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附子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伤寒论:61)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功效配伍】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本方即四逆汤去炙甘草组成。方中生附子、干姜皆大辛大热,辛温纯阳之剂,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以复脾肾之阳。附子生用破阴回阳之力更强,加之煎煮顿服,则药力集中,回阳效果更为迅速。去甘草者,是去缓就急,以挽残阳,以防暴脱。此即所谓“有形之血不可速生,无形之气急当先固”0上二味药,水煮,去滓,顿服。
【方证论治辨析】干姜附子汤治肾阳虚烦躁证。症见下之后,复发汗,白昼烦躁不得眠,夜晚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太阳病先行下之,则伤里阳;继而发汗则阳气随汗而外泄。如此汗下失序,反而重伤少阴之阳气,使阳衰而阴盛,结果虚阳躁动,阴气阻遏,阴阳相争,故烦躁不安。白昼烦躁不得眠,夜晚安静者,因白昼属阳,阳气旺盛,虚衰之阳得到阳气资助,奋起与阴邪抗争,故烦躁不得眠加重;夜暮属阴,阴气旺盛,虚阳无助,无力与阴邪抗争,故夜晚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即排除了三阳证。若不呕,则病不在少阳;不渴,则非阳明;无表证,则邪已不在太阳。病由太阳病误用汗下之法,邪已人少阴之里。脉沉微是少阴阳虚阴盛之主脉,也是肾阳衰之征。身无大热,当指身有微热,为阳虚阴盛,虚阳外越。为防止阳气暴脱,故治用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
【用方思路】干姜附子汤是两味阳刚之品合用,故温阳作用强于四逆汤。临床用于治疗各种心功能不全、休克、肾炎、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
【医案举例】(1)许叔微医案:一妇人得伤寒数日,咽干,烦渴,脉弦细。医者汗之,其始衄血,继而脐中出血,医者惊骇而遁。余曰:少阴强汗之所致也。盖少阴不当发汗,仲景云:“少阴强发汗,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是为下厥上竭,此为难治。”仲景云无治法,无药方。余投以姜附汤,数服血止,后得微汗愈。
论曰:本少阴证,而误汗之,故血妄行自脐中出。若服以止血药,可见其标,而不见其本。余以治少阴之本而用姜附汤,故血止而病除。[许叔微.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伤寒九十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54.]
(2)李东垣医案:李东垣治一人,目赤,烦渴引饮,脉七八至,按之则散,此无根之脉,用姜附加人参服之,愈。[江瓘.名医类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