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探究性学习更有成效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如何在课堂中培植探究性学习的土壤,让这种学习更有成效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于用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让学生在情感上,思维上真正参与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讲授文化生活2.1感受文化影响这框时,我给学生展示了学校的80华里远足、成人礼等特色活动,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收获,从而引出参加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
二、提供探究素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知识的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帮助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当然,学生和自主探究并不是凭空想象,放任自流的,这就要求教师转变理念,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创设经过精心选择的,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探究材料,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平台。否则,学生的独立思考就会是空洞的想象,自主探究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在讲到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列举了衡水市的各大商场的广告,并把发放的传单给学生展示,让学生得出传单的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各种商品的价格,通过这一素材的提供,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图片和实物包含的材料,逐步概括出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
三、搭建合作研讨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创新,优化探究过程。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情感上合理化的碰撞和主动交流,才能达到课堂的最优化。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疑点、难点和教材的重点,给学生之间提供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研讨氛围,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在研讨过程中,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和发展。比如,在我们一轮的习题讲评课当中,针对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习题学生重点讨论,先不给学生出示答案,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清晰,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在自己查找课本的过程中自己就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的习题,这样不是老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获取了知识。
四、巧设开放性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理解,拓展探究过程
在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后,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巩固新知识、新技能。并注重运用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因材施教,对学生练习及时有效的评价。将有关知识纵横沟通,梳理概括提炼升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以致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复习完政治生活第七课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巩固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学生乍一看这个题,觉得无从下手,到底是考察哪部分知识,怎么组织答案。它不是考察孤立的知识点,做好这个题就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在掌握每个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所以这样的题对学生来说收获是很大的。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教学的重要方式,其核心是“问题”,主体是“学生”,重点是“探究”,关键是“引导”。我们必须牢记树立的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努力让探究性学习扎根课堂,切实让探究性学习更有成效,使教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摇篮,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