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新托马斯主义之四:波亨斯基

基督教新托马斯主义之四:波亨斯基

  约瑟夫.波亨斯基(1902-  ),瑞士人,原籍波兰。早年毕业于波滋南大学经济专业,后到瑞士弗赖堡大学专攻哲学,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往罗马安哲利岗神学院研究神学,1934年获神学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升为逻辑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加反法西斯军队。战后到弗赖堡大学任教,讲授哲学,直至退休。他曾作为交换学者多次往美国讲学,在美国有很大影响。波亨斯基以研究逻辑学、托马斯哲学和苏联哲学见长,主要著作有:《古代形式逻辑》、《形式逻辑- 逻辑问题的历史陈述及其文献》、《欧洲当代哲学》、《哲学思维之路》、《苏俄辩证唯物主义》、《苏联哲学的教条主义基础》等。

  波亨斯基是一位神学哲学家,他对逻辑学、哲学和苏联哲学的研究,始终是以神学理论为指导的。他与马利坦不同,侧重于哲学本体论问题探讨,坚持托马斯主义的基本思想,并把认识论、自然观、伦理学等都纳入神学体系之中。他又与吉尔松不同,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如数理逻辑,调和宗教与科学的矛盾。他对作为苏联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深入的研究,在观点上持否定态度。
  关于上帝的论证,波亨斯基认为必须承认上帝的存在," 因为非理性的东西是不可能的(由于存在与真实密切有关),所以,如果不承认造物主,便不能承认经验熟知的存在物的存在" 。他以本质与现实存在的关系进行论证,认为在二者的同一之中本质是无限的,由于无限才使现实存在充实,使一切美、善等价值充实,而这个无限只能理解为上帝。
  与传统神学不同,波亨斯基在肯定上帝是无限的同时,强调上帝的精神价值,认为上帝不是一个存在物,仅仅是类比意义上的存在物,上帝是精神、意志、仁慈、认识,可以类比为人格。但是,也不能把上帝理解为柏拉图的理念,因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也是实体世界,上帝并不在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而只在现实存在物之中。因此,对于上帝的认识,不能单靠哲学的理性证明,而要通过启示和信仰去完成,哲学不能代替神学。
  从宗教信念出发,波亨斯基全面说明了他关于世界的看法。从哲学意义上来看,波亨斯基的论述是一种传统理性主义的范畴推演,即从存在开始——上帝即存在;上帝之外的存在一分为两——现实与潜能。潜能是基础,现实是基础之上的规定;生成是潜能与现实之间的过渡,它使现实与潜能进一步转化,于是便有四因——质料、形式、动因和目的。其中,目的因是最高原因,它决定了动因,动因将形式带入质料,使质料富有现实性。形式转向质料的生成,使原始物质出现,这是一种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成分。形式作为存在物的能动因素,使原始物质衍生出最低级的无生命物体,进一步衍生出生命有机体,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在人这种高级形式中,出现了灵魂。灵魂是唯一的,更高级的精神形式,它包含了一切低级形式,具有完满性;灵魂属于最高阶段,即精神,它以非物质性为特征,具有独立性。精神有两个职能:认识和意志。认识也就是理智、理性,是人们对经验进行抽象的工具。意志是善的能力,善具有两种价值:审美的价值和行动的价值。其中,行动的价值更重要。人具有天生的善的禀赋,但必须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开发出来,因而人必须去做,使自己获得道德性。善的行为取决于良心,良心作为天生禀赋,是自然的表现,其所以如此,是上帝的计划," 上帝的计划为建造世界奠定了基础"。

可以看出,波亨斯基由上帝出发,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上帝。这种论述方式,既是天主教神学的基本表达方式,也是19世纪中期以前的理性主义哲学的传统推演方式,波亨斯基只不过在推演过程中加入了一些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旁证。
  作为长期研究苏联当代哲学的学者,波亨斯基对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列宁、斯大林的思想持批判态度。他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国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他的主要理论成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黑格尔辩证法和19世纪唯物主义的结合,这主要是由恩格斯完成的。在苏联,列宁和斯大林从意识形态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作了系统化的解释并规定为学校必修课程和不得违背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使马克思主义成了极端的教条。而从理论上讲," 比这些可能是偶然的特性更重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动性质:这种哲学实际上是直接倒退到19世纪中叶,并试图原封不动地恢复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波亨斯基认为,列宁给物质所下的定义,使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成为" 一种古典的和过激的唯物主义"。列宁把认识和意识规定为对物质的复写、摄影、反映,使认识论陷入了逻辑矛盾——主观的以需要为前提的相对真理观同客观的以实在为前提的复写认识论的矛盾。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波亨斯基对经济需要决定道德、审美、宗教的观点持激烈反对态度。尤其是对宗教起源于恐惧和愚昧、宗教终将消亡的观点,他极不赞同。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宗教不会归于消亡,不会由于无产阶级的不需要而消失,相反,宗教同道德、美学一样,不会变得衰落,而是发展起来,因为宗教在本质上不是帮助剥削的工具,而是人类的精神需要,是信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