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一场由皇帝导演的“背信弃义”

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五这天,原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明英宗却在土木堡之役中,被瓦剌人俘虏,随行的英国公张辅(曾任出征安南主将)、内阁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上百名文武官员被杀,二十万北征大军死伤过半,溃不成军。①

消息第二天传到北京,朝廷乱作一团。

皇帝没了,谁来主持大局?

经讨价还价,朝廷决定,让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来做皇帝。但是,有个条件,即要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

朱祁钰顺利当上了皇帝,是为景泰帝。但三年后,皇帝食言了,他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对这一大变动,历来众说纷纭。

有说是于谦默许支持的,有说是内阁大学士江渊幕后指使他人上奏的,等等,总之皇帝没有做错什么,都是大臣的错。

然而笔者仔细阅读史料后发现,这一“背信弃义”大戏的幕后导演,恰恰是皇帝本人。

这是“彰考局”为你推送的第 27篇文章

接下来你将看到

那些背锅侠们

景泰帝的导演功力

演员们的命运

撰文▼姜愚(“彰考局”专栏作者)

那些背锅侠们

皇帝要废太子,自己不太好直接提议,须借一个由头,即大臣上疏请求,然后再独断,或是交朝廷讨论。

景泰帝易储,也是如此。

那么事情到底由谁动议或促成?

先来看看史书上判定的那些背锅侠们。

第一个背锅侠,是于谦。

这位策划明军击退瓦剌大军的男子,手握兵部大权,但对易储所持的态度,太过模糊,至今莫衷一是。多数学者认为于谦不赞成易储,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易储之后,于谦在朝廷的地位已经比景泰初年下降。

▲(清)顾见龙所绘于谦像

于谦支持易储,而地位却下降,逻辑上说不过去。于谦这个锅,背得很冤。

第二个背锅侠,是内阁大学士江渊及其同伙广西土官黄[王厷]。

成化年间修《英宗实录》时,执笔者说:“黄竑(即黄[王厷])易储之奏,出前工部尚书江渊。”也就是说,江渊替黄[王厷]写了易储的奏疏。

这一说法当时就被翰林院侍讲丘濬打脸,他认为,黄竑只是因为杀了兄长,所以上奏求免死,而且,广西书奏用的是土产纸,奏疏应是黄氏亲笔。史官找来奏疏检验,发现果然是广西纸。③不过,单凭这点就否定江渊的嫌疑,证据似乎还不太够。《明英宗实录》便谨慎地写下“或疑侍郎江渊云”。④

第三个背锅侠是广东巡抚揭稽及其同伙黄[王厷],揭稽代后者上疏。

这事儿是英宗复辟之后才抖出来的,其时景泰帝已死。作为吏部尚书何文渊的受业弟子,揭稽与何文渊之子何乔新互撕,揭稽指控何乔新逼死父亲求脱祸,何乔新指控揭稽在巡抚广东时,代黄[王厷]作易储疏。

英宗得知后很生气,派锦衣卫抓揭稽与何乔新等回京审讯,⑤结果是“迹涉已往,俱获释焉。”⑥揭稽与何乔新都没被问责,但二者互撕过程中抖出来的“料”,似不是空穴来风。⑦

第四个背锅侠是吏部尚书何文渊。

景泰四年(1453),何文渊被弹劾,但以自己在易储诏书中写下“父有天下传之子,天佑下民作之君”,而被宽大处理,光荣退休。英宗复辟后,何文渊因惧怕被追责而自杀。⑧

何文渊的确写过“父有天下传之子”,于谦赞他“春生化笔,辅翊皇储”。⑨

但也不能认为何文渊主导了易储。

上面几位,都是背锅侠。这场易储大戏,其实是景泰帝一手策划。

皇帝苦心三年,借黄[王厷]上奏的契机,短短两天就废掉了太子。

英宗复辟后,那些纷纷要与景泰帝划清界限的大臣们,都只是出场的演员。

景泰帝的导演功力

作为导演,景泰帝不能事必躬亲,他得找好跑腿的“场记”。

继位之初,皇帝就着手重新安排司礼监大太监。当时的司礼监太监是金英,景泰帝曾经试探性地与他聊天:“七月初二日,东宫生日也。”结果他说:“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⑩

其实皇帝说的“东宫”是儿子朱见济,而金英说的是英宗儿子朱见深。

▲清乾隆年间所绘景泰帝像

在这件事上,景泰帝看出金英不是和自己一条心,不久他就失宠。

皇帝于是把更忠实的兴安任命为司礼监太监,⑪给这一沟通宫中与外朝的关键位置上,插上了自己人。

选好场记,接下来要有能配合演出的演员。

这些人,就是内阁、吏部、礼部等重要机构的官员。

继位之后,皇帝开始一系列人事调动。

景泰元年(1450)八月二十日,皇帝下令“刑部右侍郎江渊兼翰林院学士内阁办事,”⑫江渊被调入内阁。

据说,江渊在土木之变后因为“极陈固守之策”而大受景帝信任,从翰林院侍讲超擢为刑部右侍郎。⑬

景泰二年(1451)十二月,景帝又令礼部左侍郎王一宁、国子监祭酒萧镃入阁。⑭

▲高虎饰演的景泰帝。

据说,王一宁之所以能入阁,是因为他曾经担任太监王诚等人的老师。⑮而太监王诚、舒良在易储一事上出过力。⑯

对于吏部,皇帝保留了原吏部尚书王直的职务,但又提拔退休官员何文渊担任吏部尚书,形成“一部两尚书”局面。⑰

何文渊在易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首倡“父有天下传之子”之说,并以此为功。⑱

对于礼部,景泰帝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拿它作易储的准备,因为,更易太子,礼部绝对绕不开。

皇帝的办法是,更置礼部左右侍郎,来加强影响。

王鏊的《王文恪公笔记》提到:“时易储之议渐萌,而礼部两亚卿俱阙,议必得有力量者为之。”

当时,太监宋某推荐了翰林学士刘铉,但江渊认为“铉素不能干事,不可用。”于是推荐编修萨琦。⑲雷礼的《国朝列卿记》称萨琦“与易储,日见亲密”。⑳

皇帝找齐了演员,也找对了演员。

接下来,皇帝就要给演员演出费,即,不让大臣公然反对易储,对此也是煞费苦心。

易储前后,皇帝曾赏赐大学士陈循、高榖,学士江渊、王一宁、萧镃、商辂等人各黄金五十两。[21]

皇帝向大臣“行贿”,大臣对行贿者的意图,自然也是心照不宣。

完成司礼监、内阁、吏部、礼部等核心部门的重要人事调整后,场记、群演和资金都到位,景帝的这幕易储大戏,就缺一个主演。

这个角色最难找,百官没人敢冒天下之不韪站出来,提出易储。

一直等到三年后,主演出来了。

景泰三年(1452)四月二十一日,广西的一位因谋杀兄长而被逮捕的土官都指挥使黄[王厷]派遣千户袁洪上奏,请求易储。

景帝收到这份上奏,马上表态:“此天下国家重事,多官其会议以闻。”[22]

第二天,文武群臣会议易储,会上,有几个小官表示异议,但也没坚持,最终,群臣集体签名,上疏请求准允黄[王厷]所奏。

景帝第一时间表态同意,当天任命东宫官属,大封朝臣。[23]原本即将要被处死的阶下囚黄[王厷],不仅开脱了罪名,而且以“建言国家重事”之功,从边远的广西土官,跃升为前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相当于军委委员)。[24]

更易皇太子这样的“国本”重事,从发起到完成,两天就搞定。这样的执行力和速度,与之前磨叽一整年,才把英宗从瓦剌接回国的漫长角力形成鲜明对比。

演员们的命运

按照约定,景帝继位只是为了挽救大明社稷的权宜之计,皇位还是要回到其兄长英宗一系。

荷兰学者贺飞烈说景帝是一位“看守皇帝”(Care-taker Emperor),[25]形容得很贴切。

景泰帝易储,是对他继位之初,与皇太后孙氏及群臣所立下政治约定的“背信弃义”。

他处心积虑谋划易储,就是为保证帝位传承能在自己后代一支中实现,将自己一宗成为皇族大宗,英宗一支降为小宗。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景泰帝的独子被立为太子之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皇帝深受打击。

而此刻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还在拼命生儿子(景帝之子去世时,英宗已经有五个儿子了)。

▲景泰帝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太子死后,刚刚才演完易储大戏的百官,又有人开始打起小算盘,掂量着要不要请求重新立英宗之子为太子。

不过,景泰帝不愿意投资“续集”,那些请求复储的小官,不是下狱,就是贬官、廷杖至死。[26]

当景泰八年(1457)正月,皇帝病重,皇位继承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由此爆发景泰朝最后一轮,也是对此后数朝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博弈:拥戴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

参与易储大戏的官员,在“夺门之变”后,付出了更为严重的代价。

于谦、王文被冤杀,兴安去职,陈循等被流放辽东充军,何文渊自杀。

“主演”黄[王厷]已死(传闻是自杀),其子下狱。

而一手策划了易储的皇帝朱祁钰,则被剥夺了帝位,次月去世,礼部奏按亲王例葬之,谥曰“戾”。

R

EFERENCES

注释

①曹永年:《“土木之变”明兵力及伤亡人数考》,《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1期。

②Philip de Heer, The Care-taker Emperor (Leiden: E. J. Brill,1986), pp.79.

③何乔新:《椒邱文集》卷30《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墓志铭》。

④《明英宗实录》卷215,景泰三年四月甲申条。

⑤《明英宗实录》卷293,天顺二年七月丁亥条。

⑥黄瑜:《双槐岁钞》卷5《易储诏》。

⑦任建敏:《“父有天下传之子”:景泰三年易储之议及其政治影响》,《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16年第1期。

⑧《明英宗实录》卷293,天顺二年七月丁亥条。

⑨何文渊,《东园遗稿》,于谦《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何公像赞》。

⑩陆容《菽园杂记》卷1。

⑪陈学霖:《明代人物与史料》,《明代安南籍宦官史事考述——金英、兴安》。

⑫《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五,景泰元年八月辛卯条。

⑬《明史》卷168《江渊》。

⑭《明英宗实录》卷211,景泰二年十二月庚寅条。

⑮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3。

⑯《明史》卷119《怀献太子》。

⑰《明英宗实录》卷216,景泰二年七月乙丑条。

⑱叶盛:《水东日记》卷7《何文渊自经》。

⑲王鏊:《王文恪公笔记》,载邓士龙《国朝典故》卷61。

⑳雷礼:《国朝列卿记》卷78《萨琦》。

[21]《明英宗实录》卷216卷末、李贤:《古穰集》卷30《杂录》。

[22]《明英宗实录》卷215,景泰三年四月甲申条。

[23]《明英宗实录》卷215,景泰三年四月乙酉条。

[24]《明英宗实录》卷226,景泰四年二月己丑条。

[25]Philip de Heer, The Care-taker Emperor .

[26]《明英宗实录》卷257,景泰六年八月庚申条。

(0)

相关推荐

  • 明朝那些事儿之两度封太子的明宪宗朱见深

    宪宗朱见深画像 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国号洪武历经惠帝朱允炆,.太宗朱棣,国力强盛"八方来朝",后再经历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开创大明朝唯一的"仁宣之治" ...

  • 前朝坐着一个皇帝,后宫还躺着一个皇帝,明英宗为何如此糊涂?

    前言:公元2019年4月30日,日本明仁天皇退位成为太上天皇,皇太子德仁即位成为新天皇.随即自东京时间5月1日零时起,太上天皇的年号"平成"被停用,日本正式开始使用新天皇的年号:& ...

  • 明朝那些事之俘虏皇帝朱祁镇(二)

    六.夺门之变. 景泰帝画像 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又未立太子,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 ...

  • 明英宗明知周贵妃会欺压钱皇后,却不能杀她,有三个原因

    明英宗明知周贵妃会欺压钱皇后,却不能杀她,有三个原因 明朝的英宗皇帝成功复辟之后,身为太子亲生母亲的周贵妃仗势凌人.觊觎后位.周贵妃的心思英宗当然心知肚明,他也知道,自己百年之后,钱皇后失去依靠,必然 ...

  • 都知道养虎遗患,慈不掌兵,可明代宗为何不杀明英宗一劳永逸呢?

    前言: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是明代历史上第一对兄弟皇帝.可是和后世含着一层温情面纱的"兄终弟及"不同,英宗和代宗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 明代宗原本只是宣宗朱瞻基次子,大明 ...

  • 于谦有再造明朝的大功,明英宗复辟成功后,却为何非要将他处死?

    文/格瓦拉同志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年仅30岁的明景帝朱祁钰一病不起,越来越接近生命的终点.然而,由于独生子朱见济先前已经夭折,而储君之位空虚,一旦皇帝驾崩,江山社稷将无人可以托付.正因如此 ...

  • 唐妃云燕:一名藕塘女子被殉葬的芳华

    引言: 当云燕款款从地上站起来时,大家终于看清楚了她的庐山真面目,面若桃花,肤如凝脂,身材婀娜,亭亭玉立,如清水芙蓉般的姿色,惊艳了在场所有人.--从云燕到唐妃的一名美丽山间女子,曾经有过一段人生奇遇 ...

  • 明朝贤相--李贤传(新编)

    明朝贤相--李贤传(新编) (侯保国) 李贤(1408-1466),字原德,号浣齋,明邓州(今河南邓州市)长乐林人. 其先,出汉将军广之后,古蓟(今北京以北地区)人,唐时有官于邓者,见其山水清秀,地腴 ...

  • 徐渭:五百年前一场疯

    1521年3月12日(二月初四),徐渭生于浙江山阴. 有人说,徐渭是明代的梵高.其实徐渭比梵高早生了300多年.作为风格迥异的东西方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天赋并不具有类比性.他们俩的共同点是精神方面都不太 ...

  • 宁夏水洞沟,三万年前原始人遇上五百年前的明长城

    水洞沟这个景点并不太知名,但的确是宁夏十分值得一去的地方,这里不仅是5A级旅游景区,还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水洞沟里,有史前遗迹.有博物馆.有长城.有古堡.有湖泊.有芦苇荡--走 ...

  • 还原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

    人们今天读到的<道德经>,与老子最初的原著早已大相径庭,经老子后人不断删改增补,加之简书保存期间容易出现散乱错排等现象,导致传世本<道德经>章节之间逻辑错乱,章节内部文意混淆, ...

  • “书中龙象”:王羲之草书《十七一千五百年前的敦煌遗书》全集,宋拓翻墨本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小霞运动新发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一眼回眸 一千五百年前的敦煌遗书 穿越时光 来看你 一千五百年前的敦煌遗书大楼炭经卷第七 北魏延 ...

  • 三百年前一场发生在苏格兰的运动,如何改变了世界的走向?

    伏尔泰曾经这样概括苏格兰的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 它不仅是苏格兰的,也是世界的. 这位法国哲学家自信地写道:"我们所有关于文明的想法,都在苏格兰." 在18世纪,苏格兰的思想家.艺术 ...

  • 哪位妖怪竟让沙僧怕得喊散伙,你看五百年前发生了啥?

    (蜗牛看西游第5299期) 文/蜗牛 沙僧是取经队伍中最老实的人,日常不和师父顶嘴,平时规规矩矩不惹事,只等着观音实现对他官复原职的承诺,但是,取经路上,沙僧竟然也跟着二师兄喊散伙. 大多数人都以为, ...

  • 广西电视台记者拍摄宰相蒋冕五百年前种下的罗汉松

    蒋冕有诗:"归去来兮归去来,故乡也有好池台.许多花鸟供心赏,无数松筠是手栽" 国军德械师奔赴淞沪战场,黄埔军魂民族脊梁 日本战史称赞国军都是勇士

  • 一眼回眸:一千五百年前的敦煌遗书

    一眼回眸 一千五百年前的敦煌遗书 穿越时光 来看你 一千五百年前的敦煌遗书大楼炭经卷第七 北魏延昌二年(513),敦煌镇经生张显昌所抄写卷轴<大楼炭经卷第七>,水墨纸本,规格:26 x 3 ...

  • 一千五百年前的好学生北魏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我们已经存在了六十多亿年的地球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过是眨眼之间,其中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社会的对峙交融纷争战乱,贯穿了历史的大部分进程,如汉朝与匈奴,宋朝与蒙元,明代与满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