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的体用观
《辅行诀五脏法用药法药》是一部总结《汤液经法》辨五脏病证组方用药规律的书籍。它承袭《内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的》的学术内容,发挥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五行五味学说中,引进当时思想界的体用思辨方法,同时又增入“化”的概念,达到了与阴阳学说的有机融合,使基础理论的脏象、经络、诊断与处方学完全统一,规范了经方组织制度,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了解该书这些学术特点,对认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价值,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目的特在书前撰写“绪论”一篇,以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
道家的养生观和体用观
该书是修道的辅行之作,其目的是欲使学道者“脏气平和”,否则“五精不续,真一难存,元景不入耳”。观该书五脏补泻方例前小序中此意,可知该书之宗旨是“守真一”。
“守真一”是道家修炼方法。“守”是保守之义,“真一”即一元之气。《太平经》说“一者,元气之始也”;“一者”,“其元气沌沌之时也”;“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真一”即是先天元气。此气得之先天,为五脏精气的综合。人之生命,要靠五脏精气的和合接续而维持,否则,先天之元气不能固存而病生于内,延年益寿就无从谈起。因此道家的养生方法就是通过“守真一”,以固守元气,使五脏精气和合,一元之气得到接续而疾病不生。
立足于“守真一”这一出发点,进行五脏之气的调节,使之和平、接续而长存,是设方养生的前提,而陶氏的五行体用划分,是被调节之脏气的两个方面。调节脏气,就是调节脏的形质和功用之间的失衡。根据《内经.脏气法时论》天人合一思想,陶氏认为五脏之所“欲”即是功用,如肝之所欲为“散”,此“散”即肝的疏散、条达、宣畅作用,这方面称之为“用”;能够发生这些作用的物质基础,即脏之体,仍以肝为例,则肝所藏之血,所主之筋,所舍之魂等为肝之“体”,“体”的状态决定者“用”的情况,对“用”有制约、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脏气的作用发挥,必然耗损其物质基础,因此脏之用的情况也影响着质体的状态,对“体”有调节和制约的作用。
脏的体用的相互调节和制约,维持着脏气的正常活动,这种正常的活动就是脏的气化,五脏气化的过程即是体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和用都会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地化生处新的功用和物质,这种新的功用和物质,陶氏称为化。化是五脏气化的活动的结果,已不具原五脏的性质和作用。属原五脏的子系统,即原五脏的崭新状态。
五脏的子系统又构成了新的五脏气化,如此进展式的变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一旦五脏的气化活动停止,人体生命亦随之结束。
如此看来,五脏的体和用,是五脏各自相互对立制约,又互相依存和平衡的两个方面。具备阴阳关系的特点,可以称作是一对阴阳。从该书《汤液经法用药图表》下“阳进为补数为七,阴退为泻其数六”的说明,完全与五脏补泻方例的五行体用味数相符,可以说明体用即该处所指之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