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门人口述,慕大师风采

在尘封的历史当中,总存在着一些本应值得我们关注的人或事件,但由于时与势的缘故,我们并未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所以留存若干份时代的记录,无疑是为后人更多地了解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基于以上的思考,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开展了口述史的记录工作。而该工作的推动者正是近史所的创立者——郭庭以先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以郭氏门人故旧的口述为主的《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无疑对纪念郭廷以先生一生学术成就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书中众多师承郭先生学者口中,我们可以获得对郭先生在几个身份下的侧影,从而汇成一个完整的学人形象。

作为学者的郭廷以,治学笃实、态度严谨,在史学著述方面以谨慎、缜密见长。他所遵循的“广涉猎、勤动笔、慎选择”的原则,颇具清代朴学风格。他注重史料的收集,尤其注重时间上连续性,以极大的恒心与毅力编写《事事日志》展现了精勤、坚定与忍耐的治学精神,为后人树立“真积力久”的榜样。

作为教师的郭廷以,面容严肃,不苟言笑;所讲的内容有凭有据,句句有出处,而且内容丰富,有条理,有深度,更富启发性。授课的同时,他经常开列书目让学生阅读,以便让学生能接触第一资料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方面,注重研究性、方法性和启发性。他讲课的风格并不花俏,但稳重踏实,以其渊博的学识培养了一大批南港学人。他对学生期许甚高,他在审阅学生的论文时,会把它从头看到尾、逐字逐句地看一遍,并在文旁进行密密麻麻的修改和润饰,即便是遇到了十分不像样子的论文,甚至一开始都可以丢弃的论文,他也在火气稍平之后,拿回来帮学生修改,这也说明,他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背后,还蕴含着对学生的包容。

作为近史所的创立者,他的筚路蓝缕的功绩是无可争议的。而作为一位有学术背景的领导者,他却毫无门户之见,唯才是举,对所有别业于不同院校的学生一视同仁。他总是选择有潜力的年轻人,亲自恳谈,诚邀他们来近史所工作,言谈之间颇具感召力。在工作中,他虽然严肃威严,但却极力维护下属,能够做到嘘寒问暖,扶危济困。他积极鼓励研究人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且任人唯才,在选拔接班人时,他完全从发展学术研究角度出发的角度,招致了一些下属的不满。他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而独立争取到的福特基金,虽然他把全部资金都用于研究工作了,自己从未分一杯羹,但“钱”毕竟惹来很多人赤红色的目光,从而使他饱受谣言的中伤,最后只能选择远走美国。

生活中的郭廷以,为人率真,不喜欢闲谈,而喜欢探讨学术话题,对那些话不投机者虽然谈不上冷眼相对,但往往缄默不语,颇有无友不如己的样子。对晚辈他并不以长者自居,常常会就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向年轻人或悉心询问,或衷心赞赏。他晚年身居国外,生活清贫,但笔耕不辍,全力删改自己的著述,颇具颜回风范,而在这个时期最终定稿的《近代中国史纲》现在已经成为了了解近代史的首选之作。

以上是笔者综合此书中各位述者的视角后,所得出的对郭廷以先生的认识,其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望方家指正,以期让更多的学人了解郭先生的风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