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电子工业水平其实比你想象的还要先进
1984年,前苏联超级计算机M-13横空出世,一举拿下1984年全球超级计算机冠军!至今,M-13超级计算机还在为俄罗斯加巴拉远程预警雷达站服务,完全运行。
前苏联在探索真空管微型化的技术道路上无出其右。1950年,前苏联研发出自己的第一根晶体管,到了1961年,前苏联研制出全晶体管的大型计算机。至今,俄罗斯的电子管技术依然冠绝全球。
毫无疑问,前苏联的早期计算机理论领先于很多欧洲国家。前苏联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对国防工业有着巨大帮助的电子工业,前苏联同样予以极高的重视,这却是个很少人知道的事实。
1970 年,前苏联在全球首次成功激发准分子激光,随后前苏联得以制造出步进式光刻机,至此,前苏联成为早期光刻机国家。
同时,前苏联也是首个研发三进制计算机的国家,比如Kronos计划。关于三进制还是二进制更合适计算机系统,时至今日依然有着诸多争论。
1959年,苏联出研制世界上第一套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阿尔泰”并在当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上获得金奖。
而早前两年,也就是1957年,前苏联工程师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一年后,他对电话做改进,重量减轻至500克(含电池重量在内),大小缩减到两包香烟。可接通任何一个固定电话,可拨打城市里面任何一个地方。而在15年后,摩托罗拉工程师才进行了类似实验。
但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认为便携移动通话设备和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是美国由美国人发明,可前苏联人早已经在1957年获得该项发明专利,只不过冷战时期,前苏联的发明专利不受美国人保护,同样的,美国专利亦然不在前苏联保护范围内。
上世纪90年代前,英特尔(INTEL)和超威半导体(AMD)还没有确立两家独大格局。全球半导体工业竞赛中,美苏相互对垒,同时代表着全球半导体工业最高水平,也代表着行业标杆。
前苏联将半导体工业主要集中于波罗的海三国和白俄罗斯等加盟国中,比如著名的白俄罗斯明斯克电子计算机科学院(负责开发研究)和明斯克计算机生产集团(负责生产)。
这里靠近西欧和北欧等互联网发展迅速的地区,同时背靠莫斯科、圣彼得堡地区的众多电子工业区和各类科研院校。这为后续同西方建立互联网提供了便利条件。
前苏联的计算机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头戏”,可以概括为四个十年时期。
上世纪50年代着重于第一代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发展,侧重于理论和应用研究。
上世纪60年代,得益于大规模计算机的研发成功,前苏联逐步完善半导体工业体系,由此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独立的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的计算机大国。
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发展出第三代计算机,此时半导体工业已经逐步与美国分庭抗礼,美苏两国的半导体工业同时和国际接轨,就当时的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工业体系而言,前苏联总体落后美国,但领先其他国家。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至苏联解体时期,前苏联已经有着庞大而长远的全国性互联网发展计划,而随着苏联解体,这些计划付之东流,有的则被美国吸收,尤其是人才。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乌克兰科学院基辅电子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研制出欧洲大陆第一台大型可编程计算机,前苏联继美国之后成为第二个独立生产计算机的国家。这种小规模(MESM)计算机于1950年开始运行。
仅仅只会发展电子管计算机明显不符合前苏联追赶美国的脚步。
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也就是1967年,一台全新的超级计算机投入生产使用,它被不同的部件构成,没有使用集成电路,类似今天我们自行组装主机。被前苏联命名为BESM-6。它也是前苏联第一种拥有操作系统和语言编译器的计算机型号。
时间转眼到了70年代。此时美苏两国在半导体工业的发展都开始走向不同的道路。
简而言之则是,前苏联逐渐侧重电子管技术,这更符合自身实力不足的需求。而美国逐步走向芯片商业化。前苏联仿制美国先进计算机并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元素,此时前苏联依然可以制造当时性能领先的微处理器,如超算处理器ELBRUS(下图白色)。
美国的英特尔(INTEL)则在70年代制造出4004等微处理器(下图),但并未能撼动美苏电子争霸的格局。此时的苏联依然是全球领先的处理器制造国家。
1968年,前苏联的计算机半导体发展来到一个标志性时刻。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民主德国签订《电子计算机标准化系统》(ESER)这一条约。
比如著名的前苏联大型计算机ES EVM,个人计算机ES PEVM这为前苏联乃至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奠定了标准基础。这一条约同国际接轨,实际上构成了美苏两套计算机系统标准。
前苏联的半导体发展受制于国家体制影响。由于前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因此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显现。
从1970年开始,计算机被单独地进行的经济核算。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花费于计算机系统建设的费用高达100亿卢布。前苏联更是依托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始考虑军事自动化指挥体系的建设。
前苏联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的新军事改革便是需要这些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支持。
这一时期,前苏联的电子工业水平并未和美国拉开明显差距。但前苏联在计算机性能和电子产品的小型化方面却逐渐落后。
80年代,前苏联发展到第三代计算机,并开始大量普及个人计算机。如“电子BK-0010”系列、“玛瑙”系列、“Elektronika BK”系列等个人计算机性能,并不亚于当时的美国同代。
前苏联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构想全国性的自动管理系统,这一构想理念类似于今天我们使用的互联网。计算中心的电脑可自由连入经互会成员国,也可连接西方国家网络。前苏联已经在各兄弟国和加盟国之间建立大范围的网络通讯。
而上世纪80年代末,在卫星协助下,前苏联进行和古巴以及美国间的互联网通讯。而在此之前,前苏联和美国一样,都建立了一个全国性军用互联网通讯网络。
美苏争霸的“铁幕”隔离,使得前苏联接触西方欧美同期的电子技术变得艰难。随着日本、联邦德国不断攻克光刻技术难题,前苏联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1991年,苏联解体,大量顶尖的计算机人才相继流失,前往美国,反而帮助了美国的高速信息网络建设。
苏联解体后,曾经辉煌强大的电子工业被四处瓜分,生产基地归属了白俄罗斯,而研究所和科学院校被俄罗斯集成,整个电子工业千疮百孔。
如今,俄罗斯依然是全球重要的计算机大国和软件大国,可以生产32纳米工艺制程的处理器。但要想迎头赶上又无比艰难,前苏联无比辉煌的过去成为了历史,如今我们只能从几行文字、几页残纸去细细品味曾经的冷战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