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灵璧那些溜街串巷的摄影师们
溜街串巷摄影师
文/韩英
提到溜街串巷摄影这些事,90后、00后的孩子们恐怕不知咋回事。现在人手一部手机,都自带摄像功能,而且随着手机更新换代,像素也在不断增强,什么自拍啦、美颜啦,各种功能不断翻新,人老珠黄也能给你拍的青春靓丽。这整个是魔幻时代,哪里还有什么“丑女”,打开手机,美女如云,扑面而来,各种美图,应接不暇。不禁想起我们70后,80后的那些个“小伙伴”喽,想照个相都有多难。
那时候街面上也是有照相馆的,但大都是为“公家人”拍证件照的,像我们这些农村人是不敢有这种奢望的,只是也可以经常做做梦,什么时候有钱了到照相馆去,正襟危坐,也“咔嚓”来一张。这种向往不能实现,于是就盼望着溜街串巷的摄影师傅来到村里,设备简单,服务上门,关键是那价格、那态度村民们能接受。
夏日的傍晚,漫长而乏味,阳光炙烤着大地,庄稼都打了蔫,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知了躲在大树深处心烦意乱似的,声嘶力竭地叫个不停。中年人上午在庄稼地里忙活累了,都躲在屋里纳凉;老人们聚集在大树底下,摇着蒲扇,拉着家长里短;男孩子们穿着大裤衩子,也顾不得被晒得黝黑发亮的小胳膊小腿,就在村前的那条水塘边,冒着大太阳和稀泥,摔凹凹,溅得满身满脸都是泥巴。这时候村头突然响起一串自行车铃声,有人一边进村一边大声吆喝:“照相喽!照相喽!”静静的村庄立即沸腾起来了,正在摔凹凹的孩子们立即把稀泥一扔,纷纷跟着摄影师傅的自行车一起奔跑,一边跑一边帮腔;“照相喽!照相喽!”
邻家姐姐闻声从房里走出来,就斜倚着大门,红着脸怯怯地问一声:“多少钱?”虽然是低低的一声,但是摄影师傅听得真切,“哧”地一声及时刹住了车闸,一叠连声地说“不贵不贵,老价格,八张一寸黑白照就……块钱。”说话间,摄影师傅一翘腿,顿时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扎稳自行车,下意识地把洁白崭新的衬褂向深蓝色的西装裤里掖了掖,然后挺了挺腰身,用力跺了跺皮鞋上的灰尘,走上前来,耐心地接受小姐姐的讨价还价。
经过一番商酌,小姐姐一听价格可以接受,便一扭头,跑回家里,自去梳洗打扮。摄影师傅急忙从车后座把那套设备拿了下来,孩子们热情高涨,一起帮忙。留着锅铲头的二狗最灵活,上去把三脚架扛了过来,柱子上来帮忙,三下五除二,三脚架摆放停当。摄影师傅一边乐呵呵地看着这帮调皮捣蛋的孩子们,一边把那个黑匣子(老式照相机)摆放好,又拿了一块方方正正的黑布,盖在照相机上。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小姐姐打扮完毕出来。
村里人都惊动了,周围的孩子们都围拢过来,就连躲在屋里纳凉的大人们也三三两两走出来,就图看个新鲜事。过了十来分钟,小姐姐终于走了出来,脸洗得白白净净,齐耳短发也梳得整整齐齐,一直压在箱底的白底黑点“的确良”褂子穿得板板正正。呵!大家连连称赞,小姐姐今天打扮得漂亮!小姐姐一看这么多人围着看,顿时羞得面红耳赤。但是“舞台”都摆放齐备,观众也来了,就等着她“粉墨登场”,没办法也只得站到南墙边,本着一张脸,扭扭捏捏地看着自己的双脚。摄影师傅把头伸到黑布里,调了调焦距,然后又伸出头,对小姐姐说:“向这看,向这看。”小姐姐抬起头,羞涩地看着相机。摄影师傅又说:“笑一笑,笑一笑呀。”小姐姐更扭捏了,怎么笑都牵强,笑得比哭还难看。大家伙看着看着都乐了,一起跟着瞎嚷嚷:“笑笑呗,别不好意思。”小姐姐这一下被大家逗乐了,裂开大嘴笑了起来。摄影师傅急忙抢镜头,说时迟,那是快,只听“咔嚓”一声,拍照完毕。小姐姐如释重负,慌忙捂着嘴跑到一边去了。
摄影师傅用探寻的眼光扫视一下人群,友好地问:“可有照的了?”大家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互相推搡着让对方上去照一张。我的大姐和二姐终于经不住众人的“怂恿”,从人群里走出来,站到南墙边,来个姊妹合影。大姐刚刚二十出头,大脸盘、短头发、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二姐也不过十六七岁,高挑个子,留着两条又黑又长的大辫子,两姐妹一上场,不用任何修饰,那种阳光明媚的青春气息便扑面而来。摄影师傅急忙把头又探进那块黑布里看看,然后走上前来把大姐二姐向一起靠拢,就回来准备摄像。我和五姐一看不乐意了,凭什么她们照,不让我们照,于是嚷嚷着找母亲,我们也要照相。摄影师傅说:“可以再加一个小孩,站在她们前面”。可是加谁?我和五姐互不相让,我一看急了,立即拿出“杀手锏”,拽着母亲的褂襟子嚎啕大哭。母亲急忙说:“让小的照,让小的照”。于是,我还没有抹干眼泪,便被母亲一把塞进了大姐和二姐之间。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准备,就听摄影师傅说:“小朋友,向这看,向这看。”我立即抬头向那神秘的黑匣子看去,只听“咔嚓”一声,可怜我眼里包着泪,挤在大姐和二姐中间,怯怯而茫然地看着前方,这一瞬便定格为永恒。
后来又有一些人陆陆续续上去拍照,一直忙到夕阳西坠,红霞满天,众人才渐渐散去。摄影师傅乐得合不拢嘴,今天收获蛮不错。孩子们七手八脚地帮着他收拾设备,有人就围着问:“什么时候送照片来?”师傅说:“快,最多十天八天的,我就送照片来。”于是“叮铃铃”,伴着欢快的自行车铃声,摄影师傅带着一阵凉风离开了这个村子。热闹了半天的乡村又逐渐恢复了宁静。
本文作者本名韩英,是灵璧农业局一位园艺师,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著名作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