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情商高的同事,为什么不被大家喜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晋良

你遇到过这两种人么?

比如,兴致勃勃去上班,到公司见大家状态也很不错。心想,这又是美好的一天。

结果,某位同事绷着黑脸的突然闯入,用负能量,直接把大家的欢乐氛围“送走”。

又比如,同事们正针对一项议题积极讨论,大家开展的头脑风暴,新点子频出。

在快要得出结果时,之前一言不发的同事,一句话否定了之前的想法,瞬间毁了大家的成果。

看到这里估计你心里想,害,这我熟,这就是情商低。

但实际上,他们缺的不是情商,而是社商。

1. 所谓社商究竟是什么?

如果不是深入接触,恐怕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某些披着“高情商”皮的奇葩同事,有多让人糟心。

毕竟,现在关于情商的资料和书籍,一搜就是一堆,准入门槛很低。就算不能掌握情商的精髓,学点技巧,也能让人们装个样子,于是情商就“卷”起来了。

以往,但凡有人会说点话,会来点事,都很容易脱颖而出。

现在呢,无论是面试、交友聚会、商务对接,在初次接触中,能够凸显出高情商,且举止得体的人,真的太多了。

比如某位HR朋友的吐槽:

现在年轻人面试求职,除了拼学历、拼准备,就连高情商会唠嗑都成了标配。作为阅人无数的面试官,审美疲劳实锤了。

所以在深入接触后,那些新朋友、新同事、友善甲方or乙方的人设崩塌,都是“情商伪装”被撕扯下来的结果。

这凸显出了情商的局限性。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曾指出情商的两项重要特质: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翻译一下,就是在与人的接触中,比如“初次见面”、“偶然相遇”、“谈商务合作”的场合里,通过自我约束,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

以上场景中,情商非常有用。

可日常工作,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你来我往、深层次且高频的反复接触。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总喜欢用情商来解释交流过程中的不愉快或者违和感,抱怨某个人“情商太低”,但其实,这种不合时宜的交流方式并不是由于情商低造成的。

1920年,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首次提出了“社商”这一概念:所谓社商,就是我们与同事打交道,在实现目标的同时,还能让对方心里舒服的能力。

这非常适用于日常工作中的沟通与协作,也是职场人们最该掌握的“金钥匙”。

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 想掌握社商,一共需要几步?

2. 掌握社商只需要两种规范

如果,你正深陷于同事关系的“泥沼”,感觉自己不受大家欢迎,做啥事都被针对。

或者是,目睹其他同事,因惹众怒,而被大家一起排挤的惨痛经历,想要避免踩同样的“深坑”,就要遵守社商的两种规范:

  • 首先是情绪规范,不能拖大家的后腿。

我们对上班摆臭脸的同事,从心里产生的厌恶,这并不是一种尖酸刻薄。因为情绪,是可以被传染的。

比如我们出门取外卖时,面对的跑腿小哥;打车上班时,身旁的司机师傅;还有在外面吃饭时,接触的服务员。

对方若是充满热情,我们也会开心;对方若是摆出黑脸,我们也会不爽。

因此在职场中,用负面情绪给周围同事添堵,恨不得抄起大喇叭喊“我今天不开心”是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工作很难这是现实。但不容易的,肯定不止我们一人。大家都在为目标,牺牲了自己的任性。

而所谓情绪规范,就是你要保持职业精神,做事要有做事的样子。

因为人的情绪都有高低起伏。

没人要求我们非要励志正能量,只需要在情绪好的时候,和大伙打成一片。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就消停眯着,只要别影响工作进度,别扫了大家的兴致,没人会阻碍我们“疗治伤口”。

  • 其次是沟通规范,别给大家制造麻烦。

在工作实践中,沟通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帮我们解决问题,也能凭空制造出麻烦与误会。

说话不经大脑的直言不讳,容易得罪人。

斯坦福商学院导师埃德·巴蒂斯塔,在研究后发现,当人们处于威胁响应状态时,他们就不会吸收和应用你的观点。

而某些人在工作中,脱口而出的耿直言辞,就会激发这种威胁响应,必然会得罪人。

但执着于高情商沟通,其实也容易产生误会。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背景,自身的知识储备,所习惯的沟通方式,都不一样。这就导致我们所讲出的话,别人未必能理解。

另一方面,因为快节奏的职场环境,大家根本没空仔细听你的“咬文嚼字”。

比如,某些被惯用的“黑话”,说话时先用一些大词儿把你砸晕,中间穿插一些不是很明白什么意思但是听起来非常高级的词汇,最后两方都觉得达到了目的,实际上什么有用的信息也没得到。

这种无效沟通,后续必然会反复折腾,就算不想得罪人,最后也会因为拖慢进度。而所谓沟通规范,就是要降低同事理解信息的门槛,说人话,别端着。

只要我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私心,而是为了顾全大局。

和同事阐述观点之前,准备好理由和依据,能突出这是为了对方着想。再用通俗易懂的言辞,把事讲明白,大家都会配合。

除了遵守规范,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践社商。

3. 实践社商有好的建议么?

社商实践的要素,就是处理好情绪与沟通。

  • 情绪层面:

如果想在应对焦虑、压力、不顺心的过程中,仍然能保持好的心情,避免给同事们添堵。

我们可以参考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的观点: “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会和你一起微笑。”

你记得么?前面曾提到,负面情绪是可以被传染的。同理,正面情绪也可以被传播。

例如,当在外面逛街时,看到了可爱的卡通玩偶、或是下班时,看到了一群孩子的嬉戏打闹、又或是周围朋友遇到了好的事情,正兴奋得不行。我们看到这些场景,情绪也会受到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而变得开心。

正如百事公司前CEO英德拉·努伊所说:

“不管任何人说什么做什么,永远假设对方是出于善意,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对某些人以及某些事,看法都会变得截然不同。”

具体实践方法,可以遵循麦肯锡校友服部周作所分享的技巧:

(1)   积极正面地解读事情。

(2)   只记住他人好的一面。

(3)   赞美小事,以此建立正面的态度。

(4)   常存好奇心,多想想“这很有意思啊”,不妄下断语。

(5)   忽略差异。

  • 沟通层面:

如果想在传递真实意图的同时,避免得罪人,从而让对方心里舒服。我们可以参考斯坦福大学组织行为学博士科里·帕特森的经验:

首先要阐明沟通目的。

这需要我们在找同事唠嗑之前,先自己想明白,要聊的到底是啥事?这事对同事有啥用?

其次是找到沟通的安全区。

第一是场合,我们否能保证彼此的隐私?

第二是态度,我们找同事唠嗑的方式是否足够尊重?

第三是语气,面对同事的质询,我们给出有理由的回应时,能否保证语气表达的克制?

最后是对沟通过程的把控。

与同事唠嗑时,若不对过程施加影响,沟通就很容易演变成争执,大家最终一拍两散。

想避免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两个角度化解危机:

(1)在表达观点的同时,积极询问对方的反馈。

参考话术:

“我想听听你对这事的看法?”

“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直接告诉我。”

“别担心你的想法和我的不一致,我很愿意了解你的想法。”

(2)得到反馈后,主动确认对方感受。

参考话术:

“虽然你嘴上说没事,但我还是担心你没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你好像对我很生气,是我哪里没做好么?”

“刚才我讲的内容,有可能没帮助你理解问题,需不需要我再解释一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晋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