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名校模拟精选专练

一、(2021年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B.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C.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D.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太子舍人,初执掌东宫宿卫,自汉开始,也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以陪伴太子。

C. 秩,既可指官吏的俸禄,又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指郑庄的官阶被降为詹事。

D. 二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后因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庄喜好交游。他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常常在长安城郊准备马匹,问候老友,宴请答谢宾客,唯恐不周。

B. 郑庄为官廉洁。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产业,只依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宾客,去世后家中没剩什么财产。

C. 郑庄推崇贤才。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因为人谦逊、推举贤士而被山东士人交口称赞。

D. 郑庄仕途坎坷。他曾官至九卿,因武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后官居大农僦人,多逋负,被贬为庶人。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2)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5. 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二、(湖北省武汉市2021届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习一弊疏

(清)孙嘉淦

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劳,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本。肆者小人之谋,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 举不外于此矣。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B. 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C 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D. 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疏,有分条陈述之意,文中指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古代的奏章还可以称为奏折、折子、奏帖或折奏等。

B. 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与“宇内”“六合”意思接近。

C. 叩首,也叫“叩头”。古代的叩拜之礼很有讲究。空首多为国君回礼臣下之拜,顿首常用于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D. 叔季,在文中的意思是弟辈。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第四。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习一弊疏》鞭辟入里,层层深入。先剖析“三习”——喜谀恶直、喜柔恶刚、喜从恶违的形成及其后果,后指出解决办法。

B. 孙嘉淦敢言直谏。敢于指出目前朝廷治理存在的陋习和弊病,直言皇帝积习成弊“喜小人而厌君子”的现实问题,言辞犀利。

C. 《三习一弊疏》从理性、人性的角度,几乎可以说把小人、君子和当权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值得借鉴。

D. 孙嘉淦善于思考。洞悉“三习”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从君王个人修养的角度讨论用人之道,曾国藩盛赞其有“绝大智慧”。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

(2)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

5. 推究“三习”的内涵,你认为“三习”中最核心的是什么?并简要说明理由。要想革除此“习”,文中给出了怎样的建议。

三、(黄冈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B.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C.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D.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授予官职。此外,表升官或加封之意的词语还有晋、进、擢、陟、拔、升。

B. “左右”,文中意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的“左右”意思相同。

C. “中郎将”,官名。《苏武传》“武以中郎将使”的“中郎将”职责是专门出使他国。

D. “耆老”,六十曰者,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现用来特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蒙出身低微。小时候,他为了出人头地,偷偷跑到姐夫邓当的手底下去打仗,即使被姐夫邓当呵斥也不改变。

B. 吕蒙轻率莽撞。年少时,邓当手下小吏轻视侮辱他,吕蒙非常愤怒,拔刀杀了小吏,然后逃跑到同乡郑长家里。

C. 吕蒙作战勇猛。带头冲锋陷阵,杀死陈就,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跑,被士兵捉住,吕蒙因此得到孙权赏识。

D. 吕蒙严明宽厚。攻占南郡后下令军中不得干扰、冒犯百姓。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生病的给医药,挨饿受冻的送衣粮。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2)“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5. 成当、宋定、徐顾三将死后,吕蒙为什么不愿收纳他们的部众?请简要概括。

四、(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三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后还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雒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薨,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宜有以损夺其权。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霍氏杀许后之谋始得上闻。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新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令务在奉行故事而已。数条汉兴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贾谊、晁错,董仲舒等所言,奏请施行之,上施行其策。相敕掾史案事郡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郡不上,相辄奏言之,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

(节选自《汉书·魏相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B. 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承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C. 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承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D. 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承不以时谒/客怒缚/示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即《易经》或《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B.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为“有司”。

C. 薨,我国古代常称诸侯或大夫的死叫“薨”。

D. 封事,是密封的奏章的意思,古代有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相才识卓异,却遭无妄之灾。魏相任茂陵县令时,茂陵治理得非常好;任河南太守时,因得罪了前丞相之子,且有人状告其滥杀无辜,魏相被关进监狱。

B. 魏相力除祸患,心系朝廷安危。魏相受到重用担任要职后,通过许伯向皇帝上书,提出了应想办法削弱霍家权势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汉宣帝的采纳。

C. 魏相殚精竭虑,辅佐皇帝治国。魏相通晓《易经》,喜欢研究汉朝旧事和大臣奏章,多次陈述当朝建国以来处事的妥善方法以及贤臣言论,奏请皇帝施行。

D. 魏相广布耳目,了解各地情况。魏相命令下属查访各地的事务,还让他们利用休假的机会了解各处的奇闻异事,返回后进行汇报,使地方官无法蒙蔽皇上。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2)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

5. 武库令辞官而去,为什么令魏相十分紧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五、(2021年湖南永州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擢甲科,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贬言事,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久之,复校勒,进集贤校理,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B.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C.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既指比较核对不同版本的书籍及相关资料,也指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此处属前者。

B. 四夷,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

C. 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故常用布衣借指平民。

D. 致仕,指交还官职,即辞官退休,如“退而致仕”。亦作“致事”,如“大夫七十而致事”。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为人正直,遭人忌恨。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 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在保州有战事,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河北转运使之职出征之际,皇帝告诉欧阳修可以越职进言。

C. 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多次力挺正直人士,如范仲淹、杜衍等人;也尽力推荐有才华的人,如曾巩、王安石等人。

D. 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5. 在《朋党论》中,欧阳修认为君子与小人的朋党有什么区别?

六、(长郡中学2021届模拟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权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感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水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B.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C.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D.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艺:同《张衡传》中“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 太公:姜太公,又名品尚,称太公望,辅佐武王伐纣,为西周开国元勋,封于齐。

C. 盗跖: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古籍中作为大盗的代称,般和作为贤人的颜渊并称。

D.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B. 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

C. 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D. 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2)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5. 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

答案与解析

【一】

1. B【“与官属”是介词结构作“言”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善言”意为“有益之言”,偏正结构的词语,“善”作“言”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2. A【“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错误,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3. D【“郑庄……官居大农僦人,多逋负”错误,原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意思是“郑庄保举的人和宾客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下很多债务”,可见选项张冠李戴。】

4. (1)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他所交往的知己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有名望的人。(2)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清正廉洁,平日居家品行高尚纯洁。这两人中途被免职,家境贫穷,宾客日渐稀少。【得分点:(1)“薄”,低;“游”,交往;“大父”,祖父;“行”,辈;“天下有名之士也”,判断句。(2)“始”,当初;“列”位列;“内”,平日居家;“中废”,中途被免职;“益”渐渐;“落”,稀少。】

5. ①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②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的人和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大将。项羽去世以后,郑君不久便归附了汉朝。高祖下令让项羽的部下直呼项羽的名字,只有郑君不服从命令。高祖下令把郡些直呼项羽名字的人都提拔为大夫,并驱逐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当政时期。郑庄喜好仗义行侠。救张羽于危难之间,他的声名在粱、楚一带广为流传。孝景帝时期,他担任太子舍人。每五天休假的时候他常在长安各郊区准备马匹,骑马看望访问各位老朋友,宴请答谢宾朋,夜以继日,直至次日凌晨还常担心会有所疏漏。郑庄推索道家学说,敬慕年长且有贤德的人,唯恐无缘得见。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他所交往的知己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有名望的人。汉武帝即位,郑庄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至九卿中的右内史之职。因为在评论武安侯田蚧与魏其侯窦婴的纠纷时出言不当,他被贬为了詹事,之后又升迁为大农令。郑庄担任太史时,告诫门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能让客人在门外等着。”他对客人一律行宾主的礼节,凭自己高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为人清廉,不喜欢置办产业,只是依靠俸禄与得到的赏赐来供给门客。然而他馈赠给别人的礼物,只不过是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只要皇上有空闲他就进言,说的都是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称赞起他们来津津有味,常常夸赞他们比自己有才能。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字,与下属官员谈话,总是担心会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说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延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与一些年长的人因此一致夸赞他: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堤的情况,他请求给他五天时间整理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就算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和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晚年的时候,汉朝攻打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民族,全国消耗了大量钱财,国家财政日益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和宾客担任大农令手下雇的承办运输的人,欠下很多债务。司马安担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他在丞相府做了长史。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于是任命他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郑庄死于任上。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清正廉洁,平日居家品行高尚纯洁。这两人中途被免职,家境贫穷,宾客日渐稀少。直到做了郡守,死后家中没有留下任何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千石职位的有六七人。

【二】

1. A【“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的意思是:治世或是乱世的关键,就蕴涵在君子和小人的或进或退。“治乱之机”作主语,“转”作谓语,“君子小人之进退”作宾语,其中“君子小人之进退”译为“君子和小人的或进或退”,中间不用停顿,可以在主语“治乱之机”后停顿,这样就排除C、D项。“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与“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句式对称,句中的“则”作“那么,就”讲时,作连词,一般在句首,所以应在两个“则”之前停顿;“能知非”与“不见过”对称,故应在这两句的前后都停顿,这样就排除B项。】

2. D【文中“叔季”意思是“没落,末世”。“季”指排行最后的,不一定就是第四。】

3. B【“敢于指出目前朝廷治理存在的陋习和弊病,直言皇帝积习成弊'喜小人而厌君子’的现实问题”不对,依据原文“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作者只是提出国君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并预先提出自己解决方案。】

4. (1)这样以后心里想要的,就以为确实没有逾越常规,号令发出后,总是期望一定要执行。(2)况且自以为明智的君主,都认为自己的大臣很贤良,哪一个不认为自己用的人一定是君子而必定不是小人?【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信”,确实;“逾”,超过、越过;“概”,总是、一概。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自智”,自以为明智;“贤”,认为……贤良;“决”,必定、一定。】

5. 心习,任用人才、治理天下的关键不在外力而在于君主的心思。时刻保持警惕,常存不敢自以为是的心态。

【参考译文】

事物旺盛到了极点的时候,一定是反面开始出现的时机。这种迹象藏伏得十分幽微难辨,人们通常不能发觉,到了它很明显的时候,已经积习深重而难以改变。这里面就有三种习气,不能不小心警惕。

君主的仁德清正,臣子就会衷心佩服而颂扬;仁厚的施政措施推行了,老百姓亲身受益就会心怀感恩。说一句话就朝廷内外都颂扬圣明,颁布一条政令就举国上下都赞美歌颂,臣子和老百姓主观上并不是故意奉承阿谀,但君主的耳朵已经听惯这些好话了。耳朵被这些赞美长期调教,于是凡不是赞美就不顺耳。所以刚开始是对提反对意见的人不满,接着就讨厌那些朴素内敛不善辞令的人,久而久之,连赞扬得不够精妙得体的也觉得不爽了。这就是耳朵习惯了听好话,喜欢阿谀奉承而讨厌直言不讳。

主上越聪明,下人越愚笨;主人越能干,下人越畏缩。小跑前进、低声下气的,使个眼色就来了;脱了官帽、叩头跪拜的,开口一叫就来了。对臣子来说这是严格遵守礼法,但是主上的眼睛已经看惯这样了。眼睛被这些献媚的情景长期调教,于是凡不献媚的人就反感。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排斥那些不礼貌的,接着就疏远那些遵纪敬畏的,久而久之,连侍侯得不够灵活轻巧的也觉得很不恭敬了。这就是眼睛已经习惯了讨好行为,喜欢柔和顺从而讨厌刚正耿直。

诚恳敬业地学习治理天下,世面见多了也就觉得这些事没什么了不起,于是认为自己很高明别人很差劲。小心翼翼地办理天下的事务,经历时间长了也就觉得没有什么难处,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凡、天下事都很容易。问别人听不到自己的缺点,自己看也找不到什么过失。这样以后心 里想要的,就以为确实没有逾越常规,号令发出后,总是期望一定要执行。这就是心已经习惯 了良好的自我感觉,因此喜欢顺从而讨厌违抗。

这三个习惯养成以后,就会形成一个弊端。一个什么弊端呢?就是喜欢小人而讨厌君子。

要拔擢君子、摒弃小人,这个道理难道只有古时夏商周朝时才知道吗?即使是末世的君主,谁不知道要任用君子呢?况且自以为明智的君主,都认为自己的大臣很贤良,哪一个不认为自己用的人一定是君子而必定不是小人?而最终还是形成小人拔擢、君子疏离的现象,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君主用人只看才能不看品行。

品德是君子独有的特性;才能则是君子和小人都有的,而且在小人那里往往显得更强一些。口才方面,君子往往内敛含蓄、辞令无华,而小人则伶牙俐齿、奉承讨巧,这就与耳朵的习惯投了缘。办事方面,君子往往显得笨拙呆板、慢条斯理,而小人则手脚麻利、灵活迅速,这就与眼睛的习惯投了缘。即便是检查工作考核评比,君子也是专心致志办事情而以称功劳为耻,小人则琢磨主上的喜好,把心思放在如何展示勤勉能干,这和心理感受的习惯投了缘。小人凭借自己的才能,琢磨着怎样投合君主,君主沉湎于自己的耳目习惯,不能发觉他们的意图,那么到了小人聚拢君子散离的境况,它的后患难道可以简单说得清楚吗?

现在想提早免除这三种习气,永远杜绝这一个弊端,不在于外力,只在于内心。治世或是乱世的关键,就蕴涵在君子和小人的或进或退,而进退的关键,就在于君主的起心动念里。能辨明不对的事情,那么心不需要刻意追求“恭肃”而能做到敬事一切;不能发现错误,那么心还没意识到“放纵”已经在恣意忘为了。恭敬严肃,这是君子的方略,是安定的根本;放纵身心,这是小人的策划,是混乱的起点。既然这样,归根到底,简单地说,只是希望皇上经常守护着这颗不敢自以为正确的心,那么上天的仁德、王天下的大道畅行,都不会偏离了。

【三】

1. B【“不可”:不能,是一个表示否定的副词,和后文联系紧密,不能单独成句,故排除A、C;“以乡里故”做状语修饰“而废法”,故不能断开,排除D。】

2. C【“'中郎将’职责是专门出使他国”说法错误。“中郎将”非专职使臣。西汉时,宿卫宫中的中郎分属五官、左、右三署,各设中郎将统率之。】

3. D【“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理解错误。据原文“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可知,是吕蒙让亲近的人早晚慰问。】

4. (1)鲁肃心里还轻视吕蒙,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益显赫,可不能用旧眼光看待他啊,您应当去拜访他。”(2)吕蒙问鲁肃说:“您接受重任,与关羽防区相邻,打算用什么策略,防备意料不到情况发生呢?”鲁肃很仓促回答说:“根据情况临时采取适当的措施。【(1)“轻”:“轻视”;“故”:“过去或者旧的”;“顾”:“拜访,看望”。(2)“不虞”:“意料不到,没想到”;“造次”:“仓促、随便”;“施宜”:“采取适当的措施”。】

5. ①怜悯三将的子弟;②吕蒙待人仁爱宽厚;③对三将心存敬佩。

【参考译文】

吕蒙字子明,是汝南富陂县人。年轻时南渡长江,投靠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部将,多次领兵讨伐山越。吕蒙十五六岁时,暗中跟随邓当攻打山贼,邓当回头看见吕蒙,大惊失色,呵斥也不起作用。邓当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母亲很生气,想处罚他,吕蒙说:“贫穷卑贱的地位实在不能久居,我这样万一立下功劳,便可获得富贵。而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吕母也感到悲哀而没有处罚他。邓当手下的小吏因吕蒙年纪小而轻视他,说:“那个小子能有什么作为呢?不过是想拿肉来喂老虎罢了。”有一天和吕蒙相见时,又拿言语侮辱他。吕蒙大怒,抽出刀来杀了那个小吏,因此逃亡,逃避到同乡郑长的家里。后来通过校尉袁雄自首,袁雄又趁机向孙策为他求情,孙策召见吕蒙,觉得他是个人才,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几年以后,邓当死了,张昭举荐吕蒙代替邓当领兵,任命为别部司马。吕蒙跟随孙权征讨黄祖,黄祖让都督陈就率水军迎战孙权。吕蒙指挥前锋部队,亲手杀了陈就,将士乘胜进攻黄祖镇守的江夏城。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跑,士兵追击捉住了他。孙权说:“这次战事能够取胜,是由于先捉住陈就的缘故。”任命吕蒙为横野中郎将,赏钱一千万。

鲁肃代替周瑜,将去陆口驻防,路过吕蒙的军营。鲁肃心里还轻视吕蒙,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益显赫,可不能用旧眼光看待他啊,您应当去拜访他。”于是鲁肃前去拜访吕蒙。酒喝到兴头上,吕蒙问鲁肃说:“您接受重任,与关羽防区相邻,打算用什么策略,防备意料不到的情况发生呢?”鲁肃很随便地回答说:“根据情况临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吕蒙说:“现在东西两方虽然结成同盟,而关羽实在是一员虎将,怎么能不预先计划好应对的谋略呢?”因此他给鲁肃提出了五条策略。鲁肃当即离开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轻拍吕蒙的背说:“吕子明,我想不到您的才能计略竟达到这样的水平。”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他结成朋友后告别。

当时吕蒙与成当、宋定、徐顾的军营相邻很近,这三位将领死后,他们的子弟幼小,孙权准备把他们的兵马全部交给吕蒙统领。吕蒙坚决推辞,并上书给孙权说徐顾等人都为国事辛勤劳苦,他们的子弟虽然幼小,但不应该废除他们子弟继承统其军队的权利。前后三次上书,孙权才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吕蒙又给三位年幼的将领选择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吕蒙的操守心志大都像这件事一样。

后来关羽征讨樊城,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公安、南郡。吕蒙进据城中,尽得关羽和其他将士的家眷,对他们进行安抚慰问,约定吴军不得干扰百姓,不能索要任何东西。吕蒙帐下有一个兵士,是汝南人,拿了百姓家一个斗笠,用来覆盖铠甲,铠甲虽是公家物品,但吕蒙仍然认为他违犯军令,不能因同乡的关系而废除法令,于是流着泪杀了这个兵。于是全军震惊,做到路不拾遗。吕蒙日日派出亲近的将士去慰问抚恤老年人,询问他们缺少什么,有病者给他派医送药,饥寒者给他送粮送衣。关羽府中所藏的财货,都封存起来等待孙权前来处置。于是吕蒙平定了荆州。

【四】

1. C【“御史止传”是“诈称”的宾语,其中“传”是“客舍”,是“止”的宾语,应在“传”后断开;排除A、B项;“丞”是“缚”的宾语;而“相”指“魏相”,是下个句子的主语,应在“相”前断开,排除D。】

2. A【“'四书’之一”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应为“五经”之一。“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3. A【“因得罪了前丞相之子”理解错误。结合原文“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雏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分析可知,魏相是因为治郡严峻,以致担任武库令的前丞相之子因害怕受罚而辞职,魏相并没有得罪前丞相之子。】

4. (1)题写其中一份为副本,掌领尚书省事务的官员先开阅副本,如果奏书的内容不当,就搁置起来不上报皇帝。(2)宣帝才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励精图治,选择贤臣,考核其名称和实际。【(1)得分点:“署”,签名,题写;“领”,兼任较低的官职;“屏”,除去,排除。(2)得分点:“始”,才;“万机”,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厉精”,振奋精神;“练”,选择;“核”,考核。】

5. ①担心大将军霍光会认为魏相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礼遇丞相的儿子。②担忧那些当朝权贵责备自己。

【参考译文】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后来迁徙到平陵。魏相年轻时学习《易》,做郡里的卒史,被举为贤良,因为对答策问名次在前,做了茂陵县令。不久,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宾客诈称桑弘羊要到客舍来了。县丞没有按时去谒见这个宾客,他就把县丞绑了起来。魏相怀疑宾客有奸诈,就把他逮捕拘押,审讯他了解到了他的罪行,判决这个宾客在街头处死,因此茂陵治理得非常好。后来魏相迁升为河南太守,禁止坏人恶事,地方豪强十分畏服。正巧这时丞相车千秋死了,此前车千秋的儿子做雒阳兵器库的长官,他自己看到父亲死了,而魏相治理郡事十分严峻,恐怕时间长了会受罪责,于是就自己辞了官。魏相派佐助自己的掾属追去喊他回来,终于没有回来。魏相自己遗憾地叹道:“大将军听到这个武库令辞了官,一定会以为我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礼遇他的儿子。假使那些当世的权贵责备我,危险啊!”车千秋这个做武库令的儿子到了长安,大将军霍光果然因此责备魏相。后来又有人状告魏相杀戮无罪的人,这事下到了主管的官署。于是就把魏相交给廷尉治罪。魏相被关在监狱里很久,过了冬天,正巧碰上朝廷赦免犯人而被释放。几年后,宣帝即位,征召魏相进入朝廷做大司农,后来又升迁为御史大夫。四年后,大将军霍光死了,皇帝思念他的功劳与德行,让他的儿子霍禹做右将军,让霍光的侄子乐平侯霍山又掌领尚书省事务。魏相通过平恩侯许伯向皇帝上书,认为应该想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根据过去的做法,凡是进上密信的,都要写成二封,题写其中一份为副本,掌领尚书省事务的官员先开阅副本,如果奏书的内容不当,就搁置起来不上报皇帝。魏相又因为许伯而专门告诉这些人要去掉副封,以防止密信被他们阻塞或隐藏。宣帝看过密信后十分称赞,分别下诏给能够参与内朝之议的大臣知道,一切都按照魏相所说的办理。这样,霍氏让人毒杀许皇后这件事才被宣帝知道。于是,罢免了霍氏家族中霍光之子、霍光兄霍去病的两个孙子的侯爵爵位,令他们回家闲居,霍家别的亲属也都出朝廷到郡县去做官了。在这个时候韦贤因为年老有病免去丞相职务,魏相于是代替韦贤做了丞相。到后来霍氏的人怨恨魏相,又畏惧他,打算假称太后有诏令,先把丞相魏相召来杀了,然后废黜天子。事情被发觉,霍氏的人被杀了。宣帝才开始亲自处理朝廷政事,励精图治,选择贤臣,考核名实,魏相作为丞相,总管各官署的事务,很得皇上的欢心。魏相通晓《易经》,有学习的想法喜欢研究汉朝旧事和大臣奏章,认为古今体制不同,如今重要的在于奉行旧例罢了。多次列举汉朝以来国家方便处理事务的方法措施,以及贤臣贾谊、晃错、董仲舒等所说的话,上奏请求施行它们,皇上施行这些策略。魏相下令给橡史,他们去访各地以及休假回来,从家里回到府中,就要说说各处的奇闻异事。有时有反叛或者风雨天灾等,郡里没有上报,魏相总是上奏这些事。管理政事九年,神爵三年去世,谥号叫做宪侯。

【五】

1. D【“修游随”是主谓结构,“得唐韩愈遗稿”是动宾结构,所以应在“修游随”后断句,排除A、C;“并辔”修饰“绝驰”,不能断开,排除B、C。】

2. A【“校,既指比较核对不同版本的书籍及相关资料……此处属前者”错误,从上文“入朝为馆阁校勘”可知,此处为官名。】

3. C【“也尽力推荐有才华的人,如曾巩、王安石等人”错误,根据原文“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可知,欧阳修并没有推荐曾巩、王安石等人,只是宣扬他们的名声,认为他们一定会闻名于世。】

4. (1)所以作为君王只应当(就应该)摒退拥有伪朋党的小人,任用拥有真朋党的君子,那么天下就安定了。(2) 欧阳修奖掖提携后进,唯恐不能顾及所有;他赏识提携的人,都成为了天下名士。【(1)“为君”,作为君王;“但”,只;“治”,安定。(2)“奖引”,奖掖提携;“如恐”,唯恐;“率”,都;“闻人”,天下闻名之人。】

5. ①小人因共同利益结为朋党,君子因志同道合结为朋党。②小人追求金钱财物,当利害关系相同时,他们就结为私党,这是伪朋党。③君子致力于修身和效力国家,大家携手同心,始终如一,这是真朋党。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欧阳修游学于随州时,在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殿试中荣选为甲科进士,以文章名扬天下。入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所贪求的是金钱财物,当他们的利害关系相同时,就暂时互相援引,结为私党,这是伪朋党;当他们见到利益时,就会争先抢夺,或者利益抢完后就互相伤害,即使是血肉兄弟,亲朋好友,也不能共存,所以我说小人没有朋党。君子则不然,他们所恪守的是道义,所奉得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将这些道德用于修身则能志同道合而相互得益,将这些道德品质用于效力国家,则会大家携手同心,互相扶持,始终如一,所以我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拥有伪朋党的小人,而任用提携拥有真朋党的君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保州发生兵变时,朝廷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处。他的超然洒脱,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都像对待老师一样尊崇他。他提携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熙宁四年,凭借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谥号“文忠”。

【六】

1. C【“时”是动词,与“然后出言”构成顺承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行”是动词,与“言”之间断开,与“不由径”关系紧密,故“行”前断开,排除D。】

2. A【“六艺:同《张衡传》中'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含义相同”错误。本文的的“六艺”,指儒家的六本经书。《张衡传》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 C【“第三个儿子”错,国人立的是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中子”,即“仲子”,第二个儿子。中国的传统中,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4. (1)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2)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1)得分点:宗,意动用法,以……为宗,归向;耻,以……为耻,意动;义,坚持正义,名作动。(2)得分点:糟糠,粗劣的饭食;厌,饱,吃饱;蚤,通“早”,何如,怎么样。】

5. ①“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扬他们“求仁得仁”。②“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武王这样做是臣子弑君;伯夷叔齐作为商朝的遗民,宁愿饿死,不食周粟。③“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④“悌”。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

【参考译文】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子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领,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言道:“父亲死了不下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送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这样,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最终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天道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富贵几代不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