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芦苇/袁丽明

芦苇是平凡的,也是坚韧的。高山平地、田间地头、甚至瓦砾上、屋檐下,只要有土的地方,都能见到它葱茏茂盛成长的样子。

老师这几天出差到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纸坊村。一路上不停给我们发沿途风景,除了蜿蜒绵亘的高山、如飘带般细窄的山路在,还看到了车窗外频频点头的芦苇花。

不由得对芦苇倍加感叹,千万里之外,它本性如一,始终坚持自己洋洒洒的生命。

小时候总被人教育着说:不能学芦苇,它是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那时候对生命没有深层的了解,自己也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认真听,好好记。当我真正看到荒芜老屋的门顶上,少得可怜的土壤里,甚至只有雨水浸润的湿度以及风化后的砖石表层,都来不及有土壤,一根根芦苇便生根发芽高擎擎地长出,高举着花絮迎风飘扬,这是自然界最无欲无求的生物,这是自然界最自力更生的生物。好多人看不起它,但是,好多人未必能如到它。

现在生活条件好,上一辈吃过的苦,我们只是听说;下一辈人,更是在我们以及上辈人联合的悉心关怀与呵护中长大,不愿让他触碰半点雨雪风霜。自己不吃不穿,是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自己勤扒苦做,是为了让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自己像片老芭蕉叶,孩子们是新长出来的嫩芭蕉叶,老芭蕉叶不声不响把自己所有的营养过渡上新叶上,成全新叶的成长,就是自己存在的使命和意义。

如果芦苇有思想,它肯定会笑话人类:“看,还老是看不起我们,我们成长得多么利索,哪需要像他们那样麻烦。”

不知道芦苇到底有没有思想,只知道芦苇有很大的脚,苍穹下的每一寸肌肤里,都有它的足迹。老师说思想有多远,脚步就有多远。看来,芦苇真的是有思想的。这是力量的延续,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播。

这种力量,这种精神,让出门在外的老师饶有兴致的跟我们讲着一路见闻,也许,是看到某个共同东西,让他找到了在家中的亲切感吧。

高山、旷野、窄路、杳无人烟,精神随着脚底下的车轱辘一起高度紧张,车子穿过一个又一个大湾,灵魂也跟着渡过一场又一场劫难,心一直在嗓子口悬着,“扑通扑通”不停打着擂鼓。

行程不知持续了多久,车窗外有了人烟的气息。全车人悬着的心终于放进心窝里,可以舒坦地看看异地的风景了。前面有个小孩子,大老远就停在路边,手臂举过头顶。起先都没在意,走近一看,原来是在敬礼,一动不动站在路的最边上,像等待检阅的小士兵。

走过,沉寂很久的车内,开始哗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还以为小家伙在扣头抓痒,原来是敬礼,有点意思。”有的说“这小孩估计电视剧看多了,正在演习。”不经意间出现的一个小孩,让车内每个老师浮想联翩,都当起了导演,编排不同的故事版本,也算是长时间惊吓过后,给灵魂一个轻松的回旋吧。

再往前走,又碰到了小孩,同样的举止,都是大老远站在路边,高高举起小手臂,向过往车辆敬礼。每到一处,只要有小孩的地方,小孩都这样,没有乱跑的、疯打的,井然有序,车内之前的笑声戛然而止!心,好像从高空落下,受到一股强烈的震撼!一个小孩这样做也许是这孩子天资极高,也许是搞着好玩,可所到之处,所有小孩都这样,这就是一种风俗,一种世态,一种教养与文明。再也没人觉得这只是好玩。

晚间休息的时候,老师不停跟我们讲起这事,经济落后的山区,精神面貌竟然如此充裕,不由得谈起我们身边,车多人杂脚步乱,由此造成痛心疾首的事故也多。要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这样,为自己找个安全的地方,我们的城市,也会陡增多分魅力!

多日过去,老师辗转到了多个地方,但是口中念念不忘的,还是贵州遇到的这些小学生,成了记忆里不可磨灭的风景。他们如这深山中的芦苇一般,任何贫瘠的土地上都能扎根生长,在艰苦的条件下,毅然绽放光芒。

作 者 简 介

袁丽明,女,用心读书,感恩生活。将真情流淌于笔尖,用文字净化心灵。在读与写的世界里,遇到更好的自己。





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