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旅(十九):四姑娘山镇(顺带说说地方更名)
四姑娘山镇是我们这次西藏之旅中进山后的第一站。四姑娘山镇的原名为“日隆镇”,2013年才更名为“四姑娘山镇”。查看资料得知,“日隆”系藏语音译,意为“四沟”(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xx沟),是“金川之役”乾隆精兵安营扎寨的地方,后来随军商人日相聚集,选择兴建房屋,逐步形成了街道,日渐繁荣,取商业兴隆之意,汉语的两个字选了“日隆”。
关心地名变更一事是从本次西藏之旅的第一个下榻之处陕西勉县开始的。勉县原名“沔阳”或“沔县”,因沔水而得名(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沔阳”或“沔县”在历史上因“武侯祠”、“武侯墓”、“定军山”而闻名遐迩,后因“沔”字生僻难认,1964年将“沔县”改为“勉县”(字是好认了,但却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后来又查到湖北也有一个“沔阳”,不知怎么就被更名为“仙桃”。资料显示连当时的城市负责人都不知道为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沔阳”就变成了不伦不类的“仙桃”。还有本次西藏之旅的第二站灌县,怎么就变成了“都江堰”。当然还有一个好好的崇安县,怎么就变成了“武夷山市”……
地名是历史沧桑留下的“活化石”,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地名的产生是对当时历史文化状况和事件的如实记录与反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烙刻着历史的见证,疏通着历史的脉络,也承载着历史的传承。因为“字生僻难认”这么一个站不脚的理由,或者因为旅游收入这么一个急功近利的需要,就轻易地毁掉历史的见证,割断历史的脉络,撕裂历史的传承,的确是太草率,太势利,或者说是目光太短浅,太“铜臭味了”。连我这么一个普通游人都看不过去的事情,年年人代会,这么多人大代表,为什么就没人提起呢?
可能是我太书生了,不说了。还是看图说说四姑娘山镇吧。
四姑娘山的地貌:沿山上的一条路走是去“海子沟”,沿山下的一条路走是去“长坪沟”,“双桥沟”在镇子的另一边,离镇子大约还有十几公里。
下面这栋房子就是我们在四姑娘山镇下榻地方。本来想住在下面的镇子里,但镇子里正在大兴土木,房东也在重新装修房子,据说是装修完了好涨价。旅游的旺季就要到了,大家都在“蠢蠢欲动”。我们所住标间的价格为120元。条件较差。原计划呆二天,可能是因为住的较差,提前一天走了。
房子四周的景色优美。
四姑娘山镇这地方土地贫脊,原来很穷,房子也很破旧。现在旅游业发达了,慢慢富了起来,房子也盖得漂亮了。
四姑娘山镇的海拔是3200米,海拔较高的地方,天气一天数变: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诱发的第一次真正的“高原反应”,当时外面下着冰雹,又遇到停电,所以感到头晕眼花。不过只持续了20分钟。放了一串屁就好了。之后再没有犯过。看来,只要身体没有什么大毛病,高反都能适应。但切记要穿得暖和点儿,并带上通气的药。
以后出去,我也会弄个这玩意儿玩玩。价格不贵,在西藏的旷野里挺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