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百桥”(碑桥)幽情
“百桥”(碑桥)幽情文/王善论
(图文无关,网络配图)“二百单一孔桥”(二碑担一孔桥),宏构建筑乎?名胜景观乎?过去曾有人慕名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前来观瞻。然而当他们站在桥上,看着一线浅水漫不经意的流淌着便不由地哑然一笑。在感叹中华文字波诡云谲的同时,被丰富的语言诱惑力所折服。区区一座用两块碑石横担起来仅供人们行走的小小便桥,怎么就成了“二百单一孔桥”?噫唏,荒诞兮。荒唐也好,戏言也罢。这座垒在民国分崩离析,解放歌声此起彼伏的历史长河里的小桥,则给灵璧县大章李村志写下了沧桑的一笔,令人们勃发悠悠情思。明嘉靖年间,原有冯,薄,何,袁姓人家在大青山(又称老茅山)和团山寨之间结庐居住。当时匪盗猖獗,战乱频仍。原来的“三姓庄”(其中一姓不久离开)时常遭到土匪的袭扰和抢劫。为避匪患,便搬迁至山南三四里即现在的村庄建房居住。1410年从江苏睢宁下邳迁来的李姓先民们,在一位族长的带领下坚持练武强身,一时名噪四乡。现在的“大章李”村名就是因了一位李壮士为打抱不平,用一条麻绳拴两个小磨盘,在东北代楼庄上翻耍,威震群雄而称“打仗李”演绎而得名。清初时乡绅马建因有一女,二八淑丽,貌美如花,被此地某一骄横的土匪头子看中非要抢去为妻。马家家境殷实,平时为人厚道,村人皆拥戴之。为抗击土匪入侵,马建组织乡亲们就在团山寨垒起了三道石寨,日夜坚守。一日土匪前来攻打石寨,马建率乡亲们顽强抵抗。双方战斗激烈,难分胜负。匪徒因重赏高悬,人多势众斗志正勇,连续攻破了两道石寨,眼见就要攻开最后一道寨子。马建等几乎就要陷入灭顶之灾。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听身后战马嘶叫,旗帜招展浩浩荡荡开过来大队兵马,正向山寨奔来。土匪以为是马建的援兵到来,顿时吓得乱作一团,顷刻作鸟兽散,从此再不敢来犯。其实这是一支北上的官兵队伍,恰巧从此经过,而非真的援军。马建感激上苍的眷顾,为了感恩就在庄东建了一座“关帝庙”。塑了关公像,设了香炉,请来能工巧匠铭刻碑文,每日焚香跪拜。并起庙会农历三月十七,附近十里八村乡民前来拜祭祈福交易,一时期香火不断。关公,这位三国蜀军名将,仁义楷模,在这远乡村野默默享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何其风光。然而民国时期抗日的滚滚烟尘和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震塌了关帝庙的高大庙宇香火也一时中断。民国33年,关帝庙又被重新修缮,但因战事不断,于解放前夕关帝庙终于完全被毁。1945年,大章李村兴办新学,村民们就在原来的庙址上盖了学堂。由于夏季山洪冲击在学堂门前形成一条小沟,给上学的孩子们带来诸多隐患。为了孩子们求学方便,村干们就组织村民抬来院内的两块碑石,搭建了一孔石桥,自此才有了“二碑担一孔桥”的传闻。今依此写下这篇小文,示君嘻笑,不胜惭愧。(本文作者系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王善伦先生)
【灵璧诗歌】分手第一夜
【灵璧视点】安徽卫视记者带我们走近“灵璧足浴女死亡”真相