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首都设在今南京,同年9月12日,朱元璋令大将徐达北征,攻占了大都,改名北平府。后朱元璋将第四子朱棣封于北平,称为燕王。再后,燕王朱棣又从北平起兵南下,攻占南京,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永乐十九年(1421年)将首都迁到北平,改为北京。清兵进关,又在北京定都,于是,明清两代,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长达五百年之久。
明朝初年,本来没有定都北京的打算,为了“压胜”,除掉元朝的“王气”,曾经拆毁了元朝的宫殿。到明成祖建都北京,又重新营建宫殿。早在徐达攻克大都时,因考虑北城空旷难守,曾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南移五里,仍开两个门,即今德胜门与安定门。永乐十七年,又将原大都南城墙南移二里,仍开三个门,成为今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东西城墙,基址没有改动,门位也没变更,只是名称改换了,原来的崇仁门、齐化门改为东直门,朝阳门,和义门,平则门改为西直门、阜成门。土筑的城墙,明朝时改为砖墙。宫殿所在,即现在的故宫,它以奉天殿(太和殿)、中极殿(中和殿)、建极殿(保和殿)和乾清,交泰、坤宁三宫组成了雄伟的建筑群体,金碧辉煌,显示着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从南面的承天门(今天安门),一条中轴线直贯北面玄武门外的万岁山(今景山)。这些宫殿正处于中心地带,更加突出了皇朝统治者的无上威权。庞大的宫殿群,明清两代屡经重建、修葺,大体上保存了下来,成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宫城之外,又布列了衙署,王府、坛庙等,特别在西郊建造了许多巨大的周苑。北京营建工程十分浩大,几乎动员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在山东临清烧造城砖。从房山县开凿汉白玉石材,雕琢精美的宫殿构件。而铺地的澄浆方砖,又名“金砖”,则是江南苏州烧制的。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下诏营建北京宫殿,分别派遣大臣到湖广、四川、云南采集大木,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营建,上百万民夫工匠日夜劳动,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宫殿、城池才基本完工。除了营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又开始营建昌平长陵,终明一代在这里建陵不断,这便是著名的十三陵。明代中叶,由于南郊的经济商业繁荣,外族的不断侵扰,几次兵临城下,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了外城。原定计划,要修筑大城,将内城四周围起来,由于财力不够,只修筑了南城一面便停工了。外城南面开三门,即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东西面各一门,即广渠门,广宁门(今广安门)。西北、东北二角又有西便门、东便门。清朝定都北京,城区基本上没有改动,城市的规模和格局也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作者简介:赵其昌(1926-2010),河北安国县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195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文教委员会文物调查研究组,后转入首都博物馆,长期从事北京地区考古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1956年参加明代定陵的发掘工作,担任考古发掘队队长。1985年-1988年任首都博物馆馆长。1988年退休,后兼任首都博物馆专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