不仅要盯着其 余 19 个,还要盯着它们彼此之间的 171 对关系。
这种情况下,群体规模扩大了 4 倍,我与其他同伴的组合数也大致增长了 4 倍,但是其他成员之间的组合数量却增长了将近 29 倍。
这么大的数字,是不是太难为一个猴了?
邓巴给的结论是,动物能应付多高的社会复杂度,取决于大脑当中新皮层的面积大小,不可能无限制扩大社交的规模。那么人呢?
04
有了语言,人类就能无限扩大社交吗
邓巴认为,人类发明了语言之后。开始用语言来代替梳毛进行社交。梳毛之所以有用,是因为通过身体接触可以刺激内源性鸦片物质分泌,让人产生快感。
那么语言能吗?答案是:能。
基于语言创造的诗歌和歌曲乃至闲聊八卦,都能让听的人开怀大笑。这些都是人类大脑的预设功能。而微笑和开怀大笑都涉及大量的肌肉动作,都能刺激内源性鸦片物质的产生。所以幸福人生的秘诀,便是多笑——让内源性鸦片物质涌入血管,让人感到温暖和满足。在这一点上,人类的语言社交,跟猴子们的梳毛社交是一样的。
此外,梳毛社交和语言社交中,也存在欺骗和见异思迁。对此,猴子们可以通过梳毛搭档的投入时间等因素,来判断对方是否还对自己忠诚。
语言社交可能稍微麻烦了一些。鉴于人类语言中存在至少N多个“意向层级”,分辨出语言背后的真实意图,就变得极为困难。不光是动物,人类当中的自闭症患者(或者阅历较少、头脑单纯的人),也无法把握复杂的意向层级。不过,在人类社交中,可以通过其他因素来判断,比如身体语言,比如第三方的评判等。
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梳毛社交,同一时间只能一对一;而语言却可以是一对多,这一点不难理解。不过,在具体社交场合,一对多也是有上限的,不然势必会有人受冷落,无法做到完全互动,有违社交的初衷。
往大了说,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社交范围,也是有限的。这个限制就是“邓巴数字”或者“150定律”,也就是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中反复引用和探讨的“150人门槛”。邓巴数字最早面世,是1992年的一篇论文里。但最早论及这个数字的书,则是几年后出版的这本《梳毛》。
很多人觉得,作为一个社交规模上限,150这个数字可能太小了。实际上,大部分人远远没有达到这个上限。
05
一个残酷的现实:无数人缺乏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