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怀念妹夫/李兴柏
2016年4月5日上午9点15分,59岁的妹夫胡伟在家中患心梗溘然去世。这噩耗犹如晴天霹雳,我脑子里顿时一片茫然。一位身材结实,心胸豁达,思路敏捷,嗓音洪亮的妹夫,怎么就这样说走就走了呢?听到妹夫逝世的消息,我不禁感到愕然,特别揪心,十分悲痛,不禁回想起与他曾经交往的点点滴滴。
1984年初冬,区委宣传部举办由各公社报道员参加的培训班,地点在于洪区第一招待所。按规定,我是不能参加的。虽然妹夫在部里工作,但他不是具体管这件事。可妹夫知道我酷爱写作,就采取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办法,一边同相关人员为我说情,一边找人给我捎信儿去参加。其实,我过去偶尔在报纸、电台发点“火柴盒”“豆腐块”,全是新闻消息,体裁比较单一。
在妹夫辛勤运作下,我终于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班。妹夫还把我介绍给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夏洪祥及具体负责的陈铁生等。这个培训班有三大特点:一是培训时间长,二是授课老师多,三是内容丰富。比如,沈阳日报社赵昆讲如何写新闻,刘汝仁讲如何写评论,沈阳电台孙主任讲怎样写消息,李慧敏将怎样写通讯,辽宁经济报社魏主任讲报社需要什么稿件特点等。
这次培训班结束后,我写稿有了变化,合理安排时间,见缝插针,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不写陌生的事情;在构思标题上下功夫,它有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作用。为了快发稿、多发稿,我把培训班学到的东西全运用了。一是有方向性地投稿,熟悉设置,栏目特点,符合要求,有的放矢;二是紧跟热点,视角独特,善于捕捉,迅速落笔;三是文字正规,内容丰富,段落精炼,语言流畅。为了写好新闻作品,我不厌其烦地查资料,反复推敲,不断修改,力求使自己的作品真实、准确。这次8天培训班,对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雨中送伞”。
1989年冬天,妹夫特请我及另两人喝酒。那时的妹夫在北李官区委趟房居住,格局很小,没有暖气,进屋是厨房,向里走是卧室(餐厅加客厅和卧室),家里取暖全靠炉子。但毕竟是公家的,享受了一把单位的福利待遇。炉子在外屋,经过一道墙,连着里屋一铺炕,只有炉子烧起来,炕就随着热了。如有内急,需到屋外公用厕所。进这个屋不用脱鞋,还是老家的风俗习惯。好手艺的妹妹负责择菜、清洗、改刀、上灶,不一会儿,8个凉菜和热菜端上了桌,那简陋的屋子里顿时飘满了香味儿。酒是表达感情最好的方式,妹夫频频提议干杯,我那次好像喝了大约半斤白酒。妹夫几次同我说:“有空就过来,咱哥俩喝点儿,刮风下雨就在这住,省得顶风冒雨几十里向家走”,一片盛情。
妹夫,对我的那份厚爱,永远铭刻在心。妹夫,凭你的年龄,凭你的性格,凭你的身骨,你怎么现在就这样匆匆离我而去呢?我实在不忍相信这是真的。
如今,妹夫走了,我却时常想起他,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他曾经对我的帮助,想起他在党校学习时的一脸自豪,想起他唱的歌曲小白杨的高亢,想起了与他工作艺术方面的探讨,想起了在一块品茶聊天的温馨,想起他对孩子的一脸严肃……
命运无常,故人已去。这么好的妹夫,可遇而不可求。重温妹夫往事,激励我前行,以此告慰妹夫的在天之灵。妹夫,来世再续亲情。
作 者 简 介
李兴柏,满族,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于洪区文联副秘书长。作品散见《散文选刊》、《东方散文》、《佛山文艺》、《鄱阳湖文学》、《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信息报》、《中国老年报》、《法制文萃报》、《辽宁文艺》、《辽宁群众文艺》、《新农村》、《辽宁日报》、《辽宁青年》、《南方周末》、《北方时报》、《辽宁农民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华商晨报》等报刊。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从文履痕》。
评选办法
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点击率超过5000的征文直接入围;有打赏的,每一元折算成100个点击率。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