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五):当 教 育 只 剩 下 考试

最近突然发现周围有很多人,有很多文章,在议论“教育简单得只剩下做题了,”“教育只剩下考试了”这些话题。其实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教育举不胜举:

某小学校长办公室。时间是在期中考试之后,学校组织了全镇教学工作检查,今天开总结会。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说:“从全镇检查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大多数教师都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课余能给学生加班加点。一部分老师作业量不够。可喜的是有少部分老师完成的很好,象某某语文教师,这半个学期,大作文写了24篇;小作文两天一篇;日记一天一篇;练习80次;买了两套课外作业——《校园作业本》和《百分》;除了县教育局统一发的试卷,还买了两套试卷——《黄冈密卷》和《考霸》,已经考试48次。值得全镇教师学习。”

某小学办公室。一周一次的例会。某教导主任说:“现在已经是第十五周,各位教师的新课基本结束,在接下来的复习中,把其他的常识都停了(其实根本就没上,哪有时间上啊!),用来加强语文数学的复习时间。我们要制订好复习计划,不能脚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要单元把关,个个过关。要买几套复习资料,多多进行强化训练。前期大家做了很多工作,不要在期末考试中砸了。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今年的绩效工资就依据这个来发。”

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家。国庆七天乐。该学生七天的家庭作业。其中语文方面:把所学课文1到11课,每篇课文抄10遍;把11课的生字每个写一排,每个字的拼音写一排;把三个单元的语文园地抄一遍;把11课的词语每个抄一排;作文三篇;日记每天一篇;买的资料《校园作业本》11课做完;试卷3张;看课外书每天10篇。

我们的基础教育为何会是这样的呢?教育只剩下“做题”、“考试”?提出这个疑问后,我就感觉到了教育的责任与沉重。

当教育只剩下考试,是因为目前评价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教学成绩,成绩不好就不是好教师,这可是硬道理。有些地方规定,考试不在全镇前六名的老师,学校评优评先,一票否决,职称评定大打折扣,加分也很少,而且期末评估的时候还要罚钱,不少老师都因此而无奈。在这种高压的制度下,每个老师都拼命干,生怕自己丢了面子,丢了职称评定,因为老师毕竟就这些收入,晋级出问题,工资长不上去,吃喝总要维持啊,

当教育只剩下考试的时候,教师们为了“自己的成绩”,在课堂上拼命讲题。因为考试卷子也是以“题”的形式出现的。而做题,并加班加点反复训练,是教师们一致认可的能迅速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它见效快、风险小。为了抢夺学生的课下时间,布置大量的作业,你布置的占半个小时,他布置的占半个小时,几科加起来就会不下两个小时。

当教育只剩下考试的时候,学生以分数排先后,教师以分数定优劣。教师就是熟练的知识搬运工,不断地将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教师是优是劣,就看你班上能考几个重点;学生只要成绩好,就“一俊遮百丑”。在班上,座位按考试名次排,家长会按考试分数分批开……还有谁会在意学生的生活是否快乐,学习是否愉快,人格是否健全。

当教育只剩下考试的时候,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就倒霉了。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学生,除了棍棒饲候,就是爷爷奶奶遭秧——老师和责备,甚至是侮骂。对于那些从外地转回来的留守学生,老师更是拒之门外。因为他们会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平均成绩。做教师的谁都明白,有些时候,班与班之间的差距是微乎其微的,班级的一两个学生的分数低到一定程度,真的会影响到班级的总平均分和及格率,进而会影响到班级的名次,而这又与老师的职称与工资相关,我的考核怎么办?我怎么晋级?我的工资怎么提高?想不在乎都难。

当教育只剩下考试的时候,教师的思想守旧、僵化,他们固守传统,实施应试教育,满脑子分数、成绩、名次,满堂灌、一言堂盛行于课堂。学生要累死累活地听他絮絮叨叨,而根本不知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书是该如何读的。陈旧观念下的教师选择做题作为提高教学成绩的唯一方法,其实是一种惰性。改变旧观念,要读书、学习,要自己“破茧化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成绩的方法需要学习,更需要反思、研究。这些都是对耐心和恒心的严峻考验,哪里有轻车熟路地找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做、练练简单而又轻松呢?无非就是多积攒两年的试卷、多买两本习题集、多上网下载些试题而已。笔者曾经听说一位教师如此教学生写作文:要求多写。这个无可厚非,练笔嘛。但关键就看怎么写了。原来,他让学生左手拿作文书,右手执笔,只要对书中的一些句子稍加改动就成了,美其名曰:学生不会表达,从作文书上学优美语句,抄多了自然就会写作文了。如此教学,教师的工作量当然降低了,岂不轻松?懒惰之下,必定选择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自然让人想到“做题”了,考试了。
当教育只剩下考试的时候,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要求孩子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书不能读,哪怕是文学经典名著;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事情不能做,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像孩子一天到晚都趴在书上学习就是好孩子,关于身体、个性、创新、品质等不再重视,只要成绩好,一好遮百丑。即使孩子有点时间,还得不惜重金和精力为孩子找各种培训班,学生在学校享受的是“平等式”教育,在家却是一套“因材施教”的成长体系,教育被认为的颠倒了。

当教育只剩下考试的时候,教育的统一就是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这不是爱,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整个社会的黑色幽默。
其实,大家都开始渐渐明白,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师生的生命成长,虽然存在外在压力的无奈,大家都信奉只有高效课堂的变革,才能让孩子走“当前成绩好、未来发展优”的“轻负高效”之路。教育不仅仅是应付考试,它还包括学生的生命成长与终身发展。但是这些教育信仰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却异常艰难。

首先应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政府评价应该是考察政府责任是否到位,投入绩效如何,考评学校,回应社会。学校的评价应该是自我评定,加强学校管理,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发展。对社会而言,评价则体现公共财政投资情况,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等。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做好引领,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方案。家长应该顺应孩子天性,摒弃包办思想,还孩子自我选择权利,视成“人”教育为重点。
在营造这种大环境的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就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要自觉地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要倾心自己的学习与研究,要关注学生的人格与成长。那时,课堂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情感交流、学生个性徜徉、师生生疑质疑的地方,绝对不再会只剩下做题、考试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