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三十章:清热凉血

  …………………………………………………………………………………………………………………………

  第三十类:《清热凉血》

  (10味/地黄、玄参、牡丹皮、荷叶、地骨皮、赤芍、紫草、青黛、白薇、白头翁)

  …………………………………………………………………………………………………………………………

  《地黄》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生地、生地黄、鲜地黄、怀地黄、生烟根、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

  药科——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

  产地——栽培者以河南产量最大,质量最佳,销全国并出口。此外,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的野生地黄作鲜生地入药。

  药类——清热凉血。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肝、心、肾。

  功效——清热,凉血,生津,养阴。

  主治——吐血,衄血,热病伤阴,骨蒸劳热,阴虚内热,内热消渴,舌绛烦渴,咽喉肿痛,发斑发疹,温毒发斑。

  现治——中风,四肢拘挛,尿血,下血,瘟疫,温毒,热毒,齿痛,肠胃如焚,小肠火。

  参治——鼻衄,妊娠漏胎下血,产后血上薄心,血热,血逆,血痹,瘀血,留血,破血,伤寒,寒热结聚,胎动,胎不落,痢疾,皮肤燥,痘证,折跌绝筋,堕坠腕折。

  药理——补血,止血,通经,消瘀,除痹,补肾水,填骨髓,长肌肉,黑须发,利大小便,通利月经,提高免疫功能,抗炎,降血糖,抗过敏,抗真菌,抗肿瘤,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用法——水煎,捣汁,熬膏,丸剂,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鲜地黄15~30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虚泄泻者忌服,胃寒食少者忌服,胸膈有痰者慎服。

  …………………………………………………………………………………………………………………………

  《玄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元参、乌元参、北玄参、黑参、山当归、重台、玄台、逐马、馥草。

  药科——玄参科植物玄参或北玄参的干燥根。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药类——清热凉血。

  药性——微寒。

  药味——苦、甘、咸。

  入经——胃、肺、肾。

  功效——凉血滋阴,泻火解毒。

  主治——高血压,热病伤阴,舌降烦渴,骨蒸劳嗽,目赤,瘰疬,咽痛,白喉,津伤便秘,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现治——暴中风,心神颠倒欲绝,忽忽不知人,心惊,烦躁,谵语,健忘,夜寐不宁。

  参治——头风热毒游风,传尸邪气,阳明温病,三焦积热,伤寒,风热,吐血,衄血,血瘕下寒血,血滞,身热,自汗盗汗,热风头痛,鼻中生疮,口舌生疮,急喉痹风,咽喉连舌肿痛,颈下核,瘤瘿,女子产乳余疾,心腹痛,腹中寒热积聚,肝肾膀胱热结,温疟,小便赤浊(似血非血,似溺非溺,溺管疼痛)。

  药理——解热,解渴,除烦,解痉,明目,定五藏,补肾气,抗菌,降血压,降血糖,抗缺氧,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缺血,增加心肌营血量,舒张支气管,加强肾上腺素。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脾虚便溏者慎服,脾胃有湿者禁服。

  …………………………………………………………………………………………………………………………

  《牡丹皮》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丹皮、丹根、牡丹根皮、木芍药、洛阳花、粉丹皮、条丹皮。

  药科——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

  产地——全国各地栽培。主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甘肃等地。

  药类——清热凉血。

  药性——微寒。

  药味——苦、辛。

  入经——肝、心、肾。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主治——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温毒发斑,痈肿疮毒,跌打伤痛。

  现治——高血压,过敏性鼻炎。中风,惊痫,经脉不通,时时发热,寒热。

  参治——伤寒,复恶寒,血中伏火,骨蒸,癫疾,风噤,风痹,鼻衄,胎前衄血,刀伤后内出血,便血,肠胃积血,妇人恶血攻聚上面(血往上冲,脸红易怒),内余瘀血,伤损瘀血,腕折瘀血,大便黑,金疮内漏(血不出),癥瘕,五劳,多怒,时气头痛,面黄,自汗出,肾虚腰痛,少腹肿痞,肠痈,疝气,落胎下胞,悬痈(生于谷道之前,小便之后),下部生疮(已破口)。

  药理——和血,生血,破血,行血,利尿,排脓,安五脏,续筋骨,通月经,通关腠血脉,增强免疫功能,抗菌,抗炎,降压,抗凝血,改善心血管系统,抑制中枢,抑制胃液分泌,抑制应激性胃溃疡,抑制回肠,抑制子宫收缩。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

  禁忌——畏菟丝子。忌胡荽。畏贝母、大黄,忌蒜。孕妇慎服,妇女月经过多者禁服,自汗多者勿用,血虚者慎服,虚寒诸证者慎服,痘疹初起勿用。

  …………………………………………………………………………………………………………………………

  《荷叶》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藕叶、莲叶。

  药科——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叶。

  产地——广布于南北各地。

  药类——清热凉血。

  药性——平。

  药味——苦。

  入经——肝、脾、胃。

  功效——清暑,凉血,化湿,止血,升发清阳。

  主治——血热,出血症,吐衄,便血,崩漏,产后血晕,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

  现治——慢性子宫炎,出血症,夜尿证。雷头风证,伏暑,憎寒发热,烦闷不识人,狂言乱语。

  参治——气欲绝,遍身风宿,大热,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败血,瘀血,血胀,产后恶血,恶血攻心,头闷疼,眩晕,头面疙宿肿痛,心肺燥,腹痛,肾囊风,胞衣不下,遗精,精浊,白浊(舂汁),带下,下痢赤白,脱肛不收,浸淫腿膝,脚胫生疮,水气浮肿,热痹痒痛,痘疮,漆疮,莲蓬疮(煅存性),赤游火丹,扑打坠损,斧伤疮。

  药理——固精,生津,止渴,破血,消食,清痰,止呕,开胃,生发元气,降脂减肥,解毒药(野菌、蟹等毒),抗炎,抗病毒,抗过敏,抗氧化,抗有丝分裂,降血压,清除自由基,解痉平滑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掺或捣敷或煎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3~9克,鲜品量15~30克),外用(适量)。

  禁忌——畏桐油,茯苓、白银。虚者忌服,上焦邪盛者忌服。

  …………………………………………………………………………………………………………………………

  《地骨皮》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地骨、杞根、地辅、地节、枸杞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山枸杞根、红榴根皮。

  药科——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省区。

  药类——清热凉血。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肝、肺、肾。

  功效——除蒸,凉血,清肺,降火。

  主治——咯血,衄血,阴虚潮热,内热消渴,骨蒸盗汗,肺热咳嗽。

  现治——高血压,牙髓炎疼痛。中风,心悸,发热,消渴,往来寒热。

  参治——诸血证,吐血,咳血,齿血,下血,血淋,小便出血,表无定风邪,周痹,行痹,骨槽风,寒暑,解一切虚烦躁,五劳七伤,眩晕,头痛,赤眼肿痛,眼目昏花,云翳遮睛,耳聋(有脓水不止),口舌糜烂,唇干口燥,气急喘嗽,风虫牙痛,肾虚腰痛,肾家风,肠风痔漏(下血不止)小便不通,赤白浊,疟疾,痔疾,妇女阴肿,妇女阴生疮,足趾鸡眼(作痛作疮),脚气,水肿,泛发性湿疹,瘭疽著手足肩背,痈疽,痉痼,臁疮,掌跖疣,气瘘疳疮,青年扁平疣,恶疮(脓血不止),金疮,烫火伤。

  药理——解热,解渴,强阴,坚筋,补正气,利大小肠,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微生物,升白细胞,兴奋子宫。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忌铁。假热者勿用,脾胃虚寒者忌服,食少泄泻者慎服,虚劳火旺者忌服。

  …………………………………………………………………………………………………………………………

  《赤芍》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赤芍药、红芍药、木芍药、山芍药、草芍药。

  药科——毛茛科植物川赤芍的根。

  产地——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药类——清热凉血。

  药性——微寒。

  药味——苦。

  入经——肝、脾。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主治——吐血,衄血,目养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温毒发斑,痈肿疮疡。

  现治——心绞痛,冠心病,急性乳腺炎,高脂血症。

  参治——肠风下血,妇人血崩不止,血痹,血块,瘀血,恶血,败血,贼血,血热,行血,妇人血运,女人一切病,产前产后诸疾,瘟瘴惊狂,身体疼痛,四肢少力,头目昏眩,头痛,胬肉,脾火,肝火,血痢腹痛,腰痛,五淋,赤白带下,痔瘘,一切痈疽发背,疖毒,疥癞,恶疮。

  药理——缓中,益气,治风,降气,活血,消肿,蚀脓,防腐,补劳,除烦,明目,排钠,保肝,强五脏,补肾气,利膀胱,利小便,通月经,通顺血脉,利大小肠,抑菌,降血脂,抗肿瘤,抗血栓,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心脏,抑制实体瘤,解除肠痉挛,清除氧自由基,增加冠脉流量,治疗和预防心脏功能降低。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

  禁忌——反藜芦。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一切血虚病者忌服,痈疽已溃者忌服。

  …………………………………………………………………………………………………………………………

  《紫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紫草根、紫草茸、软紫草、茈草、紫根、紫丹、地血。

  药科——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或内蒙紫草的根。

  产地——分布于新疆、西藏、内蒙古。

  药类——清热凉血。

  药性——寒。

  药味——甘、咸。

  入经——肝、心。

  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现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子宫颈炎,恶性葡萄胎并发子宫绒毛膜上皮癌,阴道炎,婴儿皮炎,阴屑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结核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主治——血热毒盛,湿疹,麻疹不透,斑疹紫黑,疮疡,水火烫伤。

  参治——吐血,衄血,血淋,小儿白秃,面齄,两眉生疮,五疸热黄,小便卒淋,大便泄利,便闭,外阴湿疹,遍身瘙痒,小儿胎毒,热疮,扁平疣,玫瑰糠疹,疮疹初出,豌豆疮,发泡腐烂,痈疽,疥癣,瘑癣,赤游丹毒,恶疮,恶虫咬人。

  药理——解热,镇静,抗炎,镇痛,抗肿瘤,抗生育,兴奋平滑,抗病原微生物。

  用法——水煎,散剂,外用(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擦)。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忌用水洗。胃肠虚寒便溏者禁服,小便清利者忌服。

  …………………………………………………………………………………………………………………………

  《青黛》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靛、蓝露、淀花、靛花、靛沫、蓝靛、蓝露、青蛤粉、靛沫花、青缸花。

  药科——蓼科植物蓼蓝(靛蓝)的地上部分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

  产地——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陕西、山东、湖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药类——清热凉血。

  药性——寒。

  药味——咸。

  入经——肝。

  功效——清热,凉血,定惊。

  主治——小儿惊痫,咳血,吐衄,血热,温毒,口疮,痄腮,喉痹,胸痛,发斑。

  现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久成郁,郁则成热,产后发狂,吐血不止,咯血,鼻衄。

  参治——一切热毒,热郁阳明,妊娠伤寒,面鼻发红,烂弦风眼,耳疳出汁,瘰疬未穿,咳嗽吐痰,胃脘痛,脓窝疮,天泡疮,小儿湿癣浸淫疮,诸毒虫伤。

  药理——抑制肺癌。

  用法——研末吞服或冲服,丸剂,散剂,外用(干撒或调敷)。

  用量——研末吞服或冲服(常量0.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寒者禁服。

  …………………………………………………………………………………………………………………………

  《白薇》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薇草、春草、芒草、白龙须、白马尾、老君须、龙胆白薇。

  药科——萝摩科植物白薇的根及根茎。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药类——清热凉血。

  药性——寒。

  药味——苦、咸。

  入经——肝、肾、胃。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

  主治——体虚低烧,热病后期低热不退,阴虚潮热,夜眠出汗,热淋尿涩,金疮出血不止。

  现治——肺结核,风湿关节痛,尿道感染。

  参治——身不动,忽然如死,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语,郁冒血厥,烦乱呕逆,火眼,瘰疬,妇人乳中虚,遗尿。

  药理——祛痰,抗炎,心率减慢,增强心肌收缩力。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贴,或用鲜品捣烂敷)。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黄芪、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大枣、山茱萸。中寒食少便溏者慎服,汗多亡阳者禁服,阳气外越者忌服,血虚无热者忌服。

  …………………………………………………………………………………………………………………………

  《白头翁》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头公、白头翁草、老翁须、野丈人、老公花、老婆子花、毛姑朵花、胡王使者。

  药科——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

  药类——清热凉血。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胃、大肠。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鼻血,痔疮出血,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现治——身发寒热,昏迷如死,腹内冷痛,外痔肿痛。

  参治——气喘,瘰疬延生,男子疝气,偏坠,妇人产后带下,温疟发作,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休息痢,原虫性痢疾,疖痈。

  药理——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菌,镇痛,镇静,抗病原体,抗滴虫,抗阿米巴原虫。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虚寒泻痢者慎服,血分无热者忌服。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