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 王裕虎:襁褓里的孩子就叫“援鄂”

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

本期人物档案

王裕虎,男,31岁,山东临沭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主治医师,2020年2月9日作为山东援鄂医疗队队员出征湖北。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曾经描写当医生的主角经历过一种遇见:像从河流里打捞出一个顺流而下的摇篮,摇篮里有个发着高烧、一息尚存的女子,在那一刻,世界静寂抽离,仅余下医生和患者气息相通、遗世独对——既有感同身受的体察幽微,又有“不救即不治”的逼仄紧迫。

昆德拉小说里的类似桥段和场景,也曾出现在王裕虎的医师生涯里。

人们常说,一个社会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良心职业,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律师,还有一个就是医师。这三个职业,也一直是很多年轻人的理想选择。

我问王裕虎当初为什么选择学医,他说:父母亲认为当医生或者当老师好,比较稳定,而我只是觉得穿着白大褂比较“神气”!

他告诉我,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喜欢这样的坦诚!我甚至愿意把这看成是职业的本能,看成是山东人的本能。

王裕虎是山东临沭人,2011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13年入职临沭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火线申请入党

2020年春节前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人猝不及防。而作为传染学科方面的医生,王裕虎从1月18日起就很本能地开始持续关注起来。1月20日,他所在的医院——临沭县人民医院也很敏锐地提前启动了一级防护。

1月23日武汉封城,临沭县发现第一例可疑待排查武汉返乡人员,临沭拉开了战“疫”的序幕,王裕虎作为第一梯队人员,和刘后勤主任、王波副主任在院长助理冯波的带领下进入了战时状态。

刘后勤主任是一位老将,他曾带领医疗团队抗击2003年的“非典”、应对2009年的甲型流感及麻疹流行、防控2013年的禽流感,直至这次的新冠肺炎,54岁的他又披挂上阵,无怨无悔地投入到新的战场。

疫情开始,大家对新的疾病认识有限,经验丰富的刘后勤主任对每一个来排查的病人都进行严格的把关,具体问询来自何方、途经何地,参照检验、CT结果,作出结论,不放走任何可疑的患者。有时一天排查几十名患者,甚至夜间也有患者来诊,他都要亲自过目。特别是大年初二紧急搬迁至县应急救治中心时,有的地方不符合防控要求,他楼上楼下地跑,这里需要加隔断,那里需要改造,穿几级防护服能到哪个位置,在哪儿脱哪层防护服,最后到哪儿沐浴更衣回宿舍等等,安排的面面俱到。有时到下午4点了还顾不上吃中午饭。一天睡两三个钟头,看着他那熬得血红的眼睛,拖着那本就不方便的腿脚,每天走路近两万步,让王裕虎很受触动。

王裕虎说:我们在临沭县的应急救治中心,由党员同志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当时带领我们梯队的冯波院长和刘后勤主任都是党员,他们真起到了先锋带头榜样作用,没白没黑的干,对我的震动非常大,感觉中国共产党绝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抓实干,让我产生了向党组织靠拢的想法,临时党支部也准备在一线发展党员,我就第一时间申请入党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2月1日,第一批坚守疫情防控最前线的王裕虎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是他在战“疫”一线关键时刻递交的入党申请书。手写的入党申请书,写了满满一张,细读之下,令人动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89年出生的王裕虎是感染科的骨干医师。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他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冲在战“疫”第一线,每天只休息4到5个时,1月23日,第一例人员留观,他全力配合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进行鼻咽拭子标本采集及流行病学调查,忙至深夜。除夕之夜,第二例武汉返乡发热病人入住,王裕虎再次进入感染病房,配合鼻咽拭子标本采集及发热排查工作,彻夜未眠。

那些天,王裕虎每天有8小时左右的时间,必须穿着全套的防护装备,不能饮水、不能去厕所,防护服不透气,全身被汗渍浸泡,导致皮肤脱皮奇痒,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面部留下了深压痕和皮肤破溃。同时,他还利用休息间隙,通过网络解答很多群众的咨询,获得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请缨容易告别难

繁忙的工作之余,王裕虎始终没有忘记及时掌握武汉疫情的动态。前线医护人员的紧缺,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2月9日凌晨1点,王裕虎的电话响了。是医院刘俊海副院长的电话,他告诉王裕虎,现在国家召集医院医务人员支援湖北,想问问他的想法。王裕虎当即表态:我愿意去!刘院长说给你时间考虑一下,让你和家里人沟通一下。过了一会刘院长又打来了电话,王裕虎明确地说:“我要去!”

王裕虎的妻子陈树娜也是一名医生。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四岁,上幼儿园小班,小的现在才两个月,妻子正在休产假。因为疫情,他已经有半个月没有回家了,现在又要出征,“我如何向妻子开口啊?”王裕虎辗转反侧,久久难眠。

2月9日一早,王裕虎接到正式通知:经连夜选拔,层层筛选,最终他被选中作为山东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之一。

王裕虎这样告诉我他当时的想法——我知道此去支援,风险很大,我一直在一线,所以对疫情特别关注,看着全国确诊病例增长速度很快,就明白疫情汹涌。但是学医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个机会报效国家,能去前线,我很荣幸,再者我是干传染科的,和其他同事相比,我要比他们专业,我的防护能力和意识要强些,所以我应该去。这事也就这么敲定了。领导让我和家人沟通一下,这倒让我犯难了,两个孩子还小,我又要临时出征,我真怕他们担心。

当天上午8点多,医院要给王裕虎和同行的院长助理、护理部主任付晓玲、呼吸内科副护士长井芳举行出征仪式,让他带着老婆和孩子去。王裕虎给妻子拔打电话,却突然不知道说什么了,他真担心妻子会哭。他努力地压抑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见到他们的时候,好想去抱抱儿子,可是他还在隔离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也不敢去靠近儿子。“儿子向我跑过来,我都让他停在2米外,儿子一直盯着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有点委屈,我看着心疼死了。”

近在眼前,却泪眼相望,王裕虎的心情可想而知,他甚至觉得这样对于妻子,实在是太残忍了。临时接到电话的陈树娜差点哭出来了,她连脸都没来得及洗,蓬头垢面就带着大儿子到了送行现场。儿子不停地问:妈妈,爸爸这是要去干什么啊?“

仪式结束,王裕虎还不忘叮嘱妻子:“别告诉咱爸妈,就说我一直在周庄救治中心隔离着。”陈树娜也是医生,理解他的担心,只是含着泪笑着说:“你就不怕我担心啊?”

舍小家为大家

他们从临沭到临沂,与市里其他队员汇合,又从临沂到济南,到山东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报到,那一次,这原本是一条非常熟悉的路,却让王裕虎感到那么陌生而漫长。

省委书记刘家义为他们这批总共303人的山东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壮行。他们的任务是接管一所方舱医院。虽然都是轻型患者,但由于人数众多,如何隔离和防护都将面临挑战,接管方舱医院压力一点都不比危重症病区小。

在飞机上,总领队、山东省立三院的吕涌涛院长说:我带你们303人来,必须要全须全尾,一个不落地带回去。这话,明显地让人感觉到气氛突然凝重了起来,大家也很少说话,前方是什么情况,大家心里都没底。

王裕虎靠在座椅上,耳边响起了妻子的嘱咐,他想起襁褓中的小儿子,思绪万千。飞机在7200米的高空航行,广播里,传来了机长的声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执行运送你们奔赴防疫一线的任务,我们倍感光荣。在此,我与全体机组人员代表山东航空公司向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祝福,祝同志们在一线战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打赢防疫攻坚战!山东航空等待你们凯旋归来,平安回家!”顿时,机舱里洋溢起一阵阵热情的掌声!

当晚他们飞抵武汉天河机场。偌大的国际机场,失去了往日的喧嚣。王裕虎给妻子报了平安。

没有太多的时间休整,紧接着,他们进行了进舱之前的两天的化训练。先是接受了穿脱防护服、操作规范及感染防控知识等方面严格的集中培训,然后分组进行反复培训,最后还要同做一件事:理发。他们深知:防护安全在于细节到位。王裕虎被分到了医疗第六组,将进驻位于汉阳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为确诊患者开展诊疗服务。

2月12日晚上10点,王裕虎正式上岗,进入汉阳方舱医院收治病人。“我们工作期间是穿着一次性的防护服,戴着眼罩、口罩、鞋套、脚套、外科手术衣、两层手套,防护的比较严密,刚开始的时候呼吸还顺畅,后边时间长了以后感觉有点缺氧、头疼,全身出汗比较多,很容易湿透。”王裕虎语音中透着镇静,“舱内工作6个小时,入舱前要准备1小时,出舱后脱衣服需要2个小时,回到宿舍消毒加洗漱必须要半个小时以上,防护细节非常重要,脱的程序不恰当最容易引起接触感染,总之要打起12分的精神投入这场战斗。“

王裕虎接到的工作是把方舱医院的重症病人转运到定点医院。山东队这边需要转院的两个患者,一个是67岁的老太太,既往有冠心病的病史,现在咳嗽,胸闷明显,指脉氧67,提示缺氧严重,另一个是79的老大爷,胸闷气促明显。转运车是由公交车改造成的,王裕虎和七位病人坐在后边,以便随时观察他们的情况。让他担心的,车上没有什么设施,一旦病人出现病情变化,将会非常危险。幸运的是他们一路顺利,到达定点医院,完成了转运任务。在那里的情况触目惊心。急诊室里坐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急诊室里的条件有限,病人挤在长椅上,过道里,缺乏生活用品。焦虑、恐惧弥漫在整个急诊室。里面的老师语速很快,明显的睡眠不足,声音沙哑。 这样的现状,让王裕虎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

他很快回到方舱医院,继续工作。接收病人,了解病人信息、病情,登记,安排床位,给病人交代注意事项,安抚病人的紧张情绪,解决患者的问题。就这样,王裕虎的方舱第一天,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交接给第七组。

这时的王裕虎感觉像虚脱了一样。脱衣服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步一步,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回到宿舍的时候已经是6点半了,进门前需要将上班穿的衣服、鞋子用塑料袋装起来,喷上84液,然后密封起来。去洗澡,刷牙,簌口,淋浴超过半小时。做完这些,终于可以休息了。

刚到武汉,他们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缺乏,感染风险高,心理压力巨大,防护的强度和操作达不到要求等等。王裕虎和他的同事们总是相互加油,积极面对。

上班的时候,他一个人最多需要管理160张床位,一次查房时间约要3个小时,病人有问题的给发药,积极给与对症处理,另外重症、危重症需要转院的病人,小组内部的一般都由他负责把患者送到定点医院。除了基本的医疗救治工作,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疏导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

王裕虎说起了一件让他印象比较深的事:一个30岁的青年,住院开始,病情都还稳定,有一天因为早上洗澡,晚上出现低热,37.5℃左右,他马上变得非常紧张,情绪低落,躲在被子里哭,嘴里念念叨叨说:“我要死在这里了”,我查房的时候发现了这一情况,和他沟通后,评估他的情绪不稳,立马坐下来和他沟通,从他发病的整个病程,到肺部CT和核酸的检测结果,慢慢地他情绪要好一点了,我又继续和他聊家常,做什么工作,有没有结婚,有几个孩子,家里人情况怎么样等等,大约半个小时,他才渐渐平稳下来。

为此,王裕虎还曾深有感触地说,做医生,不能只看疾病,更要关注整个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月21日,王裕虎他们接管的方舱医院首批50余名患者出舱。他说,他们都经过了两次核酸检测,咳嗽、咳痰等症状也已消失了3天。出院后再隔离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回家了。

说到这些,他的脸上泛起了会心的微笑。

二宝等你取名字

来武汉前,在临沭的防疫一线,王裕虎曾经连续13个昼夜,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而长时间地穿戴防护服、护目镜,他的脸颊布满压痕,双手发泡泛白。每次跟妻子视频,妻子总是心疼,他却总是笑着说:没事,这不是伤痕,这是2020给我的“绝版勋章”!

到了武汉一线,王裕虎也只有换班下来,才有时间关心家中的妻儿。而在临沭的妻子,每天却是数着日子过,含着泪,念叨着:“离家抗疫20天”、“离家抗疫32天”、“二宝长胖了、也白了”、“你是不是有些后悔在家的时候没多抱抱他啊?”、“二宝还等你取名字呢!”、“这些天,很多领导都来家关心我们了!”

一场疫情把他们一家的生活全部打乱了。门上的春联还是去年的,没有换,二宝的胆囊问题还没去复查,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取。大宝还总是说:爸爸骗人,答应给我买鞭炮的,也没买。

每每想到这些,王裕虎总是无言以对。他本打算在孩子满月时带他去复查,但抗击疫情任务紧急,考虑到孩子并非急症,王裕虎出发前并未向医院反映孩子的身体情况。在一线战疫,他得全力以赴。只是希望能尽快结束这场战疫。

前方牵动后方。3月中旬,临沂市相关部门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紧急启动关爱方案,迅速组建了专家会诊小组,一条绿色紧急复诊通道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开启。

“胆囊有,真的 。”超声医学科主任任金河一句话,不仅让在场的众人惊喜万分,也让千里之外的王裕虎如释重负,压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真的比较激动,查的没有问题,我也安心了。”王裕虎还通过视频向医护人员致谢。如今,王裕虎和陈树娜共同为宝宝起名为“援鄂”,他们希望以此记录孩子的特殊人生经历,也承载起临沂和武汉的一份深情。

援鄂,真好!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示疫情之下中国人真实状况的书《山河无恙——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由湖南作家刘志军(笔名:司马戊)倾力创作,计划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00个人在抗疫中的故事,或平凡,或感人,都是正能量、真实的。已入围的故事人物包括医护人员曹丽君、李德祥、王裕虎、俞华、彭庆娟、肖扬帆、熊德术,志愿者汪勇、武耀光、史四群,卫源,韩红、陶莎,文艺界人士王跃文、方方,肖毅,企业界人士王丽萍、李漾波,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武汉居民费飞,张俊哲,患者杨维军、王瑶等。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应该致敬这一段历史,致敬这一个民族!于是,真实地记录国人在这场战“疫”中的群像,客观地留存这一段珍贵的历史,就成了这本书的初心——只为这个民族留一些珍贵的记忆!

出版策划:湖南读书会

书名题字:胡有德

相关对接:如有素材或人物线索提供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363928454

延伸悦读:

山河无恙 || 曹丽君:既已许国再难许卿

山河无恙 || 卫源:错过了汶川救援,我不愿错过武汉

山河无恙 || 武耀光:这一次我成了家人的骄傲

山河无恙 || 杨维军:这一次,刻骨铭心

山河无恙 || 俞华:逆行者战疫日记

山河无恙 || 费飞:不被抛弃,决不放弃

山河无恙 || 汪勇:“传奇”的背后

山河无恙 || 熊德术:心中有信仰,人间值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