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行业正进入“两难”的境地。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向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转移,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警醒,全社会对各类健康疾病危险因素的早期筛查日趋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健康体检需求的增长,为其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数据来源: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
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体检诊疗人数不断增加,至2020年,中国体检诊疗人次已达6.4亿,预计2021年中国体检人数将攀升至6.8亿。
市场体量固然是在快速增长,但这仍然不能掩盖低覆盖率的事实。根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体检覆盖率仅为36%,与欧美发达国家80%左右的体检覆盖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
站在这一巨大落差之中,我们看到了体检行业基于未来的可能性,但与此同时,也清晰认识到了体检行业当前还存在诸多市场痛点,这些痛点正阻碍着我国体检行业的发展。
这必然是一个充满着想象力和无限挑战的赛道,在这个风口起来之前,禾连健康已经站在了风里。
84%的人体检没做“对”,
简单的体检为何这么难?
体检是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往往扮演着发现人体已存在的健康问题或隐患、帮助用户实现早期发现控制病情发展的角色。因此对于个人身体健康而言,做好这一关键性动作至关重要。
但事实上,想要真正做好体检并不容易。在数据合规合法的情况下,禾连健康抽样深度合作医院的200万份体检报告分析发现,我国当前仅有16%的人体检是合格的,84%的人因为体检套餐千篇一律,没有量身定制体检项目,漏检、过度检严重仍处于风险中,另外检后因为没有持续性的健康管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体检的确是做了,但实质上却没有做到位。
造成这一不利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站在个人的角度。现阶段,体检行业主要以团单为主,考虑到成本、时间等问题,企业的福利检通常都是固定套餐,企业很难帮助员工一对一提供个性化的套餐定制服务。而员工本身因为缺少接触到智能化的服务平台的途径,自己也很难了解到那些项目适合自己,体检究竟应该怎么做。
其次是站在医院和医生的角度。对于医院来说,由于体检之中“团检”比例较高,体检往往会集中在某一时间段,能做到个性化体检,首先是考验体检机构的服务能力,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医生很难具体面向个人1对1进行个性化体检定制。其次在产品设计、体检流程上既满足用户需求又具备相当的效率,其实并不容易。
显然,体检之中的每个参与方当前面临的痛点是截然不同的,但这些不同痛点的结果导向却是统一的,即在体检端缺乏一个符合当前国民需求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具体而言,在整个体检服务之中,医院、医生、用户虽然处于同一生态圈,但彼此其实是分离开的,并未形成一个稳固的闭环。而信息化平台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作为“润滑剂”,高效串联起各参与方,使其发挥最大效应;另一方面是作为“动力源”,站在需求之上,通过创新技术为各方精准赋能。体检行业固然是一块“硬骨头”,但它的需求也很明显,即需要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帮助体检中心升级到互联网健管中心。站在这一维度,禾连健康延伸出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早在2019年,禾连健康便在规划了“互联网健康管理中心”这一产品,这是一套针对公立体检中心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一年后,该方案成功问世,并开始在医院进行落地试点,在这过程之中,禾连健康不断地对系统进行更新迭代,终于在2021年正式推向市场,向各大医院开放使用。截止目前,禾连健康已经与上千家医院达成了合作,且这一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支撑其快速拓张的要素是系统带给医院的实际成效,据禾连健康统计,在采用健管中心数字化解决方案后,医院在体检方面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一利好变化直接反映在了预约量上。据某广东地级市中心医院运营平台数据显示,使用系统后,医院体检预约量翻了50倍。具体而言,禾连健康打造的“互联网健康管理中心”是如何赋能医院提质增效的呢?首先是在检前,以运营为切入点帮助体检中心做用户增量。当前,300亿个检市场正逐步从线下转战到线上,但因缺乏布局,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劣势,目前线上95%的产品均来自于民营体检中心。为推动公立医院在个检市场“翻盘”,禾连健康主要在运营上发力,通过介入医院微信公众号,为其获得更多的精准用户流量。据悉,禾连健康在成立之初便以医院WiFi为切入点,深耕医院场景服务,服务了上千家大型综合医院,成为医院WiFi领域最大的服务商。据统计,每天使用禾连健康提供WiFi的人数多达130万人,这也使得其可以实现用户的定向引流。除了帮助医院在个检上做用户基数增长,禾连健康针对体检“1+X个性化”问题有了超前的技术性突破。通过自主研发的基于AI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定制平台产品,引导用户线上预约实现分流,平台对用户检前进行智能问卷,对包括用户个人基本信息、过往病史、生活习惯、家族基因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再通过大数据、AI智能算法进行建模,为用户量身定制专属体检项目,体检中心的服务能力实现了近一步的突破。其次是在检中,利用软件系统推动体检流程高效运行。为提升医院体检中心工作效率,禾连健康提供了包括线上预约系统、跨科室协作平台、健康体检质量控制管理、职业病体检系统、婚孕检系统、全流程智能导检系统等一系列的平台系统功能,20%的操作覆盖了80%以上的业务,大幅度减轻医院负担,推动其体检服务向高质量延伸。最后在检后,打通链接渠道,将体检服务延伸至健康管理。显然,体检目前还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用户在检后和体检中心的脱节。站在这一维度,禾连健康将体检服务进一步延伸至检后环境,基于国内外教材、文献、临床指南、诊疗规范和大量体检报告数据建立的健管模型,自主研发检后健康管理系统,逐步通过互联网手段打通了用户和医院链接通道。为检后用户提供客户档案、风险评估、随访管理、健康干预、院内转诊等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实现对个人及家庭的主动式健康管理,疾病预测率准确性高达70%,这一举措对于有效防控慢病具有积极作用。整体而言,禾连健康主要是为医院赋能来辐射整个体检生态圈,通过系统升级和运营落地把体检中心升级为互联网健康管理中心,让老百姓把体检项目做对,把体检后的健康管理做对,推动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使体检价值最大化。显然,投身体检行业并不是一件易事。据了解,体检系统市场鱼龙混杂,这主要是因为体检系统技术壁垒较低,只要了解体检业务的基本流程,2-3个技术人员也能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个行业很多厂商都是小企业,单家研发人员基本在20人以内,2000万基本成了单家企业每年的软件收入的天花板,企业很难从中盈利,大多都处于亏损状态。除此之外,不同付费方的个性化要求也让入局者“倍感压力”。以大医院为例,他们有充足的预算,主要让企业堆人来维护和按需求改造和开发,勉强可以满足其使用,但是系统技术落后10-20年,运行效率相当之低。而中小型医院则因为预算有限,基本苦不堪言,售后维护基本成了天方夜谭。但禾连健康却对投身体检行业相当自信,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已经建立了多重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体现在投入上。为打造这套体检中心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禾连健康现已投入3.6亿资金,其中2亿用于产品研发,另外1.6亿则用于用于对产品的维护和升级上。
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收费模式上。禾连健康创新型地提出了按“效果付费+维护费”的收费模式,脱离传统的买卖关系,与医院形成利益共同体,直接从帮助医院提升体检效能的额外收入中抽取部分服务费,体检中心既不用担心价格问题,也无需担心效果和售后。
据禾连健康联合创始人叶安平谈道,“禾连健康的初衷是让所有体检中心都能用的起互联网健管中心系统,除了资金充裕的大医院,中小型医院同样要包含其中,这正是推动我们提出按效果付费的根本原因,即让医院不再考虑系统本身的花费支出,全身心投入到系统应用中。”
但这个见效显然是需要一定周期的,因此禾连健康必然要有大量资金储备,支撑其医院的收入能抵得上企业的成本消耗。这无疑是一门“赌注”,禾连健康为何觉得自己能成为“赢家”?先从外部因素出发。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健康意识显著提升,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健康意识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无疑为体检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增量市场。数据来源: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线上,中国体检行业市场规模逐年稳步上升。其中,2012年,中国体检行业市场规模仍未到500亿元,而至2016年其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据禾连健康预测,未来5-10年,体检行业的规模将达到5200亿。再回到企业本身,禾连健康目前已在体检领域探索出多重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在服务模式上,禾连健康围绕体检领域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充分解决其痛点,推动医院提质增效,从而辐射多个参与方。另一方面是在研发和运营上。禾连健康建立了一支多达200人的研发团队,高出行业10倍的水平。团队技术人员主要来自阿里、网易、华为等互联网大厂。据叶安平介绍,禾连健康的系统并非是静态的,企业研发人员一直在对系统进行更新迭代,为了让合作医院把系统好,发挥系统的最大价值,禾连全国有100多个专业运营驻场参与落地使用,旨在让用户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当前,体检行业正处于交叉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可以看到广阔的蓝海,但也能在蓝海之中看到翻涌的巨浪,这些巨浪正是阻碍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引导下,体检已上升到新的高度,行业需要有企业能够站出来,为行业注入更多活力,推动其发挥更大效益。在这漫漫长路之中,禾连健康作为体检行业市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始终坚持“让老百姓更健康,少生病,不怕生病”使命,发挥互联网公司企业的优势,帮助体检中心升级互联网健管中心,最终通过创新理念和技术从体检这一源头上真正帮助老百姓把体检做对,再把健康管好。秉持初心,禾连健康已经率先走在了前面。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想要联系动脉网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