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四五十年代出生的,靠谁养?答案揭晓了
咱们这一代人,比不了上一辈,子女三五人是常态,也比不了下一代,遇上好时代腰包足。
如何养老成了我们最担心的问题。
我们这代人仅有一个孩子。
普通老百姓想靠孩子养老显然不现实,不是他们不想孝,是真的孝不起。
只说客观条件,在我们这一代,兄弟姐妹三五人是常态,有两个都算是少的。这样,大家照顾起父母来,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下一代则都是独生子女,有两个的已经算多的。
他们将来的工作,是竭尽所能,越远越好。他们的工作性质,也不会像我们一样轻松闲适,就算没有考上大学,也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只会为了生活的压力,奔波得更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想为我们养老,也是有心无力。
说白了,所谓养儿防老,只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时代管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们,还能赶上尽义务在膝下承欢对父母尽孝的最后一班车。
而我们的下一代,则只会在身不由己的生活中自顾不暇。
金融危机说来就来
养老的本质是“人养老”,不是“钱养老”、“房养老”。
今后物价上涨,辛苦一生的积蓄根本就不值钱。
据媒体报道,到2039年,将有超过4千万家庭面临“一人中风,全家瘫痪”的危机。还有生育能力的,要勇于“生产自救”,多养个孩子等于买份最好的养老保险。
然而我们老了,没有这个能力了,只能是怂恿别人生孩子。鼓励并帮扶儿女多生养一两个孩子,才有可能让儿女能“老有所养”,自己说不定也可以靠“养孙助老”。
那是远古的近邻吗?
曾经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几日不见就很想念的邻里关系,如今都去哪里了呢?
城市里的老人,居住在老小区的老人,彼此还是比较熟悉的,彼此也有个照应。
但也有一些老人,平日里并不与人来往,如果一直独居,很可能出现“久住不识人”的状况。一旦退休,又会如何生活(生存)?
是物质化的追求,淡漠了世间的人情?还是不安全的现状,让我们陷于过度自我保护?
我们正在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温情、彼此关爱、信任、互助……
操作有难度!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孤寡、失能、高龄、特困等老年人群体得到充分保障;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那仅是一种愿望,实际操作起来尚有一定的难度。
只有真正地开展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服务,包括配餐送餐、入户护理、健康咨询、医疗保健等专业化服务,走出养老院的围墙,进入居民社区和家庭,才能使老人受益。
专门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的两人间里拥有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储物柜等,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可随时呼叫服务人员。如此,失能老人才能保持最起码的尊严。
对于这些养老举措,我们国家一直在发力,但现在只是在探索阶段,大多数城市无法完美配备社区养老的资源。
1
靠 老 健
与其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
前半生,我们牺牲健康换取金钱上的富足。后半生,用辛苦赚的金钱来维系健康。
“久病床前无孝子”,无论子女多孝顺,都禁不住被父母的疾病折磨;无论多厚的家底,在重大疾病面前,都会被掏空。
所以,拥有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年岁渐长时,一定要注意健康。
老来想健康,要记住三个“养”:吃得营养、注重保养、要有修养。
2
靠 老 伴
老伴是人生中最后一张存折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年轻时和你走过风风雨雨的是老伴,年老时和你相濡以沫的只有老伴。
妻子是丈夫生命中的最后一个观众,丈夫是妻子人生中的最后一张存折。
得意时锦上添花,
失意时雪中送炭。
落难时舍命相救,
患病时精心服侍。
惨淡时无怨无悔,
孤独时不离不弃。
......
这就是老伴的意义。
3
靠 老 窝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
赵朴初说:“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子女的家却未必是父母的家”。
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本,人老了,一定要有个遮风挡雨属于自己的房子。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有一方自己的小天地,老年生活可以过得自由自在。
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过上属于自己的惬意生活,该是怎样的光景:
屋前栽树种花,房后几畦菜地
养群小鸡小鸭,养条大狗伴驾
春日荡荡秋千,夏暑躲进瓜架
秋末扫扫落叶,冬闲手接雪花
早看旭日朝霞,晚眺疏星月牙
回味青春年少,惬意老在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