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小胜坚真中学
小胜坚真中学是我的母校,她的前身是小胜中学,而小胜中学又脱胎于小胜农业中学。
小胜农业中学是在毛主席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背景下,于一九六四年创立,校址设在三坑大队。在原潭江大公社建制时期,公社于一九五八年在此规划建设“潭江千亩花果山”,其中包括十多亩农田和一千多亩山地。当时潭江大公社在小胜片规划兴办的,还有另外两大大工程:加东坑万条猪场(小胜渡)、马鞍山水库(中社营上)。小胜农业中学就以此农场为基础,艰苦办学。从创校起,至一九七0年七月,办校6年时间,共培养了四届初中毕业生。
一九六九年,小胜农业中学易地今址(小胜汀村)办学,改名小胜中学,并于一九七O年九月首次招收高中学生。小胜中学是在当时“初中不出大队门,高中不出公社门”教育制度改革的产物。
五十七年来,小胜中学从农场起家,到小胜汀村简易的“两幢泥瓦房”再次出发,到而今的“园林式的校园”,整整走过五十七个春夏秋冬。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小胜坚真中学的风雨几十年,我们小胜中学的教学秩序一直良好,教学质量一直稳居丰顺县各中学前列水平,给公众留下了共同的深刻印象:教学质量良好;优秀人才辈出,校园建设迈向了新时代。
小胜农业中学时期的1967年至1970年,培养了4届初中毕业生,其中3届为三年制,1届为二年制;小胜中学时期的1972年至1978年,共培养7届高中毕业生(都是二年制),1979年至2021年有43届初中毕业生。建校57年,共有54届初、高毕业生,按每届平均100人计算,累计共有5400人,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
反观小胜中学未开设高中班之前,小胜公社的高中学子需到留隍中学就读,学生人数每年只有十几个人。1969年到潭江中学读高中的,人数也没有超过二十人。1970年小胜中学开设高中班,招生两个班共100多人。以后每届招生人数逐步增加。而在当时,汤坑、东联、北斗等三个公社,均未自办中学,此三个公社学子需到县立汤坑中学就读,共设四个班,招收高一新生才200人。由此可见,小胜公社的高一就读率,位居各公社之首。这是当年小胜公社重视教育,早办高中的结果。应该感谢当年为筹建小胜中学的决策者、实施者黄添水(公社党委书记)、李政辉(公社干部,征地组长)、胡展明(公社文教干部)、陈志达(中学校长,建校负责人)、李炎喜(小胜大队党支部书记)等领导干部超前眼光和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1972年9月,丰顺县要求全县各公社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推荐2至3人到丰顺县师范读书,全县有53人。小胜中学的李裕水、李练明和我三人有幸就读。在学期间,经过多次考试、检测,我们三人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上的前20名,甚至三人均多次忝列前五名。时任语文、数学老师多次表扬说,来自山区新办中学的小胜中学三位同学成绩均衡,且一直保持中上水平。小胜中学不甘人后,紧跟时代步伐,教学水平不断提质增效,在八十年代考取丰顺重点高中的,每年均有3-5名同学,而且成绩名列班级前茅。近二十年考取梅州重点高中学生年年均有。
最近接触一位在小胜中学就读初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位在外工作的老乡,他写作水平较高,文化功底扎实,近几年先后写有反映农村题材的文章100多篇,深受读者青睐与赞赏。他直言说自己的写作基本功还是在小胜中学初中时打下的。不少小胜中学的“学弟学妹”们均有亲身的体会和感慨!
多年来,不少家长都说,把自己的子女放在小胜中学读书,放心!这一个个“放心”,离不开五十多年来。先后在小胜中学担任过校长的十几位校长们的承先启后,开拓创新的奉献,离不与前后二百多位教师们继往开来,辛勤耕耘的努力!五十多年来,我每听到母校的好消息,就感到内心喜悦!情不自禁为之欢呼!为之鼓舞!
校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此时,不由使我想起创办学校的陈志达老校长。陈校长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农业中学到小胜中学建校,一直以校为家,艰苦奋斗,勤劳朴实,亲力亲为,既当校长,又当施工员。1971年,丰顺县教育局授予陈志达校长为丰顺县教育战线“老黄牛”,号召全县师生向他学习!他的奋斗精神与先进事迹,永记在小胜人民心中!
小胜中学的现在校园,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这里凝聚着时任小胜镇委书记李建辉同志的一份心血!1994年,中学校园周围面临朱茅坪、黄且坝、围墙、农械厂、邮政局、畜牧站等村和单位、农户的“包围”,无处伸展。李建辉书记从人民利益的长远和高度出发,下足决心,冲破阻力,精心策划,多方筹资,通过多年努力,建设成美丽的校园。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和中学领导共同努力下,争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再投巨资,把中学校园打造成小胜镇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本届镇党委、政府用更大决心、更大干劲,更加有效措施,让小胜教育更上一层楼!最近又成立了“小胜镇见珍教育基金会”!
祝愿母校——小胜坚真中学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