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行为,而不是品格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君子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名词概念。比如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些大部分都是用来定义君子的,但是这些定义或概念,基本停留在个人品格、道德的层面,是静态的也是抽象的,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作为评判人或者修炼自身的标准。
不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不仅思考全面,而且思考深入,不仅定义了君子是什么,还定义了如何成为君子的方法。孔子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明确提出了成为君子,或者说君子的九种行为准则。文中是这么写的——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君子做事有九个原则,看东西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清楚了;听别人说话要思考是否听明白了;待人接物时,要考虑自己的脸色是否温和、表情是否恭谦;说话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忠于事实,言由心生;做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认真敬业了;有疑问的时候要考虑认真求问;气愤发怒的时候,要考虑后患;看到利益好处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孔子的这番话,即使是在两千年以后,依然可以是我们的行为标准。有人把这九思,分成了四类,个人觉得还挺有道理的。
第一类,“视思明、听思聪”是关于我们怎么处理信息输入的方法。看和听,是我们获取外界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方式,不过,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视力、听力没有问题,但是却看不清楚,听不明白。很多人看了很多书,很多文章,但是却并没有看清楚这些文字完整的,真正的意思,要么只是抓住只言片语,要么是断章取义,要么干脆是走马观花,一无所获,甚至要么是看出完全相反的意思,得出相反的结论。对于重要的文字,我们应该要追求一字一句的阅读,既要了解文字本身传达的意义,也要搞清楚其字面后传递的真实意图和信息。而听人说话,也是一样,一定要保证自己听明白别人到底在说什么。俗话说:“听话听音”,听人说话,不仅要听明白其话语表面的意思,还要听到弦外之音。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么急于想着怎么回应对方、要么提前预设立场,将对方的言语往自己的框架立场上去联系,要么想着怎么去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漏洞,而并没有放空心胸来静下心来,完完整整的听明白对方到底在讲什么。这些都是看和听的大忌。
第二类,“色思温,貌思躬”则是讲接人待物的原则方法的。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脸色,尽量放低自己的姿态,温和恭谦一点,很多时候,反而更有力量,更能得到对方的尊重。因为人其实很敏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一个表情,一个眼色,既可能温暖人心,也可能伤人自尊,落下芥蒂。
第三类,“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是讲说话和做事的方式的。说话一定要基于事实,发自内心,不要胡言乱语,搬弄是非,有时宁愿不说话,也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而做事,就一定要认真敬业,否则不如不做。同时,有疑问就要搞清楚,不要不懂装懂,胡乱猜度,最后坏了大事;愤怒的时候,也不要冲昏头脑,气急败坏,不计后果,心理学家就告诫人们,不要在愤怒的时候,做任何决定。孔子的这四句话,可谓是一个完整的职场指南,道尽了一个人在职场中如何成功的最高秘诀。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第四类,“见得思义”其实讲的是价值观践行的问题了。但凡有好处,有利益的事情,我们在获取好处,追求利益的时候,都要思考它合不合法,符不符合道义标准。孔子也曾经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能干那些见利忘义的事情。
我想,如果人们读遍《论语》,只要能真正读懂 “九思”这一段,并每日践行,至少将超越99%的人,成为真正的君子或者人中之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