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望安杯”首届全国征文大赛039号作品】闵长富 ||在上海看专家门诊(散文)
在上海看专家门诊
作者: 闵长富
主编:非 鱼
中国的语言还真有点意思,“在上海看专家门诊”这句话,可能很少有人误解是去“看望专家医生”,而是约定俗成地理解为让专家医生为之诊治,这也就是中国人理解中国语言的聪明之处。
2019年11月23日上午,我在上海某医院预约了心血管扬专家的号,那天,我去得很早,其实我没有必要去那么早,我是46号嘛,在候诊区的显示屏上,其他专家的候诊人数一般是3-5人,而我所约扬专家的候诊人数先是20多人,一会儿飙升到30人以上,候诊者的双眼紧盯那块体现就诊进度的显示屏,并计算着大约什么时间能轮到自己,从显示屏上看到其他专家2-3分钟就传叫下一位,而他诊断很慢,一般都15-20分钟,有一个患者在显示屏上停留了40分钟,一位患者耐不住性子去问候诊区服务台上的那位走过来的巴台女士。
“扬专家怎么看得那么慢呀?”
“他是特慢。”这个有一张漂亮脸蛋的俊俏姑娘的脸上却一点表情也没有,她说的“特慢”,我没能听出对扬专家是褒还是贬。眼看快到11点钟了,候诊的人都很着急,担心上午看不到。“他不吃午饭,看完才走呢。”这位站在吧台上的女士继续说。听了这话候诊患者们情绪稳定了些。
人都是这样,当别人就诊时,总责怪医生速度太慢,患者啰嗦话多,当轮到自己时,就希望医生就诊时间长些再长些,能有宽余时间与医生交流些,向医生多请教些,医生说得细些、多些。
12:30,“扬专家46号闵长富请到3511就诊”,语音传唤到我了,我看看显示屏上,我的名后还有10个候诊者,而专家还没有吃饭,我为扬专家这种为患者着想而不顾饥饿连续作战的精神点赞,当然候诊者可能大多数也没有吃饭了。
走进诊室,我面对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和健朗的、可能古稀的老专家。我是因为近时期血压不太稳定,女儿做主在网上预约, “强迫”我请这位杨专家看看的。
我首先递上我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在家测量的血压记录,老专家认真地看了看后,拿出血压计让我脱掉外套,为我量血压。这让我有点惊讶,因为我在这家医院治疗高血压也有一年多时间了,就诊、开药也有七、八次了吧,还是第一次医生当场亲自为我量血压,其他医生都是“问”我的血压情况,他们自己是不量的。
“你的血压控制得不错,不算高。”“现在天冷了,人的血管收缩,血压就有点偏高。”“你们这种年龄把握高压不要超过160,低压不要超过90,也不能低于60,这样基本算正常。”“服药的剂量可自行调整,根据血压情况可以服二片,也可以服半片。”“焦虑抑郁也会导致血压升高,平时要注意情绪。”……
他与我和风细雨慢慢地交流,细心地交待。不像以前的门诊医生,也不问你血压多少,上来就为你开药,一、二分钟走人,也许他是专家呀,亦或他是一位老人就这么精细呀,也或许是挂了专家号是花了钱的就该享受这个待遇呀?!
这时,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在某地一家医院看的“专家”号,那“专家”不仅没有这么细心地与我交流,更奇葩的是那次挂的专家号,待我坐到那位“专家”面前时,才发觉这位“专家”,不就是前几天为我看门诊的那医生吗?今天怎么摇身一变成“专家”了?既然来到专家面前,我要珍惜机会呀,当然这位”专家“也并不认为前几天以普通医生的身份为我诊治过而尴尬,或许他已习以为常了。我告诉“专家”最近血压有点不稳定,有时上压到140。关键是这位“专家”的诊治与前几天他做门诊“医生”诊治大同小异,不过,挂号费是翻了几番的了,“专家”就为我开另一种药,把医生开的药换了,“专家”说这种药好,没负作用,对心脏好,大剂量,把你的血压先降到120。我是毫不怀疑“专家”的告诫,但是,也觉得多少有点危言耸听。药的品种不仅换了,而且剂量是以前的药剂量好几倍呢,回去我服了一段时间,血压并未降下来,而且肠胃感到不适。静下心来,我是在考量这些药是否适合我自己,在这医患关系如履薄冰的的敏感时期,我不能全往坏处想,我理解医生也是人,不是神仙,不是万能,没有完美,只有尽力,但,我似乎仍有一种被被忽悠的感觉,我是冲着专家才挂的号,昨天的医生摇身变为今天”专家“,其中的结论是大同不异,但,给人一个错觉不仅是医院所得,患者的所失,更主要的是患者心理上的阴影。当然,我也知道所谓专家号就是诊治中,不过就是以专家团队模式以带头专家的治疗理念为标准,按照一定的规范流程执行,确保诊疗质量同质化,这样可释放更多专家资源,在节省患者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的同时,以多元的渠道获得专家诊治。
但,我还是不能放心地把“病”交给这个“专家,也不能随意解读他的医嘱,唯恐误入歧途。从我内心里讲,我是相信医生的,好像真正了解我人生曲折的不是别处,就是医院,对医院我思想深处总有一种奇异的信任感、安全感,对“药房”是寄予不可动摇的盼望和寄托。有时候,明明知道医生也不会说出什么,但,总还是要去看一看,去过医院似乎心中就有底了,或许这也就是医院总是人山人海的原因之一吧。于是,我听从了女儿的安排,服从了她为我约的专家医生,让专家为我仔细地检查一下。
自古以来医生应都是心怀患者、济世扶弱、救人造福,从某种程度上讲,患者与医生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今天在专家门诊中,我有幸遇到的“专家”,不仅让我见识了“专家”的善良品性,也窥探到了专家“医者仁心”“硬核”的心理“密码”,使我从“他不吃中午饭,看完再走呢”的这细节中,折射出他的职业操守和信仰,同时赋予医生平凡中见崇高的责任和使命,在这里“医德”得到了平实的诠释。
看完已是下午一点了,这时医院挂号收费的窗口从六七个只剩下两个了,其余都关了。不过,两个也不少,大厅内空荡荡的,窗口只有几个人。交了钱,就去拿药。拿药也是一样,窗口虽少,但人也少,不需排队,与在班时间相比少花了很多时间,因为这时是中午最空闲的时间。
出了医院大门,外面下起蒙蒙细雨,天气预报冷空气来临。在这寒气沁人的深秋,凉凉的雨,淋湿了我的脸庞,心里,却是阵阵暖意。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闵长富: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上世纪70年代初进机关工作,从写新闻报道开始,一直从事文字工作,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随笔、通讯、时评及论文等各类文章见诸于省级以上各类报纸、杂志,其中小说、散文曾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健康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审计报》《中国轻工业报》《消费时报》《新华日报》《辽宁日报》《甘肃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中国文学》《半月谈》《中国散文家》《秘书》《作文周刊》《中国农村建设》《农家女》等报刊,并有较多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