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73条(治顽固性失眠的好方)

华医世界

图左*著名中医学家胡希恕老先生

今天周日,休息之余,让我们继续学习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的解读。

《伤寒论》是一本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一部中医经典,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读懂《伤寒论》,是我们许多临床中医师的必修课。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著名经方家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第73条,茯苓甘草汤证的解读,供大家一同学习。

原文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讲解部分

本来是伤寒,无汗的伤寒证,经过发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烦渴,还是有小便不利,还得用五苓散。

“五苓散主之”就让你看前面的详细阐释,这个书就是前详后简。

假设要没有前面的详细阐释,就是“伤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是错的。

尤其底下这句话,不渴了,那么就喝茯苓甘草汤了,就更错了,不可理解了。

主要这一段把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并提出来,让你鉴别,鉴别的方法,单就这两个方剂而言,是渴不渴的关系。

五苓散证得根据前面的说法,仍然有脉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

那么上证不渴的话,可以给茯苓甘草汤,是这么个意思。

茯苓甘草汤,也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方,加茯苓,加生姜。

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这个版本的条文二两是错的,在《玉函经》就是三两,最少得搁三两,

因为这个方剂在厥阴篇里头还有这么一段,说

“伤寒,厥而心下悸”,应该给茯苓甘草汤,不然的话,“水气入胃,必做利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

看药物组织就看出来了,既有桂枝,又有生姜,水气冲道,水合“气冲的气”往上,逆满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指胃口这块儿。

水和气都往上来,甚至于人要呕的,所以他心下悸。

这个心下悸等在这段都没明说,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说明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的鉴别点就是渴与不渴的问题。

我们用茯苓甘草汤,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错的,茯苓甘草汤主要得心下悸,气冲、心下悸,或者有呕逆,方中有生姜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们才能用茯苓甘草汤。

不渴,所以,茯苓甘草汤不但没有猪苓,同时利尿的作用较五苓散差多了,它影响不到消渴的那种程度上。

茯苓甘草汤这个方剂也很常用,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失眠,这个方剂也挺好使。

茯苓甘草汤加上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我常用这个方子,挺好使。

假设遇到顽固的失眠证,又有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你用这个药(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每每见效。

龙骨、牡蛎都可以搁12克,每一样搁12克,很好使。

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四两,四两就是12克,还可以加。

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症候用的量相当多。

这两个方剂的比较,除了不渴,其他都类似五苓散证,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

五苓散治同时消渴,茯苓甘草汤不渴。

胡希恕老先生的解读,融入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通过临床校对书本,为我们规避了很多书本在传承过程中的误抄部分。

关于茯苓甘草汤,您在临床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与大家一起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