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中关于九兵团的几个疑问
看完《长津湖》,感动之后开始冷静下来回想几个问题,其实也是个人长久以来的疑问。网上也有很多研究文章,不过总不如自己动手做功课来的清楚。
一,九兵团到底有没有时间进行战役准备。
这个其实两方面信息都有。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九兵团行军太快,适合北方的厚冬衣严重不足,东北边防部队脱了自己的棉衣扔给九兵团战士。事情当然是真的,《长津湖》开头就有这个片段。给人印象就是九兵团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战役准备就匆忙投入战斗。
而另一个印象就是,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开始前在预设阵地潜伏了好几天。《长津湖》中同样有这个片段,兵团司令宋时轮在等了几天后见陆战一师仍未进入预定伏击地点,遂决定主动发起攻击。
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两件事都是存在的。考虑到部队的实际情况,九兵团于11月21日17时10分请示志司,将东线作战发起日期推迟至26日以后,以便部队能够得到休整和进行各项作战准备。考虑到东线是第二次战役的独立方向,彭德怀批准了九兵团的请求。
那么,九兵团到底是有时间还是没时间?
想了很久,看了网上不少大神的文章,这次总算想明白了。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把九兵团当成了一个个体。然而实际上呢?九兵团是辖3个军12个师的庞大战略兵团,各部位置、状态可以说大不相同,只要把视角放到军一级就已经可以看出端倪。
最先进入战场的是20军, 潜伏时间最长的就是他们。前面提到东北边防部队扔棉衣的其实也是扔给他们。由于潜伏时间长、御寒准备极度不足、补给中断,该部非战斗减员是最严重的。然而仅靠20军一支部队是打不了长津湖战役的。20军进入战场时,27军还在艰苦跋涉向战场运动,26军还在江界附近。九兵团打电报请示推迟总攻,就是为了等待27军进入战场。
所以,把视角放回兵团一级,就会发现,九兵团的战役准备时间可以说是严重不足。
二,什么原因导致九兵团没有时间进行准备?
下面把时间线重新捋一遍。
9月11日,杜鲁门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号文件,授权驻朝美军在苏联和中国不出兵的前提下可以把地面作战扩大到“三八线”以北。
9月20日,20军按兵团命令,结束海上训练,准备北上。
9月27日,美参联会给麦克阿瑟发出第2801号命令,授权麦克阿瑟在“三八线”以北采取军事行动。
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7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0月6日,20军由上海开拔,并于10月14日抵达山东兖州整训。
10月7日,27军铁运山东泰安整训。
10月8日,东北边防军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三兵团成了志愿军十三兵团。同日,26军解除攻台任务。
10月17日,26军北上山东滕县整训。至此九兵团三个军全部北上。此时距“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不过10天。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渡过鸭绿江,秘密向龟城、泰川、球场、德川、五老里一线开进,计划先在此线组织防御。
10月20日,“联合国军”已抵近或进至志愿军预定防御地区。
10月21日,毛泽东指示志司改以运动战歼敌方针。
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第一次战役。战役节点不再赘述,但有几个时间值得注意:
10月27日,军委电令27军赶赴吉林集安。从这个电令看,九兵团仍是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准备参与第二阶段作战的。
11月3日,行军途中的27军79师接到志司电令,改由安东入朝。改变行军序列后,5日,该军80、81师自安东入朝。志司这个命令,显然是要准备让27军作为预备队加入第一次战役了。
那么11月3日在西线发生了什么事?当天云山战斗结束,39军重创美骑1师。40军逼近宁边,38军占领院里,66军进至龟城以西阻击美24师先头团,50军150师进至新义州以南阻击英27旅。
从兵力上说,最弱的就是150师这里。所以志司调27军自安东入朝,就是针对新义州一线的。当然谁也没想到,3日当天沃克下令第8集团军全线南撤。所以已经入朝的27军再次折返安东。
11月6日,志司电令九兵团自集安、临江入朝。由于前面的部署调整,兵团前卫27军此时正在安东。所以九兵团紧急变更部署,后卫20军改前卫,先头58、59师经过沈阳后急速转向集安,根本来不及配发棉衣。御寒装备不足最严重的就是这两个师。后续军直部队和60、89师也只配发了少量棉衣。为了加快行军速度,部分部队甚至将棉衣棉被轻装掉了。
11月9日,27军从安东转运临江。
11月12日,20军全军自集安、27军全军自临江进入朝鲜,向长津湖预定战场急进。26军抵达抚顺。
11月19日,26军自临江徒涉入朝。
通过这个时间线已经可以看出来,从中央到志司再到九兵团,行动上并没有什么延迟。九兵团原本就是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进行整训补给的。但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朝鲜人民军几乎完全崩溃,已经不能组织有效防御,掩护志愿军战略展开,导致志愿军入朝仓促应战。虽然志愿军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步兵战斗技能打赢了第一次战役,但形势并未改观,迫使九兵团提前入朝参与第二次战役,由此埋下了严重非战斗减员的种子。
三,九兵团加速入朝赢得的时间有什么意义?
虽然在我们的军史上,是分为了第一次、第二次战役。但在朝鲜战场上,并没有一个明显的间歇期。
11月5日,志愿军西线兵团结束作战。6日,西线美军即展开试探性进攻,准备夺取清川江北岸攻击出发阵地。7日,42军结束东线战斗后撤。
11月12日,20军前锋抵达长津湖地区(注意前面提到,这一天20军全部进入朝鲜),接替42军防务,在新兴里、死鹰岭等阵地,节节抵抗,诱敌深入。
11月24日,麦克阿瑟下令展开全线进攻。西线第8集团军率先发起进攻。25日晚,志愿军西线部队开始反击。当日,东线美第10军阿尔蒙德下令陆战1师沿长津湖西岸公路,向西攻击前进。
27日,犹豫多日的陆战1师由下碣隅里出发,向柳潭里、武坪里一线攻击前进。也就在这一天,潜伏多日的九兵团发起全面攻击。
这里还需要提及的就是,为什么陆战1师迟至27日才发起进攻?原因也是九兵团的潜在威胁。虽然当时九兵团处于潜伏状态,但已经有零星交战,双方互有俘获。陆战1师已经知道战场上出现了3个新的志愿军师番号——从双方部署来看,其当面就是首先抵达的20军58、59、60师。正是这个情报让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少将感受到了未知的威胁,拒绝了阿尔蒙德狂飙突进的计划——这个在《长津湖》中也有表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九兵团的存在,陆战1师25日就打出去了,直接威胁我西线兵团侧后。
所以,从时间上看,敌军完全没有给九兵团留下一点机动的时间。如果不是九兵团付出重大牺牲抢来时间,让陆战1师冲到武坪里,那么二次战役的历史就将完全改写。
四,九兵团长津湖作战在二次战役中的战略、战术意义
我方很多资料说,由于麦克阿瑟狂妄自大和朝鲜特殊地形,导致二次战役时东西两线美军各自为战。也因为如此,九兵团长津湖作战被当作二次战役一个独立方向,更多地被视作战略上的胜利——迫使“联合国军”东线力量完全撤出朝鲜东北部;而对长津湖作战对二次战役的战术意义则不怎么提及。包括电影《长津湖》也是如此。
对此,《当代中国的军事工作》中指出:该兵团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顽强的战斗,予美陆战一师和七师等以沉重打击,粉碎了美军从东线向中朝边境推进的战略企图,迫使其从海上逃窜,对保障西线作战和全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从上图可以看到,第一次战役,东线只有志愿军42军(欠125师)。其124师在第一次战役中作为防御主力迭经恶战,损失巨大。如果九兵团不能按时到达长津湖一线,那么东线我军就只有42军不到两个师的兵力,面对美第10军(步3师、步7师、陆战1师、伪首都师、伪3师)。
纵观二次战役美军的行动,就会发现美军并非一味狂妄自大,沃克、阿尔蒙德、史密斯也不是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麦克阿瑟”钳形攻势“不是一句空话,东西两线其实是有相互呼应的。阿尔蒙德一直被称作麦克阿瑟的应声虫,强逼陆战1师出击,但就算如此,他也调动了步7师、步3师分别掩护陆战1师左右翼——倒霉的北极熊团(步7师31团,严格来说不是31团全部,而是混编的第31团级战斗队)就是被派去新安里接替陆战1师7团防务,结果被干翻了。
下图蓝色箭头是麦克阿瑟钳形攻势示意。图中由东向西攻击志愿军西线兵团侧后的蓝色箭头就是陆战1师。按照该师在二次战役中表现出的战斗力,冲破未经整补的42军防御是很有可能的。一旦出现这个局面,同在左翼的38军势必要转用于东线防御,那就没有后来的”万岁军“什么事了。从宏观上说,打到这个地步的话,二次战役的设想基本上就已经落空了——38、42两个军原本是用于西线战役迂回的。
五,九兵团的战术问题
在对陆战1师的老兵访谈中,美国人认为九兵团最大的战术错误就是强攻下碣隅里,那里是美军防御最强点,陆战1师1团和师部所在地。然而对我们来说,战前定下的作战方针就是”擒贼先擒王“,打的就是陆战1师。从战役突然性来说,完全出乎美军意料,已经是最好的了。
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长津湖作战有两个问题:
1,没有寒区作战经验,为了抢时间,58、59师部分部队甚至连棉衣都轻装了。整个战役期间出现严重非战斗减员。
2,对真正的现代化、机械化部队战斗力没有正确的认识,低估了美军战斗力。志司在战役筹划阶段,试图以27军全部+20军1个师歼灭美步7师31、32团,以20军3个师+42军126师歼灭陆战1师5、7团。对此毛泽东电示志司,4个师打陆战1师2个团不够,26军应尽快向战场靠拢作为预备(然而26军主力最终没能赶上,只有76师参加了下碣隅里战斗)。关于这一点,其实网上有很多段子,包括《那兔》都有,双方都把对方当作了蒋介石的”国军“,被坑惨了。到我军总结出攻击作战以一个军压制美1个团的力量对比,已经是抗美援朝后期的事了。
但是,问题归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其实是无解的。谁不知道丢了棉衣会冻死?九兵团的战士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抢时间吗?没有付出重大牺牲抢来的时间,哪有后面的胜利?知道陆战1师很强又如何?战场兵力就这么多,难道可以不打吗?
所以,这才是志愿军战士最可敬的地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保家卫国,不惜牺牲一切!
再次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