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美观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的互联网思维到底应当是怎样的

有关互联网思维的传说有许多许多,但是真正属于互联网思维的定义却并没有如人们期望的那样出现。也许对于不同的产业、企业有着对互联网思维不同的解读方法,但是聚焦到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互联网思维其实是有它专属的属性的。

对互联网思维理解的偏差在于把“互联网+”当成了互联网思维。在小镇里实施了农业电商,被称作互联网思维,使用了智能交通系统,被称作互联网思维;为养老住宅安装了一键医疗呼救系统,也被称作是互联网思维……,其实这些只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某种具体表现形式而已。

就像我们不能认为所有提着斧头的人都具有“匠人思维”一样,互联网对于现代人已经是一件非常普及的工具了,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充斥于我们的生活各个细节当中,如果把互联网工具和对互联网的使用当作了互联网思维,不仅仅是一种错误,也会让我们忘记了去理解真正的互联网思维。

针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而言,最应该表现出来的互联网思维模型“共享”前提下的“专业”。

共享是互联网精神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在WEB2.0时代,互联网的用户同时也是互联网内容的提供者,为什么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不能如此呢?如果一个特色小镇的主题部分是由未来入住特色小镇以及前来特色小镇的人们来规划,这个小镇会不会更有特色,更受欢迎呢?

每一个特色小镇都应当有管理者,但是管理者却未必是最好的规划者。或许,在建设初期,小镇管理者可以定下一个大的方向,但是调动群体的智慧与群体的力量来共同完成特色小镇的规划想必是互联网思维融入特色小镇规划最好的模式了吧。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享受成果,小镇管理者应当把握的心态是:不一定做自己“想做的”,但是一定做小镇未来人口“想要的”。

如果“共享”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互联网思维切入点的话,那么“专业”则是在这基础上的延伸。举例来说,要规划一个医养融合小镇,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这个小镇可以向全社会来征集创意和想法,但是具体到医疗养老等具有专业技术含量的问题,则应当让专业的人士来做出规划:比如如何安排与人口比例适应的卫生站;卫生站应当有几位常住医生,有哪些常备药品;小镇是否要修建救护车专用通道;每个家庭是否要接入互联网视频设备直通中心医院,以便于老年人足不出户向医生咨询身体状况……等等。向全社会征集创意可以让我们把眼界放得更开阔,可以从全国乃至全球的医养社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排除不适合自己的,而专业人士的介入则会让特色小镇的主题更突出,同时也更具有实用价值。

如果说的感性一些的话,互联网思维告诉我们的是——只有做用户喜欢的内容才有生命力,才能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难道特色小镇不应当有生命力,不应当更有竞争力吗?无论是在规划阶段还是在建设、发展阶段,特色小镇都不应当把注意力只放在硬件条件以及对结果的不理性期盼上面,硬件建设固然重要,但是主题内容其实才是让特色小镇“活”起来的东西,同时,也只有依靠这种“活力”,才可以让特色小镇不断完善、发展,达成最初设定的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