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泓丨千年古街上的海丝印记(上)

从“蓝蓝的泉州湾”展望海洋,大舶高樯多海宝,“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桥尾、外洲、蔡公洲,江水弥漫,一派芳草,古代泉州十景之一,俗称“三洲芳草”。清末举人曾振仲先生曾有“袛今孤塔流空锁,但见三洲草自芳。”泉州先民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船到城添外国人”。被誉之为“天下之货仓”的刺桐古港起于南朝、兴于唐、繁荣于宋元,历代文人和西方旅行家在著述、游记中对当年的盛况不吝描述:“无比繁华”、“货物堆积如山”以丝、瓷、茶为大宗……随丝路贸易而来的东西文明交流在一条千年古街之上。

蓝蓝泉州湾,滔滔奔向海。把泉州和整个世界连在一起。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起锚,万国的商客不仅仅带来经商贸易的黄金机遇,也带入不一样的宗教文化。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西街不大,古迹还很多。佛教、道教、基督教在这里“三教并存、和谐共荣”。

这是一条行神的街。

西街素有神明的保佑。这里,地稳少洪,春夏秋冬,太平安好,永不失秩。

宋代佛教出现儒、道、释合一。元朝以来,泉州各门宗教兼收并蓄,曾出现过世界多门宗教自传共存的盛况。其相互依存,相互关摄,相互平等,圆融无碍,和谐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见证了泉州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民国而逐渐世俗化,愈来愈与民间杂神信仰融合,还与民俗相结合。在世俗化过程中,多数寺庙出现佛、道、杂神共祀一庙或一堂的奇观。

西街就是这样一条包容的街。展现了善于接纳海内外多元文化的包容精神,同时还体现了西街民众多元化的生活习俗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每当农历正月初一和十五,初二和十六,寺庙里的香火不断,拜拜信徒众多。有的还自备三牲、果盒、香烛齐供,态度虔诚,礼数周至。与此同时,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还不少。一个历史古街,能让东西方文化相融而且互存,真是比较奇特。

宗教是什么?你若信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宗教。我们对宗教,不是先理解了才信仰,而是先信仰才一步步深入理解。

记得有一哲人讲过: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危险的,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是伟大的。

有一位研究泉南文化的学者这样认为,泉州人信仰最广泛的是民间信仰,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育女神、冥厉瘟神、神道神仙、忠义圣贤、水神、海神、财神、戏神、禾神、医神等众神祇同时存在于泉南各地,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可以同时信仰多种神祇,一个乡村也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地方保护神,因为保佑健康平安,渴望美好生活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宗教对于我来讲,总是从孩童自起,从周遭开始,如同宣纸上的一滴墨,一点一点渲染开去。

信仰应该与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相连:纸业供祀蔡伦,蔡伦总结了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进造纸技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形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酒业供祀杜康,传说中仪狄和杜康为创始人,如果非要讲个区别就是: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为酒则是高粱酒创始人。陶业、冶业以及首饰供祀太上老君。茶业供祀陆羽,字鸿渐,以嗜茶著名,并对茶道很有研究,被视为“茶神”。土、木、石、瓦业供祀鲁班,公输氏,名般,春秋时鲁国人,般与班同音,故称鲁班。他曾创造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的石岂,又相传曾发明木作工具。纺织业供祀黄道婆,又称黄婆,元代著名女纺织技术家。由于他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百姓的敬仰,清代以来,一直被尊为布业的始祖。我们的刻印业供祀朱熹,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其祭祀日。相传泉州刻印业一世祖洪荣山,原籍婺源,与朱熹同乡,长随朱熹学习金石雕刻手艺,颇有成就。后因朱熹考中进士,转入仕途,在泉州讲学,并把洪荣山叶带到泉州来。洪荣山定居于田庵村从事刻印业,其手艺传承数百年后,最终传于后坂村施姓和淮口村的林姓,两公供祀朱熹为祖师爷。

这些早年手工业的信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扩大扩张,又增加了保平安的信仰,如行船的有妈祖信仰,做生意的有关帝信仰,以及“聚财吉兆”的有商神张真君信仰,让泉州商业文化平添无数色彩。

佛教传入泉州有史记载的,可上溯至西晋年代。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曰:“泉之为郡,风俗淳厚,其人乐善,素号佛国。”又据现有文献记载,泉州南安丰州九日山延福寺早在西晋太康年间已建寺。当时,中国佛教尚处于译经阶段,而延福寺规模宏大,极盛时期有54个支院。

现代泉州佛教禅宗以临济、曹洞两宗为多,两宗法门并修,互相渗透,但且分立门户,各有传人。两系传人都编有辈分的字序以命名。近代临济派系有“转、瑞、广、传、道、法”诸字序;曹洞派系一支以妙月和尚的“妙”字开始,有“妙、福、常、理”等诸字辈;另一支以性愿和尚的“性”字为首,有“性、觉、妙、真、如”诸字辈,两宗各自有传统寺院。此外,尚有青原、伪仰、法眼等分支派系。

对于西街人来讲,再也有比开元寺更有历史,更有名气,更丰富的了。因为有西街这样一个大气场,足以恒久长远。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檀声。”西街176号的开元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年时,开元寺旁拥120个支院。全盛时期,僧众“食常万指”。(捧碗食饭的僧人有一千人达一万个手指头)据泉州开元寺《紫云开士传》云,唐与五代,仅开元寺门下就有各派佛学宗师34人,其中以禅、净土、唯识和南山律宗为最盛行。

密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师徒相传,并有谨严的修行步骤,颇为神秘。即身可成佛,是密宗修行的目的。密宗认为,不一定要经过累世修行,今生便能成佛。这真是拨云见日,豁然开朗,让修行者看到了希望。

1980年,开元寺被国务院核定、文化部核准定,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秋,开元寺举办“文革”后首次大型水陆法会,佛教界为之振奋。

有人讲西街是得益于开元寺的影响,更有人反过来讲。无论怎么讲,它就在这里,吸引着人们是目光,也吸引着那么信佛人的心。

踏遍西街,最感到珍贵使我流连不愿离去的地方还是开元寺。

路过“紫云”粉墙时,就没有了一丝羁绊的宁静,相信你便被彻底地静化了,静出灵魂的真性,静到了仿佛能够听得见自己的脚步。

据载,寺前照墙“紫云屏”,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紫云屏”三字乃明代泉州著名书法家陈于王所书丹。

走在西街,绕不过去的话题当然是开元寺,这里确实算一个优雅清静的好地方。

身入古寺,倾听一段慈悲经诵,淡出佛殿,参悟一番因果轮回。静心领悟,于身,于心,皆空明。中堂正大,蜡烛静照,遂闻远方鸟鸣嘤嘤。蓦地有僧入中堂,其穿灰袍,脚着灰鞋,悄然擦拭条案上的香灰,旋即而去。

步入大雄宝殿里,以观僧之夜课。敲钟振鼓,有僧匆匆,当然也有僧姗姗,来迟者要对佛像补礼、加礼,之后入列。诸僧皆穿紫色袈裟,其面佛像而跪,出声诵经。乐器有三,木鱼、铃、罄,分别打击,同音为穆。氛围严正,应该有助于摒除邪念。

开元寺的和尚们通过每天的打坐、行香和功课,帮助自己找到初心。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宗教不是用来讨论的,尤其佛教本身更注重实修。正是“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

开元古刹总是弥漫着菩提的梵香。许多善男信女经常到寺院在佛前烧香磕头,祈福寿祈贵子、祈求升官发财、姻缘美好、万事胜意。

作为一种善意的精神寄托,无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炷香、磕三个头的本意却还不知道何意?其实,三炷香,分别为戒香、定香、会香。第一炷戒香,在佛前决心,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第二炷定香,希望自己能够入定;第三炷慧香,祈求自己能够得到智慧。戒、定、慧,三香是“破迷开悟”的初心,也是一种因果关系。而磕三个头,一叩首表示对觉悟者礼教;二叩首发愿向觉悟者学习,愿归于佛门;三叩首是在庄严者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

开元寺历史文化底蕴是够强大,它所形成的磁场呈现出独有的光芒。幽静,奇特,神秘,我只能心存敬畏。

天刚亮,徒步前往开元寺,一路上车水马龙,人声喧哗,一入开元寺内,便浮躁全无,只留一片宁静在心头。

宽大的红色大门两边,各卧一只体型庞大石鼓,时代不详。想必它已静静蹲伏了数千年。入门两侧有两尊“金刚护神”,据佛教《宝积经》载:俩为兄弟,一个名法意,一个叫法念,双位尊为佛护法。佛家弟子知道,这是密宗规制。一个状若怒吼;一个昂着远眺;直截峻烈,大开大阖。俗称“哼哈二将”,有客烧香,其直身须臾,便屈膝为跪,并连连磕头。奉佛之心至淳至诚。

宋时开元寺原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的圣人”的门联一副,岁久已佚。此时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的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游历泉州之时感慨而作,也是对泉州宗教兴旺、人文鼎盛最好的诠释,它简短直接地揭示出隐藏在繁华名城里泉州人最真实的市井生活状态。弘一法师来寺内讲经,特为此挥毫书丹,并题跋“寺门此联朱文公撰文久佚为之补书,戊寅春沙门一音书,佛弟子叶慧眼刻。”从此可看出弘公与朱文公有同感和共鸣。

我读旧志书,才知道开元寺的由来。据《泉州开元寺志》和《泉州府志》记载,独享一方宁静的开元寺始创于唐朝武则日垂拱二年(686年)唐玄宗开元年间,改为开元寺。占地七万八千平方米,寺庙的范围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规模恢弘。今泉州开元寺仍保存着纪年为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六角形佛上尊胜陀罗尼经幢物件。经幢为乡员进士欧阳偃及沙门文中共书。经幢有篇序文,叙述佛上尊胜陀罗尼经是如何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

一座开元寺几乎等于一座城池。

开元寺内有块清·嘉庆十年督闽浙使者、长白玉德撰并书的《重修开元寺碑记》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开元寺这座庙宇,是宅心仁厚、心胸宽广、倜傥尚仪的商人献桑园而建的。据载,寺址原为州民黄守恭家族桑园。黄守恭(629—712年),字国财,号一翁,唐贞观三年(629年)生。黄守恭少习诗书,博通经史,声蜚士林,时称“郡儒”。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周围七里,成为名闻遐迩庄园主。

有书在手。传讲唐代泉州紫云开基祖黄守恭白日梦见和尚登门化缘,向他乞地建置道场,他平日虽乐善好施,却也不舍奉献桑园,于是有意作难讲,“如树开白莲乃可。”不想次日后果然应验,满园桑树竟盛开白皑皑的莲花,黄守恭被桑开白莲的奇景所感化,毅然献地结缘。遂由高僧匡护大师建莲花道场,故赐“莲花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黄守恭被尊为“长者”,僧众与开元寺东翼为之建檀樾祠,世代奉祀。如今寺之西侧有枞栏杆龙蟠的老桑材树见证故事的由来。

据史载:种桑蚕是中国固有的农业技术。在神话中,它是黄帝之妻螺祖的发明。有诗为证:

南山有桑,

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

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

万寿无疆!

难忘千年沧海桑田,因此桑田变庙宇的开元寺又有“桑莲法界”的雅称。唐代古桑,足以证明当时泉州丝织业的兴盛。据史料记载,古时,开元寺以西至丰州一带曾是一连片的桑园,泉州出产的泉缎畅销海外,与番人进行丝绸贸易的泉州和苏州及杭州的丝绸商行都驻扎通津门外码头与象峰巷之间,运载丝绸的海船,等待从破腹沟各渡头而来溪船与其盘驳。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据讲,黄守恭在公元649至659年,在泉州大量发展殖桑织丝业,经营桑田七里,最先发展丝织业。伊一生曾经做了三件大事,种桑、养蚕、织锦,质地精良,花色丰富,轻清耐久,闻名于世。为开拓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年丝绸巨商黄守恭每年外贸数十万匹丝绸一路扬帆至东南亚。

清风徐来,桑叶飒飒。泉州气候宜于桑树生长,唐代泉州丝织品已是发达,列为贡品。元代泉州生产的“刺桐绸缎”作为朝廷馈赠外国王公贵族的礼品而闻名于世,丝绸让西方人趋之若鹜。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就有记载经泉州出口的商品有丝、瓷、铜鼎、白糖等。丝绸之路的绸缎是柔软的,因丝绸而得名。离开了丝绸,丝绸之路就失去了它神秘而曼妙的色彩。唐宋之时,泉州一带蚕桑业甚为发达。据赵汝适《诸番志》记载,刺桐城在宋代已是丝织业中心,与杭州齐名,从泉州出口通往海外的丝织品有绸、缎、凌、娟、罗等。

遥想当年,目睹一只只蚕仔被抽出小丝变成彩云一样的绫罗绸缎,围观的游客们啧啧称奇。刺桐绸与高贵、华丽和神秘,让地球人痴迷。

由于丝绸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起源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与欧亚的商贸往来是重要途径。又据玄奘所叙,3世纪初期,瞿萨旦那国几次请求赐予桑蚕、米果,遂孜孜求婚。一旦汉朝同意嫁其公主,瞿萨旦那国便秘属迎妇使匠,让公主带上蚕桑之种。再据普罗科庇斯所叙,五世纪中叶,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派了两位修士在中国活动。其巧取蚕卵,并偷偷装进中空的手杖,悄然返乡。从此欧洲有了蚕桑,随之他们迅速掌握了丝绸的知识。

除桑树外,还有另一株树称为泉州人带来真金白银。对了,茶树,它本是一片树叶,初心与人类相遇之时,被当作一味解毒的药方。正是这片小小的树叶,在历史长河在延伸出一串“衣食万户,海泽世人”的长长产业之路。

在西街的巷子深处,一年四季都飘着茶香,鼎沸闹市,寻常巷陌的茶馆、茶店、茶座都是星罗棋布,甚至多于米店、金铺。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壶中沸水依然是强强滚,碗中佳茗澄澈扑面香。

烈日高照,暑气逼人。在西街旧馆驿、三朝巷、新街、古榕巷外,时常能看到有些热心的厝边头尾自发设置的免费奉茶点,一年中有四个月为过路人提供纳凉降暑的便利,而且一奉几十年了。盛夏,泡制大保温桶的茶水,外贴着大红纸书丹“奉茶”字样,另有若干茶碗、茶杯置于茶顶。免费奉茶又是西街人积德行善的另一表达。帮人也是一种幸福、这是西街人一种向陌生人释放应用的慈善情怀,传递爱心,奉茶是一种温暖,更是一种善举。随手慈善本身一种自发行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普通且很意义深远。

16世纪海上贸易异军兴起,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丝绸之路,因丝绸而得名。离开了丝绸,丝绸之路就失去了它神秘而曼妙的色彩。

曾长久地让西方人垂涎羡慕,还是因为丝绸的贸易为西汉民族获得了极大利益,这条贸易之路被西方人唤作“丝绸之路”。这一词汇在中国的古文献中并未记述,据悉,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是一位德国人,伊叫做费迪南·冯·李希霍芬,著名的地质学家,被国际公认近代地理学先驱。伊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首次来中国,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877年伊回国后写下辉煌巨著《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五卷),在这本册中,李希霍芬首提“丝绸之路”这一学术概念,并在后来得到中国乃至世界学界认可,逐“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古代贸易及文化最通俗的表达。从此这条大量运送中国丝和丝织品的交通大动脉便正式有了一个响亮贴切的名字。

沧桑的丝路是一张网,悠长的丝路是一条河,瑰丽的丝路是一幅画。丝路是一部金戈铁马悲壮苍凉的史诗,丝路是一本绵历古今博大精深的奇书;丝路是一座传播友谊孕育文明的金桥。丝路的过去是辉煌的,丝路的现实是奋进的,丝路的未来是美好的……

唐宋时,泉州一带,蚕桑业甚为发达。据赵你适《诸番志》记载,刺桐城(泉州)在宋代已是丝织业中心,与杭州齐名。从泉州出口运往海外的丝织品有绸、缎、绫、绢、罗等。

另据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李金明教授研究,他认为,以泉州绸缎在海外的流通和命名为例,讲明泉州在中世纪时曾因盛产优质绸缎而闻名于世,外国商人沿袭以产地名来命名物产的习惯,把泉州出口的绸缎称为Zaituniah,这实际上很可能是古泉州“刺桐”(Zaitun)名称的来源。

人类不同于一切动物的生存方式,在于其文化性生存。文化性生存决定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唯其如此,人类的生存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是告别了动物生存的自觉性生存。

据文博专家陈鹏先生介绍,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成员由30多个国家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记者,历经4个月,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考察,堪称国际文化交流的盛会。1991年1月24日,考察团乘坐的“和平”号巨轮抵达泉州后渚港,受到隆重欢迎。考察之后,各国专家、学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赞叹:泉州是一个充满迷人魅力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博物馆,泉州还是一个世界宗教的博物馆。

泉州地理位置独特,海丝遗迹点众多,具有“三个特色”,如独特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俗特色和丰厚的历史特色。

早在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领导人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带一路”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平台。规划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横跨亚欧大陆,绵延七千多公里,途经三十多个国家,主要为中巴、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以及中蒙俄等经济走廊。

而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取道海路,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其中包括泉州港,往南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

丝绸之路经济带就像一条金线,把世界上大多数政治自信、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和富有活力的国家串联起来。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不仅是东西方物质贸易的中转站,也是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

作 者 简 介

洪泓,字闻之。男,公务员。偶得弘一上人(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之言后,遂自号日二一堂,又号龙宝斋,别署半学斋,温陵人。生于花棚下,长在曾井边,行走于古城内外。定位品茶人,文字客,云游者。信奉名不必显,钱不在多,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在!勉强的不要争,该为的尽管作,平常心本分事,甘愿做欢喜受。不负花月,不废笔墨,不离山水,不绝音韵。冷眼观世,潜心笔耕,忙碌于现实,自驰于内心。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丝路千帆远

    (这篇文章是2016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物报>博物馆专刊上的约稿,后中国社会科学网亦转载.) (文章是为了介绍单位的展览的,但也将海上丝绸之路简单的综述,可助了解.) 亿万年 ...

  • 比厦门古早、比福州安静,这个低调内敛的世界遗产地,你去过吗?

    给面  说到福建, 我们总是会先想到厦门, 却忽略了一个与它只有20分钟动车距离, 被誉为中国最美海岸之一的城市. 这个城市深藏在闽南, 独居在厦门隔壁, 它是如此的低调, 却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

  • 洪 泓丨千年古街上的海丝印记(下)

    泉州,是一个座"神明密度极高"的名城.据<闽南与台湾神明庙宇源流>一书记述,在泉州1.1万平方公里的地界里,仅民间信仰的神明庙宇就达6000多间,主祀神秘不少于500种 ...

  • 高洪驰丨千年的沉淀(行走散文)

    汉函谷关 不见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监漄的古道上,深深的车辙哟,还在述说古老的故事. 西出阳关无故人,丁丁东东的马队,驼着丝绸的骆驼,在崎岖的山路间行进,洒下一路的艰辛. 一壶送别的老酒,系着远 ...

  • 洪 泓丨齿唇风范

    粿音同"果",是米浆脱水所得的凝块.粿类食味包括丰富的变体,包括年糕类.糕粿类,及米浆类食品,呣同地域间有各有其丰富的现实形态.阮即搭是即样的. 而"糕",谐音 ...

  • 洪 泓丨一岛一世界

    我神往普陀山,神往之初始于儿时那美好的记忆,一部<西游记>让我第一次"神游"了南海普陀,那天下第一名猴,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但面对师傅的误解或白眼,便一个跟头一 ...

  • 洪 泓丨人生如棋

    不大的一张棋盘,却横纵阡陌,变化莫测,这就是下棋的魅力.在泉州,有地名为棋盘园,更常见在陋巷,在茶馆,在棋室,在公园,下棋总是不温不火地吸引人们的视线.哪怕在街头蹲着,下棋也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不但杀 ...

  • 洪 泓丨田安蛙鸣

    家近田安路(原名田庵)武夷花园,意外地听到了蛙鸣,从空中由远渐近,阵阵拥入耳鼓.我先是奇怪以及警觉和狐疑,继而不堪其嗓,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细想可能是斜对面一家泡椒田鸡店"越狱"的 ...

  • 洪泓丨充满传奇的山峰

    从华山回来已经三年有余,拖到今天才静心坐下来描绘它.但一直以来,我脑海里经常浮现出华山的经历. 华山是一个颇具古意的地方,山脊如刀,因险闻名.对华山向往已久,因为我喜欢金庸,喜欢他笔下神奇的思过崖.在 ...

  • 洪 泓丨感受自然的和谐

    利用假期,去了一趟向往已久的牛姆林.回来时,有朋友问我,到牛姆林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告诉他:是自然和谐!因为在匆忙的人生旅途上,诸多人生的真谛都被过于忙碌的我们忽略了,如果一直在世俗的喧嚣中,是不可能 ...

  • 洪 泓丨五月榴花照眼明

    "浔海潮通南海水,美山地接雪山春."这是在东海浔美社区青莲寺前石柱的楹联.入山门内,法幢高擎,道树婆娑,"禅风浩浩".在寺中院子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竟然生长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