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的意义
上周末带女儿去学舞蹈,孩子们在教室里跳舞,家长们则坐在门口,众多家长百无聊赖,要么聚在一起聊天,要么玩手机,而在座位的一角,却有一位奶奶在安静的看书,外面喧哗,我不知她能否静心读下去,但人到晚年,依然能保持读书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美的。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也很受触动,一位老先生临终前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其中下联是“人间疾苦天府可消”,老爷子突然拿不准究竟是“消”还是“销”,于是又像小学生一样认真的查了字典,最终确定是“销”,然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没过几小时他就安详地离世了。我想,生命大限将至,究竟还有必要分“消”和“销”的不同吗?但这位老爷子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依然对未知的领域充满了兴趣,这才是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啊。
那么,人生苦短,人为什么还要终身学习呢?
今年的3.15晚会报道了一批老人被骗买保健品的案例,除此之外,新闻媒体还有不少关于老人被骗的报道。为什么老人儿童最容易被骗?一个是知识陈旧,另一个是知识缺乏。因此说得功利一点,如果我们停止了学习,将来还有可能面临养老金打水漂的风险,多年前静止的知识如今已经应对不了披着科技外衣的各种陷阱,这个社会知识技术更新的太快,所以传统的只靠经验立足的方式已经适应不了这个社会。除此之外,这个时代也是属于互联网的时代,不善于学习也将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不会网约车,不会网上预约医生,不会叫外卖等等,甚至将来连最基本的生活也可能难以保障。
除此之外,不愿学习的人,也难以享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中国大部分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是很低的,由于时代原因,很多老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吃饱穿暖之外,很难体验到高级点的精神享受。曾看过一篇关于敬老院老人的调查报告,许多孤寡老人准点吃完饭后,无以娱乐,剩余的时间大多发呆,按时吃饭占据了他们生命中大部分的内容,属于个人的空间就像一块钟表,只能在空虚和无聊中摇摆。而在我所居住的小区,也可以经常看到一位这样的老人,按时吃饭之后,一个人就在小区漫无目的的闲逛,他步履缓慢,走走停停,天天如此,看到这种晚年生活,我背脊生汗,惊慌不已。人的唯一目的就是活着,稍微一点精神享受就是看电视,除此之外没有一点精神的娱乐,而且对任何新鲜事物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即使活到100岁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只是一天天的重复,没有发现,没有创造,实在是单调乏味的很。而生命的乐趣应在于每天都能学习到一点好玩的东西,发现一些美的东西,了解到一些新鲜的事物,就像孩子一样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易经》的核心观点是变,一旦静止也即意味着消亡,所以人也应该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让自己的头脑和心灵能感受到这个社会脉搏的跳动。
年轻和年老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人是否还有一颗好奇心,孩子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整天追着爸爸妈妈问“为什么”。而有些老人则对新鲜的事物则本能地排斥,更不愿意学习一些新东西,所以在一些老人的口中最常听到的就是“我老了,学那些东西有什么用”。所以一句“我老了”拒绝了一切发现,一句“我老了”也拒绝了一切有趣。
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被边缘化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心理学家说,人类保持活力是因为好奇,大家都想知道以后会怎么样,自杀或是等死就是觉得自己已没有什么想知道的了。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还是想多看一点,多知道一点,把世事的灰色区域里的面积多挤掉一点,使之变得黑白分明,是非分明。
那位临终前还要查字典的老先生,在面对死亡时是平和安详的。我想如果死亡是一面镜子的话,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平和淡定的容颜。人无须化妆,而读书学习就是最好的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