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怎么理解?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如何理解老子的“小邦寡民”?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现实地理想国居民共有五德。

经文: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是现实地理想国居民第一德什百之器就是十倍百倍的器物,使世人享受安逸此句经文使人误以为老子是反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在科学技术进步风靡全世界的今天,老子受到了质疑。

如果我们知道了老子反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理由,那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并对人类大宗师的无上智慧感激不尽。世人一直往前冲,但没有人思考发展隐藏的危险。今天人工智能正在快速代替人的智能,霍金就警告人工智能最终将毁灭人类。可见老子不是孤立的。

老子为人类的科技进步提出了某种警告。奔驰车时速可达200公里,高铁时速可达400公里。任何一辆车都必须安装刹车,没有刹车的车辆是不合格的。老子的无上智慧就是车辆上的刹车,越是高速奔驰,刹车越加重要。

很多人把人类古老智者的警告当做是反对科技进步,但也有人把智者的警告当做人类行使的这辆高速车的刹车。王弼《老子指略》说:“安者不以安为安,以其不忘危也。---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只有牢记人类文明发展的危险,人类文明才真正安全。

人类文明的安全是建立在“不忘危”之上如果以为人类文明已经安全无忧,那就离末日很近了。给人类文明这辆高速车安装可靠的刹车是明智的。卢梭曾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提出同样的警告,有人为人类文明的安危着想,这是人类文明的幸运。

王弼注:“言使民虽有什百之器,而无所用之,当何患不足也。”为什么不用什百之器呢?什百之器可以提高效率,满足世人的欲望。但世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不管控自己的欲望,即使什百之器还是不能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人性的最高追求。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所无奈何。

(达生篇)真正懂得生命的智者是不追求与生命无关的东西,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智者不会追求避免命运之神早就决定了的归宿。智者不追求与生命无关的东西,什百之器就无用武之地了。

河本: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帛书同。即超过人力十倍百倍的器具应该弃之不用。

经文: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是现实地理想国居民第二德。河上公注:“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贪生也。政令不烦,则各安其业,故不远迁徙而安其常处。”天下有道,君王遵道而行,为民兴利除害,则民安居乐业,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

重死的普通义为热爱生命,与前面的“无以生为”(不热爱生命)正好相反。此句经文的含义是“重土难迁”的另一种表达。自古及今,华人都是重土难迁的,早年华人下南洋,甚至远涉重洋,最后都发誓“叶落归根”这也是重土难迁的古老价值观的体现。

归根是老子的伟大理念,在现实地上,归根就是重土难迁,不轻易离开家乡家乡观念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观念之一,今天的家乡观念正在淡薄,这是十分可悲的。英文patriot(爱国者)就是爱家乡者引申出来。

重死而不远徙的第二重解读是重视祭祀的宗教义务,死是指已经故去的祖先因为四时要祭祀,所以不远徙。今天交通发达,世人四处流动,寻找生活,世界各地都有华人。一位年老的家长告诉朋友,他们家族每年都要到各家轮流过年。

他们随身携带先人的照片,过年时以照片当神主祭拜,行祭祀礼这就是家族凝聚力的根源。华人过年都要回家团圆,不管千山万水,华人一定克服一切困难,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父母长辈所在的家,完成团圆的大心愿。

今天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过年团聚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不仅国内的华人要回家团聚,全世界的华人也要回家团聚。现在每年过年都会有“回家大军”,这是一次回家的朝圣,是华人的义务,令世界为之惊讶。

回家过年团聚的习俗正是“重土难迁”的古老习俗的现代版本,是华人最为壮观的文化行为。

过年成为华人最大的心愿华人从遥远的他乡返回家乡,欢聚一堂,祭祀先人,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家人一年不能相见,只要过年能够相见就足以见证家人的共同思念和共同信仰。

共同思念和共同信仰是家族成员快乐的源泉,共同思念和共同信仰能够战胜生活中的任何困难。“重死而不远徙”的经文是重申华人远古祖先留下的文化信仰不远徙是心不远徙,永远凝聚在一起

“小邦”就是美好的家园,“寡民”就是家族成员。没有文字障,就不会错会经文。给大宗师按上返回原始社会的“恶名”是世人的无知归根的文化是老子一再重申的,华人要归根,家族要归根,家庭成员要归根。

归根就是归心于一处,整个家族,整个家庭都要归心于一处,这样生活就无比美好。活着的亲人与死去的亲人要归心一处,祭祀就是生死相依,生死归心,这样个体肉体虽然消失,血缘生命实现了永恒。

汉武帝大将军霍去病是霍仲儒(与卫子夫母亲)的私生子,当第一次见到父亲时,跪下说:“我是大人的遗体啊。”子孙是先人的“遗体”,这是伟大的华人真谛。可惜今天“遗体”当做尸身,真是玷污祖先的文化信仰。

王弼注:“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不用就是清净无为,是“有而不用”,只追求生命有关的东西,不追求生命无关的东西,因此不会贪求财富珍宝,各足其足,各乐其乐,个安其居,只要靠近先人的墓地,可以四时祭祀,心灵就会有极大的满足,人们怎么会离开家乡呢?

此句经文与“子孙以祭祀不辍”(五十四章)是华夏文明创世以来的文化真谛。

经文: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这是现实地理想国居民第三德。河上公注:“清静无为,不作烦华,不好出入游娱也。”理想国的快乐居民清静无为,少私寡欲,常安住于玄同大定的至美至乐的无上妙境。

显现上又夫唱妇随,父慈子孝,享受天伦之乐,子孙祭祀不辍。在如此的人生妙境中,谁愿意离开呢?不愿意离开,舟舆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无所用之”理想国居民不愿扰民,尊重他人的清静无为。

经文: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是现实地理想国居民第四德。河上公注:“无怨恶于天下。”理想国居民心无恶念,更无大怨,故兵争不起。反战是《道德经》的主旋律之一,即使是俗谛的理想国居民也是反战的。

经文: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是理想国居民第五德。河上公注:“去文反质,信无欺也。”理想国居民返璞归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信守承诺,无需法律文书,更无需成文法。

一旦失去纯朴,巧智流行,有力者以力胜人,有智者以智胜人,结果“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现在居民回归质朴,文书借据毫无用武之地,结绳用之足矣。

经文更深的内涵是,世人不能陷入文字障,一旦陷入大小、贵贱、生死等文字障就“失无入有”,失去宝贵的无分别心,不能玄照万物的无分别性结绳而用之就是远离文字,避免文字障。艺术家是远离文字的,音乐、绘画、舞蹈都是如此。

伟大的灵感是远离文字的,伟大的创造力是远离文字的《道德经》如此强烈的区分无名和有名,就是深知文字障对世人的危害。无名就是远离文字,有名就是陷入文字。

使用文字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深知文字障的危害,要超越文字,离言忘义,得鱼忘筌,得意忘形。文字就是形,就是徼,不是无形,不是妙实证宇宙万物的无分别性必须“结绳而用之”,远离文字障。

以上是现实地理想国居民五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