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第四回

曹操行刺董卓

文/陆生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开始讲《三国演义》第四回。

这一回是比较好看的一回,特别是后半回“谋董贼孟德献刀”。当然,这半回的精彩,因前半回“废汉帝”而出,它们有因果关系——因为董卓废帝,只手遮天,所以忠臣开始谋贼。写作的逻辑,因果关系很重要。

想想,汉献帝“时年九岁”,“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的时候,他能问且敢问董卓“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确实挺不容易的。

汉少帝一家就可怜了。董卓“命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唉!

反董卓的人,是有的,还不少。书中写了几个不同流派的代表。

尚书丁管当堂发作,被“牵出斩之”。

蔡邕惧怕“灭汝族”,而被“征之”。

越骑校尉伍孚行刺董卓不成,被“牵出剖剐之”。

渤海太守袁绍写密信给司徒王允,表达了报国效忠,趁机会图之。

王允动了心思,假借自己生日,请了几个同僚来家,引出一出好戏:曹操计杀董卓。这计也不是什么好计,行刺,伍孚失败了,曹操的机会大一点,“近日操屈身以事卓……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但他能成功吗?

1-事与愿违:与暗示相反

曹操带着王允的七星宝刀而来。这宝刀,是见董卓的“礼物”,也是写作的道具。它可两用,或献,或刺,回目中讲明了是“献刀”,但我们在读的时候,会一厢情愿地认为那是借献刀之名去行刺,如图穷匕首见,鱼肠有剑。读完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也就是说,我们在读的时候,有一种希望曹操行刺成功的愿望。作者在写的时候也是这么积极暗示我们的。比如:

董卓坐在床上,吕布去牵马了,旁边没人了。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董卓躺下了,还“转面向内”,多好的机会啊。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

这行刺要成功了吧?

不!当他正要刺时,“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

没办法,曹操便持刀跪下,把刀献了。这把刀,明明是用来刺的,却变成了献。刺与献,在这里是一对“反义词”——这是《三国演义》中用得最顺手的一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接下来,曹操骑马跑了,被通缉,被陈宫抓了,明明是“明日解去京师请赏”,偏又走了反方向,“亲释其缚,扶之上坐”,“愿弃一官,从公而逃”。

曹操与陈宫去了吕伯奢家,明明是去找吕伯奢帮忙的,偏又走了反方向,杀了吕伯奢一家。吕伯奢说是去打酒,但“匆匆上驴而去”似乎去报官;“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缚而杀之,何如?”,这些都给足了我们暗示,让我们合理想象,自圆其说,相信曹操有危险了!结果,杀人之后,“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反转了,这“南辕北辙”简直是坐过山车啊。

陈宫因曹操杀了吕伯奢,觉得曹操不义,“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趁着曹操睡觉时,拔剑来杀曹操。杀不杀?情节偏又走了反方向,“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插剑上马,不等天明,自投东郡去了”。

在曹操逃跑路上,这“事与愿违”这一招,就用了三遍,后文中有更多。它难在细节上,暗示要自然,反转要合情合理。

2-强化人物性格

在第一回中,作者借许劭的口,已经给曹操下了“定义”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在这第四回,曹操杀了吕伯奢之后,自己说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强化了“白脸”的曹操。尽管《三国演义》写人物有点玩极致,诸葛亮太聪明,曹操太奸诈,刘备太“玄德”,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一面,比如在第六回,曹洪讲“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曹洪愿用性命救曹操,不也能看出一点曹操的好吗?

3-藏与露:就不告诉你是谁

曹操被陈宫抓了这一段,写得“藏”,知道藏不住了才露出来。

来看看原文:

且说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县令1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至夜分,县令2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县令3屏退左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县令4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县令5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曹操亦拜,问县令6姓名。县令7曰:“吾姓陈,名宫,字公台。老母妻子,皆在东郡。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操甚喜。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口,乘马投故乡来。

这段话,一共写了7个“县令”啊!读者一定很好奇,这县令是谁啊?想知道,就不告诉你。钓读者的胃口,引读者看下去。哦,原来是陈宫。这是陈宫在《三国演义》里的出场。

写作文,将“藏”与“露”配合起来,很有效果。二年级有篇课文《我是什么》,把“我”藏到最后都没讲“我”是什么。再比如“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的这首诗不也藏得很好吗?不过,这样的藏,与陈宫的出场不同;这样的藏,已经是一个谜语了,谜面给出了足够的条件,而把陈宫藏起来,没有任何有效的已知条件,所以也就没法推断。但“藏”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就像马路上看到一个很好看的背影,只是一个陌生人,不认识他,但很好奇啊,正面长什么样啊?超过他,回头一看,唉呀妈呀!

第四回,就谈到这吧。

留个讨论题:(曹操)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对曹操杀吕伯奢,你怎么看?

我觉得,对吕伯奢来讲,他没有见到一家八口被杀的痛苦,也好。

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系列

1.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第一回

2.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第二回

3.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第三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