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的玉璧、玉环
按照《周礼》记载,商周时期的玉质礼器包括璧、琮、圭、璋、琥、璜六种,历代文人称之为“六瑞”。其中,用以礼天的璧,按《尔雅》的定义分为璧、瑗、环三种。“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好肉若一谓之‘环’。”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说:“无论用哪一种来解释《尔雅》都和实物情况不符。发掘所得的实物,肉、好的比例很不规则。他们既不限于这三种比例,并且绝大部分不符合这三种比例。我建议把三者总称为‘璧环类’。”“商代墓中的璧环类多出于死者胸前或腰侧,其用途可能也是如此(指悬挂在身上—著者)。”夏鼐实际上是对《周礼》中“六瑞”的说法从考古实践上作了否定。鉴定者在鉴定实践中,要相信的是考古实践,而不是古代典籍上的那些荒诞不经文字。
璧,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基本造型都是圆形片状中孔。战国时期在外缘处增加了凸出的纹饰,称为“出廓璧”。唐代以后玉璧的直径大大缩小,有些在单面增加了龙纹、螭虎纹和花卉纹等深浮雕图案,从而演变成纯粹的腰间佩饰品,俗称“系璧”。只有殷商时期的部分玉璧在形制上出现了变化,非常独特,这是鉴定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殷商时期的玉璧根据器型可以分为两式:Ⅰ式璧和Ⅱ式璧。
Ⅰ式璧,即最普通常见的圆形片状中孔器,又可分带工与素璧两种:带工的殷商玉璧极其少见,笔者仅见天津博物馆收藏一块殷商时期青玉龙纹玉璧,直径7.9、厚0.3厘米,可惜这是一件征集器,不能作为殷商时期玉璧的标准器。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出土器可以证明殷商时期确实有带工玉璧。
图1 玉璧
素璧的形制与良渚文化时的玉璧基本相同,材质多使用地方玉。图1这件玉璧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县,质地是青绿色的南阳玉,石性大、通透度很低,两面无工,一面保留着明显的汉剫,带有殷商时期玉璧开料薄厚不均匀的原始工艺制作特征。
图2 玉环
与Ⅰ型玉璧相近的是殷商玉环。从形制上讲,殷商玉环的基本特点与Ⅰ型玉璧相似,只不过是“好”与“肉”之间的比例不同。通俗地讲,就是孔大边儿小(图2)。图1与图2这两种器型的鉴定特征都是器身没有纹饰,内外缘也因为没有圆弧过渡而显得方正,但又不像战国玉器的边缘那样锋利。Ⅰ式璧环的设计特征比较简单,不太容易断代,很容易与战国相混
图3 起领璧
Ⅱ式璧在民间所见甚少,也是圆形片状,只是在中孔的正背处凸出有高度不一样的“墙”,有些像衣服的领子,俗称“起领璧”(图3)。领的高低没有统一的标准,譬如妇好墓出土一块Ⅱ式璧,直径18.6、领通高1.4厘米;而江西新干县大洋洲殷商大墓出土的一块Ⅱ式璧,直径18.3厘米,与妇好墓的那一块大小相近,领的通高则为2.4厘米。
通过对殷商时期玉璧出土器的鉴定特征归纳,可以得到这样的认为:
第一,殷商时期能出土玉璧的高级别大墓为数不多,所出土的Ⅱ式璧为数更少。
第二,“起领”是殷商时期璧环器的独特形式,在绝对缺少信息沟通的条件下,相距遥远的各地却都能不可思议地遵守着大体统一的器型规制。
第三,殷商时期玉璧所使用的材料,没有新疆和阗玉材质,岫玉材质也不多见,所用几乎都是出土地周围的地方玉或美石,这是殷商时期玉璧材质的一个特征。
图4 新干美石
图3这件起领璧材质是石性很大的黄褐色地方类玉,属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附近的一种美石,材质上带有黑色波浪形石纹(图4)。这种材质在其他时期的玉器里很少出现,很有可能就是江西境内的特有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