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房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今年春天,你吃香椿炒蛋了吗
《蔬菜有故事》之 香椿
香椿树,家乡话叫“黄椿树”或“王椿树”,方言发音“黄”“王”不分,我实在辨不清。如果让人挑选,估计有人会挑“黄”,有人会挑“王”,而且各自都能讲出一番道理来。若问我,我挑“王”,理由是庄子《逍遥游》载:“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俗话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而这棵椿树,人间8000年才抵得上它的一个季节,人间32000年才是它的一年,那它多长寿呀!绝对是长寿之王啊,所以叫“王椿树”合适。另外,有两个民间传说也支持“王椿树”。
传说有一年春天,王莽派兵杀气腾腾地追查刘秀。几天几夜追查,就是不见刘秀踪影。原来刘秀爬上一家低矮的破屋顶上睡觉,醒来就靠吃些香椿叶子养命。他躲了三天三夜,仍然精神抖擞,而追兵一无所获。
后来,刘秀做了东汉的皇帝,一次他对太监说:“那年朕在抱犊山下避难,有一种叶子尖尖、叶筋密密的树叶,食吃起来香甜,救过朕的命。今日想起来,不能忘了它的如天恩德,朕要报答它,将它封为王侯。”
春天,太监伴刘秀走出皇宫到郊外散步。刘秀忽然看见—椿树,叶子尖尖,叶筋密密,他不禁热泪横流,这不正是救我一命的恩树吗?他作了揖,行了礼,开了金口:“朕念你恩德如天,封你为树王,乃为百树之王也!”
可是,刘秀在抱犊寨山下吃的是香椿树叶子,却误封臭椿树为王,原来它们叶子的形貌相似,刘秀认错了!香椿树受了委屈,而臭椿树把功劳归给自己,名声大振。每到春夏清晨,香椿树总爱滴露珠,人们说,这是香椿树对刘秀的误封表示伤心呢。
另一个传说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公元645年刚开春,唐太宗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率军前往辽东城。路途遥远,多日颠簸,他非常疲倦。贴身女官高惠通担心他的身体,便找了一户农家,说明来意,请主人给唐太宗做点好吃的。主人很高兴,但又很为难,按当地风俗,招待贵客至少要有四道菜,可家里只有一只母鸡两个蛋,怎么办呢?他坐在院子里发愁,抬头看见院子里的一棵老树,树枝上长满了嫩芽,他灵机一动,四道菜有了——老母鸡清炖一道,嫩芽炒蛋一道,蒸鸡蛋一道,嫩芽裹面糊油炸一道。
饭菜做好了,主人高高兴兴端上桌,女官高惠通一看,就生气了:“你竟敢给当今皇上吃树叶?”主人吓得跪在地上,害怕极了,他一五一十地说了家里的情况。高惠通向唐太宗作了禀报。唐太宗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还很好奇,他饱饱地吃了一顿,真好吃!他问主人:“这是什么菜?”
主人指了指院子里的老树:“就是那树上的嫩芽。”
唐太宗又问:“这是什么树?”
主人为难了:“我也不知道,好像没有名字。”
“我给它取个名字吧。”唐太宗想了想说,“现在正是开春,而且树芽做出的菜又很香,就叫它‘香椿’吧。”
唐太宗东征回朝后,第二年春天突然想起了香椿芽,立即吩咐人去采摘、烹饪,与大臣们一同分享。大臣们品尝后,个个赞不绝口:香椿芽肥嫩、香味浓、油汁厚、叶紫红无木质、清脆可口!唐太宗龙颜大悦,对香椿树大加赞赏,并将它封为“百树之王”。
俗话说,房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我老家房子四周有十几棵香椿树,小如碗口粗,大如水桶粗,三四层楼房高。采摘香椿头,是个技术活。搬爬梯子当然可以,就是不够灵活,所以一般都找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头绑一把柴刀或镰刀,双手举起竹竿,刀锋勾住枝条,用力一拉,树枝跌落在地,捡起来,嫩芽一掰,一碗菜就有了。这绑好的竹竿与刀,平躺在房子墙根,用时俯身一提,直到芽头老去,枝繁叶茂了,才会把它们解开。在春天,竹竿与刀有一场约会,挺好。
我喜欢吃香椿,每到春天,母亲总会早早烧一碗,通常是香椿炒蛋,偶尔也有香椿炒鲜竹笋或者香椿拌豆腐。香椿那股异香,不仅留在唇齿之间,更在记忆之中。现在,城里的菜场到了春季就有卖香椿,但味道比不上家乡地道。母亲总说,喜欢吃的,说它香;不喜欢吃的,便说它臭。这么说是对的,各有所爱嘛!但是,椿树真是分香椿和臭椿的,乍一看,容易把它们搞混认错,前面刘秀误封就是这个原因。在古代,称香椿为椿,称臭椿为樗。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以前并不知道。徐文兵在《春季话养生》一文中如是说:
“香椿树高大、挺直,质地坚实、细腻。古代多用香椿木来制作车辕、乐器和家具什么的,堪称上等木料。而臭椿可就不行了,它生来矮小不说,还七扭八歪,质地疏松粗糙不成材。
“香椿叶根部是浅绿色,叶梢部是黄褐色;而臭椿叶根部是深绿色,叶梢部是灰绿色。另外,香椿叶的边缘有稀疏锯齿,而臭椿叶则没有。此外,更大的一个特点是香椿每一枝叶片数目总是双数;而臭椿每一枝叶片数目则是单数,它总是在几对之外,上端再多长出一片来。
“当然,区别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拿一片叶子用手一搓,用鼻子闻闻是什么味儿:香味儿,就是香椿;如果浊臭刺鼻,就像药肥皂味儿,那可就是臭椿了,绝对不能吃。”
所以,若是自己去采摘香椿,千万别认错哦!
真正爱食鲜的,不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更能从食物中感悟点什么。瞧,李渔就是这么干的。
葱、蒜、韭三物,菜味之至重者也。菜能芬人齿颊①者,香椿头是也;菜能秽人齿颊及肠胃者,葱、蒜、韭是也。椿头明知其香,而食者颇少;葱、蒜、韭尽识其臭,而嗜之者众,其故何欤?以椿头之味虽香而淡,不若葱、蒜、韭之气甚而浓。浓则为时所争尚②,甘受其秽而不辞;淡则为世所共遗③,自荐其香而弗受。吾于饮食一道,悟善身处世之难。一生绝三物不食,亦未尝多食香椿,殆④所谓“夷惠之间⑤”者乎?(选自李渔《闲情偶记》)
【注解】
①齿颊:嘴巴,牙齿。
②尚:喜欢,爱好。
③遗:遗忘,忽视。
④殆:大概。
⑤夷惠: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都是古时有操守的人。
【译文】
葱、蒜、韭菜这三样东西,是蔬菜里面气味最重的。能使人唇齿芳香的是香椿芽;能使人唇齿和肠胃都带着难闻气味的是葱、蒜、韭菜。明知香椿芽香,吃这菜的人却少;明知道葱、蒜、韭菜臭,喜欢吃的人却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香椿芽的味道虽然香却比较淡,不像葱、蒜、韭菜的味道那么浓。味道浓就被人们喜爱,甘愿忍受难闻的气味;味道淡就被人们忽视,就算香气能引起注意,也不被接受。我从饮食中悟出了为人处世的难处。一个人一生中葱、蒜、韭菜绝对不吃,也没有经常吃香椿,大概算是个有操守的人了吧!
在乡村,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到除夕晚上,小孩子要去抱一抱椿树,唱一唱歌谣“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屋梁,我长长了穿衣裳”。
用香椿木作屋梁,有特别的讲法,叫“百子同春”。柏木、梓木、桐木、香椿木,取其谐音,合为“百子同春”,大吉大利。我家造新房上梁时,为找齐这四种木头,真花了不少工夫,一般都是要提前预备着的。
吃香椿,也是提前预备着的。在城里工作,时机一到,母亲就会来电:“王春头要不要?”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