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京剧的散板和摇板

说说京剧的散板和摇板。

    散板和摇板,本来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们真的好学、好唱、好拉,在京剧唱腔的板式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所以真正关心和研究它们的人并不多,当然研究成果更少,纵有,或语焉不详,或抄来倒去,还是没有说清究竟。

    我的体会:讨论散板和摇板,先要了解它们的“爸妈和亲戚”,然后了解它们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的轻松。

    京剧板式有四大类:1、二黄、2、西皮、3、反二黄、4、反西皮。1、2、使用最多;3、次之,没有1、2那样广泛;4、用得最少,只在青衣、小生的少数板式中使用,所以一般京剧爱好者可以不去研究它、讨论它。但有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在这四大类板式中,都有各自的散板和摇板。这是相当特殊的,说明散板和摇板使用范围广、频率高。四大类板式中,1、2、3都有各自的“原始股”,这就是原板。如二黄原板、反二黄原板、西皮原板。顾名思义:原板就是最先有的一种板式,其它板式都是由它发展、演变而来的:以原板为基础,如果要更缓慢、抒情些,就是慢板;要畅快淋漓些,就是流水或快板;要变换一种表述方式,就用从别的剧种引入的四平调、二六、南梆子(只有青衣、小生用)、高拨子等;如果要大段叙述,先得“打招呼”,就先唱一句导板(也称倒板),由此而引入正题;为了搞好衔接,在导板与大段唱腔中间便需要有一、两句或长或短的回龙。这些板式都是比较正规,有滋有味的。演唱者和演奏者要密切配合,珠联璧合、严丝合缝、马虎不得。原板即是正板(有人主张慢板为正板,可以讨论),节奏中庸,可以2/4拍(一板一眼),也可以4/4拍(一板三眼)只是演唱(演奏)者不同的理解与把握而已。根据叙述的需要,比原板慢的称慢三眼,比慢三眼稍快一些的称中三眼,比中三眼又快些的就是快三眼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分得这么细。有原板、慢板、快三眼足够了,多了就嫌累赘!以上的板式,除导板没有明显、严格的节奏以外,都是有严格节奏的。乱来不得!

    人们有时很怪,对严格的“纪律”容易接受和适应,但对放松的“自由”反倒觉得别扭,不善把握。这从有些人对散板和摇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来。

    散板和摇板是什么样的板式呢?它们是自由自在的板式,尤其散板更是如此。为什么需要散板和摇板呢?因为在一曲十分严谨的剧目的表演中,应当要有一定松动的气氛,才能显示出表演的张弛和松紧。任何事物,都不能从头到尾都是那样的拘板和规范,总是需要用相当的轻松来调剂一下的,戏曲尤其如此。在京剧各类板式的演唱中,必须夹杂着一部分松散一些的唱段来过渡。就像是在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中,必不可少地需要若干软件一样。原板一类的板式是主体,是叙事、抒情的主要唱段,但全是这样的“主要唱段”,没有扈从、陪衬、过渡,没有软件在其中起磨合、衔接和协调的作用,整个唱腔就会十分死板,毫无生气。所以,在大部分规范的板式中,适时、适当地夹杂若干比较松散一些的散板和摇板,演唱(演奏)就活了,演员不会觉得太累,听众也不会感到太烦。即使在大部分正板唱腔收尾结束之前,一般也需要把唱腔“唱散”,以防止唱段的“硬着陆”。当然,“唱散”并不同于“散板”,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

    那么,散板和摇板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的体会:散板就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抛弃拘板的节奏,让演员根据剧情及自己的理解,按照比较自由的节律演唱。所以,可以说:散板其实就是把原板散着唱,当然只是唱次要的、过渡的唱段。同样的理解,摇板就是把原板灵活着处理,达到近乎摇滚的那种效果。所以,散板和摇板在京剧板式中的地位、作用是相近的,甚或是相同的。在同一种环境和氛围中,演员(创曲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习惯和兴趣安排某一唱段,是采用散板还是摇板来演唱,都有可能受到听众的认可和欢迎。

    京剧中的散板和摇板,类似相声里的插科打诨,它们并不反映剧情的主体,但许多过渡的情节却是以这样的形式交代的。传统的京剧散板和摇板的演唱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所以,只要唱得多了,听得多了,谁都能随意哼哼几句散板或摇板,而且不会出现唱对了还是唱错了的问题,顶多是好一些与稍差一些的事儿。所以,不客气地说,把京剧唱“油”了的人,张口就能随意唱几句甚至胡编几句散板和摇板。正是这个原因,著名演员们并不重视自己唱过的不知多少的散板和摇板唱段,唱片公司当然更不愿意花钱录制这一类的唱腔。与此联系的是,戏迷和业余爱好者,在学习京剧唱腔时,总是选名段、大腔唱,而散板和摇板却无人问津。久而久之,它们自然就被冷淡了,被抛进了拉圾桶。真正想学几段散板和摇板时,却难得找到理想的录音资料。一般爱好者因为接触少,缺乏认识,所以产生神秘感,一旦有人提出要学一点儿散板和摇板,便有些紧张起来。加上有人故弄玄虚,借着散板和摇板是自由节拍的这个特点,渲染了学习的难度。其实,唱惯了,听多了,学几段散板和摇板是易如反掌的事,一点儿也不难。

    最后想说:散板和摇板是“油条唱腔”,学起来比较容易,胡琴伴奏也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演唱者和演奏者彼此熟悉,又有一定的京剧演唱(演奏)修养,双方的配合也是容易默契的。不过,也要强调:少数艺术大师,例如程砚秋先生,对散板和摇板、尤其是散板研究、开发极深,他设计的散板唱腔(如《荒山泪》)是绝唱,那真是不同凡响!本文不能多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