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全貌将被数字呈现 研究者呼吁加强长城保护和长城文化研究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但保护状况并不乐观。数据显示,在长城全长6259.6千米的人工墙体中,只有8.2%保存状况尚好,74.1%保存较差或仅余基底部分。

“没有即时监测手段,长城塌了、被毁坏了也无人知晓。”年过六旬的张玉坤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誉满学界的“中国民居建筑大师”。从2016年开始,张玉坤团队聚焦长城建筑遗产保护与信息技术应用。“按计划,全线需要拍摄近200万张分辨率接近厘米级的高清图像,总数据量达12TB以上,总飞行里程多达两万千米,预计再有一年多我们将完成长城全线所有数据的田野采集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分析处理。这些数据的获取,将为长城全线的'数字再现’和监测预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张玉坤说。

数字化成果已应用于长城保护规划

“长城从来就不是一堵墙。”多年来,这是张玉坤的口头禅。

2003年初,张玉坤带领团队启动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调查研究中国北方堡寨聚落。他意外发现很多荒废的古村古堡曾经是长城的防御单位,而长城沿线有很多这样的遗存。这引起张玉坤浓厚的兴趣,他直接打报告,申请将研究工作重心从北方堡寨聚落转移到长城地带相关军事聚落的研究。2006年他又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正式开始对长城军事聚落与防御体系的基础性研究。2016年,全国首个“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建成,长城建筑遗产保护与信息技术应用成了他们的主攻方向。

为直观展现防御体系空间布局,张玉坤团队已建成“明长城防御体系空间数据库”,包含城池(镇—路—卫—所—堡5类)、驿传(驿—递—铺—军站—站城—塘站6类)和烽燧的经纬度坐标;每个城池32大项164小项的属性信息。数据库中可见,南北纵深最大700多千米。

张玉坤团队还为嘉峪关、八达岭等地制作了数字视频片段,这是他们“明长城全线图像与三维数据库”建设的部分成果:屏幕上崇山峻岭,漫漫荒漠,俯瞰之下,长城蜿蜒起伏,连绵不断,沿线的敌楼、敌台,关隘的内城、外城、瓮城,皆历历在目。趋近细看,城墙上的垛堞、吐水,乃至每块砖的细节也一清二楚。

现在,张玉坤的研究还在继续,他的同事和学生将会继续跟进,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张玉坤将目光从基础研究拓展到保护传承。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数字化成果已应用于长城保护规划、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和数字展陈等保护实践。

张玉坤希望可以将手头关于长城的大数据与相关部门共享,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相结合,为长城全域、全线的整体性保护、监测预警和数字再现尽一把力。

全面认识长城功能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长城不只是一道墙或一条线,它是个庞大、复杂的'巨系统’,是一条集军事防御和民族交融于一体的'秩序带’。”这是张玉坤团队在多年大量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秩序带’的概念涉及方方面面,军事、政治、经济、贸易、民族和文化都包含其中。”张玉坤解释,长城无疑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但除了军事、政治的因素,由于长城内外农、牧业不同,生产生活所需各异,自古以来就在长城沿线开设了大量的关隘、市口,以及辅助交通的“暗门”,通过朝贡、边贸互通有无,各得其所。

历史上,汉唐之际,丝路商旅穿梭往来。明代以来,长城内外互市贸易不绝,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也未因长城阻隔而中止。为证实明蒙互市贸易的存在,张玉坤团队对其作了专题研究。“长城内外的互市贸易在文献中多有记述,明永乐至万历年间,辽东镇开设8处马市和木市;隆庆和万历年间,宣大山西三镇开设了12处马市或市场。通过现场调研,我们还找到了一些市口的遗迹。这些市口定期开放,让长城内外民族互通有无。”张玉坤说。

在明代“九边”之一的大同镇长城脚下,红门堡曾是远近闻名的边贸市场。明万历《宣府镇志》曾经这样描述红门堡边贸互市的气象:“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宁武府志》更是将繁华兴旺的景象描述得栩栩如生:“每到交易人嘶马喧,人来车往,帐篷遍布,胡汉杂处,热闹非凡。”

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商业绿洲”“和平通道”遍布长城沿线。长城虽历尽战火,却向往和平,就像一部战争与和平、对抗与交融的史诗。历朝历代,汉长城、金界壕、明长城,莫不如是。张玉坤将其归纳为“拒止冲突、互通有无、规范往来、纲维秩序”——一条集军事防御和民族交融于一体的“秩序带”;一个反映我国历朝历代政治、军事、经贸、民族、文化、环境的多层次、立体化、系统性的“巨系统”。

“千百年来,长城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利益共同体,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的枢纽,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快速通道。长城这个'巨系统’的发展变迁,也是中原王朝政治智慧和商业智慧不断演进的见证写照。”张玉坤说,“如果对长城的研究不全面、不完整,会导致长城的保护传承工作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直接影响到长城的价值认知及其文化影响力的发挥。我希望更多人意识到长城真实、完整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传承它,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

(记者刘茜 陈建强 通讯员焦德芳)

(0)

相关推荐

  • 长城上线了!

    "长城不应该是'Great Wall',她从来就不是一堵墙."多年来,这是张玉坤的口头禅. 年过六旬的张玉坤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誉满学界的"中国民居建 ...

  • ​如果可以回到古代,你最想去哪里转转?

    文 | 雾满拦江 (01) 我是个好脾气. 就算你当面抽我的脸,我也不生气. 但我也有控制不住的时候. 有次我拿ipad看片,看部美剧,看着看着我火气上来,感觉肺部要炸开,一怒之下把ipad给砸了. ...

  • 第1569篇  红山文化与黄帝事记

    摘要:红山文化自发现以来,备受各地学者的重视,对于它的研究亦有不同的线索,而从古史文献的记载.考古发现中,红山文化与黄帝的历史事迹存在着很多可以互相印证的地方,更有学者认为,正是黄帝部族创造了红山文化 ...

  • 我为何参与灰腾梁历史文化研究?

    本文作者:袁永明 近日,半年前即已出版的<辉腾锡勒草原访古>一书正式上市.拜网络力量强大之赐,消息不胫而走.特别是藉由"察右中旗人的故事"微信公众号的发布,在老家人当中 ...

  • 超级数字场景点亮文物保护之光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不仅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是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城.大运河.敦煌--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是国人的精神图腾,是国家的"金色名片",亦是 ...

  • 天津大学:追寻万里“数字长城”中的文明密码

    新学期开始,敬业湖畔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一派蓬勃气象.研究生组会邀请了英国杜伦大学考古学系的 Peter Brown 来交流访问. 面带笑容的张玉坤教授打开演示文稿,工工整整的一行大字--"长 ...

  • 他们走了4000多公里建明长城数据库,每块砖的细节都能看清

    天津大学团队走了4000多公里建明长城数据库,每块砖的细节都能看清 责任编辑:李天宇来源:观察者网      2021-02-17 18:01:49 "天津大学"微信公众号2月17 ...

  • 万里守护,万物互联,华为铸造“科技长城”

    鸿蒙世界没有边界,华为铸造科技长城. 作 者 丨 宿艺 编 辑 丨 子淇 有一个地方,你一定听说过,却可能从来没走进过.你走进过,却认不出它.你认出了它,可是有人却再也看不到它. 它就是长城. 中国上 ...

  • 《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广西卷),全州这个古村有可能入选!

    <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共涉及全国30余省份,并于2018 年上半年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

  • 2020清华同衡学术周 | 解析文旅融合,构建创新格局

    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解析文旅融合,构建创新格局"分论坛于2020年11月19日8:45在清华同衡西区办公楼100报告厅举办.本次专场持续近9小时,22位城乡遗产.旅游领域的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