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峰专栏】禅意入画
与朋友聊天,有人说:八大山人的画有一种独特的的味道,不同寻常。其实这就是八大山人的心性表现,画写人心,王羲之说:“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书法如此,画亦如此,书画与人的本心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政治、文化、思想、信仰等,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尤其是艺术家,以禅意入画,将佛的意境融入中国画里,使中国画增加了意趣,开创出更具内涵的禅意风格。
在画中提倡写“意”,是始于苏东坡首创。但以禅宗之“意”入画,来解释画之意,则应该是八大山人最为突出。很明显,这种以“意”为主的画论与禅宗“我心即佛”、“以心传心”的宗旨是一致的。在禅家们看来,心即是佛,外在的万事万物不过是我心的外化罢了。写意画这种借助水墨线条高度抽象的艺术,更是自我意志情感的表现。禅,本义是沉思,它要求人们切断感官对外界的联系,以排除来自外在和内在的干扰,使意识集中到一种单纯的、空明的“本心”状态。所以禅宗要求人们通过让“本心”的领悟归复到清净的佛性中,认为唯有禅境才是人生至境。
禅家借助写意画这种不拘泥一切自然物象、随意的笔墨点染来参悟禅机,较之借助于其他艺术形式更为得心应手。因此,有不少的禅家并不依照传统画法,随意而为。正如八大山人画中所见到的那样,这些鸟、鱼,常人看来,几乎可以说是不像,但因禅家画意不仅仅在于画,禅僧可朋《观梦龟草书》诗中说:“兴来乱抹亦成字,只恐张颠颠不知。”在他们看来,张旭的草书还处在“人为”阶段,还是作为一个技巧纯熟的书法家的事,其终极的目的还是写字,而禅僧却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他们所追求的,是隐藏在笔墨中的直切本心的启示,其中寄托遥深之状,处在“人为”境界的画家是无法想见的。
写意画不是画而是写,写易于收摄身心:写意画不同于一般的画,从铺纸磨墨、谋篇布局到落笔点染,都必须专注,不可轻忽。因此,在提笔落墨中,即可收摄精神,达到一种静穆的境界,身心安泰舒畅。所以,画画也是一种修行方法。
佛教与画的结合,自然丰富了画家的思想;当提笔落墨的同时,佛教的思想亦必无形中渗入其中,影响画的意境。因为画之所以被认定为艺术的表现,除涵盖从点、线、面的笔墨运行,浓、淡、干、湿的笔墨技法外,更呈现出作者心境寄寓的生命关注与思想人格。简单的说,精神修养正是写意画表现的基础之一。所以有画家一动笔,就可从笔势造形的特征与笔迹的节奏关系中得知画家的心性与人格。也就是说,画家本身若曾涉略佛法,其佛学体验必将投射于画中。
历代画家受佛法影响,又学有所成,受推崇者,不胜枚举。其中,宋之苏轼、元之倪瓒、明之陈洪绶、清之四僧,就是因为参禅,将佛法蕴涵于画中,因此画中禅趣并生,更显出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