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博士毕业生候选人 | 罗宇:面向应用,做国家需要的基础研究
罗宇,能源与动力工程系2013年学术硕士,后于2015年提前攻博,师从史翊翔副教授、蔡宁生教授。他立足我国多煤少气、可再生能源弃置和CO2排放的能源现状,主攻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储能的高温固体氧化物电化学还原CO2直接合成甲烷的新路线。
迄今为止发表SCI论文22篇、EI论文5篇和专著章节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2篇,EI论文4篇,导师一作本人二作发表SCI论文1篇,Web of Science他引达120余次,多次在业界顶级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并受邀担任Appl. Energy、Energy、Energy Convers. Manag.等多个工程领域高水平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曾荣获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因为能源,选择能动,这是我的初心” 。2011年夏天,尚无任何科研经历的他对新能源技术感兴趣,便主动联系刚回国任教不久的史翊翔老师,并跟随他开展高温电化学还原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晃已是第7个年头。本科阶段的科研经历,让他尽早地熟悉了研究对象,并熟练掌握了课题组一直传承下来具有特色的高温电化学数值建模方法。
2012年秋天,他因为保研面试发挥不佳,恰好差一名而无法获得直博的名额。这令他十分沮丧,但并没有让他放弃读博的念头。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决心曲线救国,硕士阶段完成了直博生的课程要求,并主动承担了与博士课题工作量相当的研究任务,以争取提前攻博的名额。“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是他的座右铭。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园里,他的确算不上能力超群。精心准备半年的第一篇SCI论文,却遭遇了大修、拒稿、再大修的连环打击。但他不曾气馁,坚信勤能补拙。面对审稿人提出的35个问题,他耐心细致地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最终提交与正文篇幅相当的Response to Reviewers,并被直接接收并成为他当前引用数最高的成果之一,这也帮助他顺利获得了提前攻博的名额。
罗宇在进行高温电化学实验测试
他注重工程应用,不盲目追求国际热点。作为国家973课题骨干的他深入一线调研,立足我国多煤少气、可再生能源弃置和CO2排放的能源现状,开辟了一条可再生能源电力高温电解CO2/H2O直接合成甲烷的新路线。然而,当前该技术路线受到工作压力的限制,导致其甲烷产率过低,限制其规模化示范和应用。为了解决该瓶颈难题,他在博士最后一年为自己课题新增极具挑战性的研究任务,开展高温加压电化学测试系统的搭建工作。在初期市场调研中咨询了十余家公司后,他意识到“关键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便决心自己设计并手搭该实验测试系统。经过了2个月的调研和设计和3个月的加工采购,他推翻了11稿设计方案,从16家公司加工或采购了47个零件,完成了实验台的搭建。再之后的4个月,他经历了数十次失败尝试和无数次通宵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实验规律,直至博士论文送审前的最后一刻,成功实现实验系统120小时稳定运行以及转化率高达40%的甲烷电化学定向合成,解决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深度融合互补规模化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农业重金属”既视感的加压电化学实验测试系统
而今即将毕业的他,立志学术,投身新能源领域,决心回到家乡福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到福州大学继续从事一线科研工作,摘下清华人的光环,担起清华人的使命,脚踏实地,重新起航。
罗宇和史翊翔老师(左)、蔡宁生老师(右)的合影
材料来源: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